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术夹闭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992~ 2 0 0 3年收治的 3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前状况、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部位、治疗效果及脑血管造影 (DSA)的随访结果。结果  2 36例行开颅夹闭手术 ,2 1例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 ,6例因术后出血再次手术 ;死亡 9例 ;87例术后 3个月或 6个月DSA复查 ,其中 3例因动脉瘤夹移位而再次手术夹闭。 10 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4例出现一过性偏瘫或失语 ,经保守治疗后消失 ;6 3例不同时期DSA随访 ,6 2例动脉瘤栓塞良好 ,未再显影 ,1例动脉瘤复发 ,再次栓塞。 6例保守治疗 ,自动出院。结论 手术夹闭适合于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因血管痉挛或解剖原因微导管不能到位的、瘤体小于 3mm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发生危及生命的颅内血肿者 ,应手术清除血肿 ,同时夹闭动脉瘤。血管内栓塞适合大多数动脉瘤 ,尤为适合于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 ,随着Remodeling技术和颅内血管支架的应用 ,宽颈动脉瘤适合血管内栓塞 ,适应证越来越宽。对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的比较缺乏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可疑的患者行常规DSA,并行3D重建,比较常规DSA与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检出率的差异,同时基于3D-DSA显示动脉瘤情况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结果常规DSA发现57例75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动脉瘤39个,直径5mm动脉瘤36个;3D-DSA发现69例86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动脉瘤50个,直径5mm动脉瘤36个,微小动脉瘤(直径≤5mm)检出率3D-DSA较常规DSA提高22%。依据3D-DSA显示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大小、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有40例患者分别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2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3例行介入栓塞术,7例行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结论 3D-DSA能明显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显示瘤颈大小、载瘤动脉和瘤体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并有助于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嗣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 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 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裂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4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病例均经CT血管成像和DSA明确诊断.结果 14例患者栓塞成功12例,1例术中破裂,1例行手术夹闭.12例中随访到5例,1例术后3月出现大量头发脱落,1例术后头痛持续2月,5例在6~12月随诊脑血管造影,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三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6例烟雾病合并脑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6例均表现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均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2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未行手术治疗,手术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主要动脉型动脉瘤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DSA是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旋转DSA三维成像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效果。资料与方法:对49例常规位置和患侧旋转造影后处理系统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维成像在显示病变大小,范围,血液动力学以及总体空间表达的效果,结果:49例中20例显示血管性病变,其中1例正侧位血管边缘显示不规则,通过旋转采集明确为梭形瘤,29例阴性,结论:旋转DSA可立体,直观,完整地显示脑血管的病理解剖关系,对指导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神经介入栓塞结合术后微创方法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11月~2012年12月39例自发性SAH患者,均在DSA确诊为动脉瘤后,先行神经介入栓塞术栓塞动脉瘤,之后根据病情及CT表现选择性行脑室外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及腰穿置换引流中的一种或多种微创方法治疗。 结果术后严重血管痉挛致死亡患者1例,无重度残疾发生,中度残疾1例,轻度残疾2例,其余35例均恢复良好,其中2例因脑积水最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诊,1年后27例患者来院复查DSA,其中2例动脉瘤复发,均行二次栓塞,恢复良好,其余24例患者未见复发,也未见脑积水、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全部病例未再出血。 结论神经介入栓塞术结合术后微创方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良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介入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5例有明确头颅外伤史患儿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病例.经CT、MRI检查,2例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别表现为右枕部颅内出血及左颞部颅内出血,另1例为后颅凹少量出血伴天幕缘少量硬膜下出血,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少量出血.5例患儿经DSA全脑血管造影分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C1段外伤性动脉瘤,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右大脑后动脉远端外伤性动脉瘤,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其中左颈内动脉C.段外伤性动脉瘤和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经GDC栓塞术治疗,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及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于术夹闭.另1例严密随访观察.结果 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瘤经GDC栓塞术及2例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均获成功,末留任何后遗症;5例均能正常的学习和牛活.结论 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及手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紧急处置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连续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再次发生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系统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栓塞材料选择及技术操作特点.结果 510例接受介入栓塞患者中共发生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1例,发生率为2.2%,其中8例为弹簧圈突破,2例为微导管穿破,1例为辅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于溶栓过程中再次出血.经过积极紧急处置,10例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1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是一种严重,甚至灾难性并发症,原因多为弹簧圈突破,其次为微导管突破.但只要采取积极、合理的处置措施,致残致死率可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开颅夹闭手术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风险及预后。方法:入选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分别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对38例患者病死率、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组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与手术夹闭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疗效好,并发症少,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D PURPOSE: Many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re due to rupture of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 Our purpose was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helical CT angiography (CTA) in th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ery small (<5 mm)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One hundred eighty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CTA for suspec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ll aneurysms prospectively detected by CTA were confirm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or at surgery. CT angiograms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s were reviewed by two independent blinded radiologists who performed aneurysm detection, quantit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using 2D multiplanar reformatted and 3D 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s. RESULTS: Fifty-one patients harboring 41 very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eries. Eighty-one percent (33 of 41 aneurysms) we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two cases in which combined surgical clipping and endovascular coils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ne case, a 59-year-old woman with multiple episod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had an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which wa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coils and then clipped to occlude the aneurysm securely. In the second case, a broad-based cavernous aneurysm could not be completely surgically occluded, but surgical clipping did decrease the aneurysm neck size, allowing it to b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c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