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睿  陈迁  白艳红  方翼  刘庆锋 《金属学报》1999,4(2):176-176
目的 研究伊米培南'西司他丁(商品名:泰宁)和帕那培南'西司他丁(商品名:卡贝宁)对4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受试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 用稀释法清除抗生素, 采取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 泰宁和卡贝宁对G+球菌和G-杆菌的PAE 均很明显, 且呈浓度依赖性;卡贝宁的PAE 显著长于泰宁。结论 泰宁和卡贝宁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均显示较长的PAE, 当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时应考虑PAE 因素。  相似文献   

2.
梁玉霞  陈迁  王睿  方翼  刘庆锋 《金属学报》1997,2(3):186-189
目的 对比研究6 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泰宁(TIN)、卡贝宁(CBN)、哌拉西林(PIP)、美洛西林(MZL)、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地嗪(CDZM)对2 种G-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AVANTAGE 全自动分析仪, 应用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与结论 美洛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 为负值或零, 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很小, 仅在4MIC 时PAE 达1h 左右;哌拉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 均很小, 即使在4MIC 时PAE 也仅有0.3h 左右。在4MIC 以下时, PAE 与浓度依赖性不甚明显。头孢哌酮和头孢地嗪除了在4MIC 时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 可达1h 外, 其余PAE 均很短,甚至没有, 但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加, PAE 显著增加(P<0.05), 呈现部分浓度依赖性, 提示在较高浓度下可望产生相对明显的PAE。一般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G-杆菌PAE 较小,而泰宁和卡贝宁则较长。泰宁和卡贝宁的PAE 要显著长于其它4 种抗菌药物(P<0.05), 两药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 均可达到1~3h, 同时卡贝宁的PA E 要显著长于泰宁。即使在1 倍MIC 时, PAE 亦显著长于其它4 种药物, 而在4 倍MIC 时则更长。两药对G-杆菌的PAE 在1/2 至4 倍MIC 浓度间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提示泰宁和卡贝宁可能具有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同的PAE 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 MIC)时也存在PAE, 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 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 β一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产酶菌株,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菌株在不同CPZ浓度时的PAE值。结果 合用 SBT后,CPZ对产酶菌株的PAE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低浓度时(1/2,1倍MIC)PAE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CPZ和SBT的给药方案对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利,尤其在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时,合并用药可以更长时间地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5.
李攀  赵祎博  李小丽  李斌  周红 《金属学报》2015,20(3):261-265
目的: 研究内毒素耐受状态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小剂量LPS(1 mg/kg)连续腹腔注射 5 d 并在第6天尾静脉注射大剂量LPS(5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耐受模型。观察小鼠 7 d 存活率或采用ELISA法检测注射大剂量LPS后6、12 h 血清中TNF-α、IL-6水平。然后,采用不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攻击耐受小鼠,观察小鼠 7 d 存活率;或采用血培养方法检测血液中细菌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水平。结果: 大剂量LPS攻击组(攻击组)小鼠存活率为0 %,LPS耐受组(耐受组)小鼠存活率为100%;耐受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较攻击组显著降低(P<0.01)。5.0×108 CFU/kg 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正常小鼠100%死亡,但是仅 1.0×107 CFU/kg大肠埃希菌就可导致耐受组小鼠100%死亡;耐受组给予大肠埃希菌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细菌数量远远高于相应的正常小鼠大肠埃希菌低或高剂量组(P<0.01),而血清中TNF-α、IL-6水平则远远低于相应的大肠埃希菌低或高剂量组(P<0.01)。结论: 连续腹腔注射小剂量LPS 5 d 后并在第6天尾静脉注射大剂量LPS可成功建立LPS耐受模型;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较低数量的大肠埃希菌就可导致耐受组小鼠死亡,说明内毒素耐受小鼠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耐受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朱曼  王睿  张永青  梁蓓蓓 《金属学报》2005,10(9):1005-1009
目的: 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 期间E.coliATCC25922 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以期为探讨PAE 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PAE 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 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 进行染色, 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 的形态学变化, 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 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 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 期间E.coliATCC25922 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 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 呈丝状体, 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比较则无显著性变化, 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甲磺酸加替沙星与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对182 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等5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182 株临床试验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加替沙星对葡萄球菌属的MIC90比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低。葡萄球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其他G+球菌的MICR 也较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低。G-杆菌中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加替沙星对埃希菌属、肠杆菌属的MIC90比左氧沙星低2 倍, 比其他3 种抗菌药物低8 倍;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其他G-杆菌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与左氧沙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加替沙星具有广谱而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苯扎氯铵溶液应用于腹腔感染的一次性冲洗,观察其抗菌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SD大鼠和比格犬两种受试动物进行两个浓度苯扎氯铵溶液腹腔一次性冲洗后的安全性评价。体外抑菌试验采用二倍液体稀释法将 0.1%原液做15个稀释级,检测其对各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安全性研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 0.005%和 0.01%两个浓度的给药组;给药途径为一次性腹腔冲洗;大鼠给药体积为 180 mL/kg 体重;比格犬给药体积为 53.33 mL/kg 体重;给药后观察受试动物的一般行为表现;第8天检查腹腔内各器官的大体变化,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取肝、脾、肠和腹膜等脏器标本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苯扎氯铵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0-3)%、(3.12×10-3)%、(9.76×10-5)%、(9.76×10-5)%、(3.91×10-4)%和(6.25×10-3)%;受试动物在手术后一周行为表现未见异常,腹腔各脏器没有明显肉眼可见毒性反应,血常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肝、脾、肠和腹膜等脏器未见明显组织学变化。结论: 苯扎氯铵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效果;按SD大鼠 180 mL/kg 和比格犬 53.33 mL/kg 一次性给予 0.01%以下浓度(含 0.01%)的苯扎氯铵溶液腹腔冲洗是安全的。说明本溶液一次性用于感染腹腔冲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2-羧甲氧基苯甲醛苯甲酰腙及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方法: 合成配体2-羧甲氧基苯甲醛苯甲酰腙及其配合物, 采用K-B 法检测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配体2-羧甲氧基苯甲醛苯甲酰腙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其配合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生长,形成抑菌环, 尤其Cu 配合物形成抑菌环直径最大。结论: 2-羧甲氧基苯甲醛苯甲酰腙与金属、稀土形成的配合物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Cu配合物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氟唑西林(CXL),阿莫西林(AM)和美洛西林(MZL)的抗生素后效应。方法 采用AVANTAGE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法测定CXL、AM、MZL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对4种共20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与结论 不同品种 、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不同受试菌所产生的PAE不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较明显的PAE,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PAE较小甚至没有。从而提示:在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除根据抗生素对细菌的MIC值外,还应考虑抗生素对细菌的PAE值。在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长可快速静滴给药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在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短或没有,可主要参考药代动力学等其它因素设计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0 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 在亚MIC 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 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 可达2 h 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 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 倍MIC 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 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 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 显著增加, 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结论 抑制蛋白质和DNA 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较明显, 要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 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伍用地塞米松与单用布比卡因对硬膜外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下肢显微外科手术病人120 例, 随机双盲分成4 组, Ⅰ组为对照组, Ⅱ~Ⅳ组为观察组, 每组30 例。均用0.75%布比卡因1.4 mg·kg-1, Ⅱ~Ⅳ组分别伍用地塞米松0.075、0.15、0.3mg·kg-1 行硬膜外阻滞, 对比观察麻醉和镇痛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 观察组起效时间快, 阻滞完善和镇痛时间长(P<0.01)。结论 布比卡因伍用地塞米松用于硬膜外阻滞, 其效果优于单用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理。 方法:通过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 以及 GM1 对其影响。结果: GM1 给药组脑组织损伤明显减轻, 缺血缺氧可诱导脑组织中 NOS 表达水平上调, GM1 部分地抑制了缺血缺氧后 NOS 的表达水平。 结论: GM1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部分抑制NOS 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 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缺血缺氧后不同时期脑组织中谷氨酸及其转运体阳性神经元的动态变化, 以及GM1 对其的影响。结果: 缺血缺氧后6 h 、1 、3 d 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谷氨酸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 而谷氨酸转运体阳性神经元有所增加,GM1 组脑组织损伤明显减轻, 谷氨酸神经元及谷氨酸转运体神经元较单纯缺氧缺血组明显增多。结论: 神经节苷脂GM1 对谷氨酸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可能是通过部分提高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袁宏钧 《金属学报》2015,20(1):86-90
目的: 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临床治疗结果。方法: 将228例HER-2阳性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病例随机分到曲妥珠单抗辅助疗法+化疗组或单纯化疗组。其中115例接受曲妥珠单抗+化疗,113例单纯接受化疗,经过10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中临床和病理的完全缓解人数及符合手术要求的人数。结果: 数据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曲妥珠单抗+化疗组病例对治疗的临床完全缓解病例(cCR)(化疗+曲妥珠单抗组89%,单纯化疗组77%)、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病例(两组分别为43%和23%)以及乳房和腋下淋巴结完全缓解(tpCR)病例(分别为39%和20%)比例更高,同时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获得手术和保留乳房的机会。结论: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晚期乳癌并延长生存时间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芝麻素(Ses)和维生素E(VE)联用对化学性肾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8只给予D-半乳糖(D-gal,180 mg·kg-1·d-1,i.p.)和三氯化铝(AlCl3,15 mg·kg-1·d-1,i.g.)20周建立化学性肾损伤模型。于造模第13周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生理盐水,NS,5.0 mL·kg-1·d-1)、Ses组(160 mg·kg-1·d-1)、维生素E组(VE, 10 mg·kg-1·d-1)及Ses +VE组(160 mg·kg-1·d-1+10 mg·kg-1·d-1),按设定剂量分别灌胃给药8周,另设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NS,5.0 mL·kg-1·d-1,i.g.)。末次给药后称体质量(BW)和肾湿重(HWW);化学比色法测肾组织一氧化氮(NO)、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和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化法测iNOS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 Blot测eNOS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Ses、VE 和Ses+VE组能明显减轻肾脏病理组织损伤和胶原纤维沉积;降低肾匀浆NO、MDA含量,提高T-AOC、SOD活性;上调肾脏eNOS蛋白表达,下调iNOS蛋白表达,且疗效Ses +VE组优于单用Ses、VE组(P<0.05,P<0.01)。结论: Ses 联用VE对抗化学性肾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自由基产生,提高抗氧化能力,上调肾脏eNOS蛋白,下调iNOS蛋白,恢复eNOS/iNOS表达的异常有关,且疗效优于单用Ses和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