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措施.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剖腹探查术结合术中肠镜检查对12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患者死于DIC外,余患者明确了诊断,抢救成功.结论 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支持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术中肠镜有助于明确诊断,急诊手术是处理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55例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病例分析,其中小肠出血24例,大肠出血31例.结果 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以肿瘤为最多见,其它病因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克隆氏病、血管畸形等.小肠出血术前确诊率为58.3%,大肠出血确诊率为100%.结论 急诊下消化道的诊断以内镜及血管造影为最佳选择,对于部分小肠出血难以确诊者,术中配合肠内镜检查会有满意的效果,若在无肠镜检查条件或出血原因不明确时,可在术中进行分段肠管灌洗以确定出血部位.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盲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诊肠镜诊断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56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均行急诊结肠镜检查, 分析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因, 比较不同肠道准备方法、不同出血程度患者急诊肠镜检查完成情况, 依据急诊肠镜检查成功与否分为检查成功组、检查失败组, 比较2组临床资料, 分析影响急诊肠镜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因有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憩室等;不同肠道准备方法诱发再出血或出血加重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重度出血组活动性出血病灶发现率高于轻度出血组、中度出血组 (P<0.05) ;急诊肠镜检查成功组女性、年龄>45岁、阑尾切除史、服药期间步行时间短、肠道准备不充分、检查前未服完全部清肠药、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医师操作不规范比例低于检查失败组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45岁、肠道准备不充分、肠道解剖结构异常是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诊肠镜检查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急诊肠镜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尤其是中重度出血有重要诊断意义, 女性、年龄>45岁、肠道准备不充分、肠道解剖结构异常是影响其诊断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本院介入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24例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使导管头端超选择至出血部位,用PVA、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1例均能确定出血部位且栓塞成功,3例未找到出血部位,治愈率达88%....  相似文献   

5.
唐兴俊  李虹  陈大勇 《西部医学》2012,24(10):1901-1902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需急诊剖腹探查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25例患者,在术中进行结肠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其中小肠恶性肿瘤出血7例,小肠良性肿瘤出血5例,小肠溃疡、憩室等其他良性疾病10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肝曲带蒂巨大息肉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结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性准确,病变检出率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管丽红 《当代医学》2013,(35):41-41
目的探讨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方式、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5例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手术治疗前均未能查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出血部位,接受急诊剖腹探查、肠镜术中检查,可见典型铺路石病变,均通过肠管切除肠吻合术治疗及规范护理止血。结论当克罗恩病的病变部位在小肠时,就可能出现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现象,高度重视病情,通过剖腹探查和肠镜的运用可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中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对5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行急诊胃镜检查(其中内镜下治疗47例).结果 49例病人明确出血原因(1例园胃腔内积血甚多影响观察),确诊率为98%,其中47例病人经内镜下治疗后43出血停止,一次性止血成功率为87.7名,4例再次出血行血管介入治疗,3例外科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无一例死亡或病情加重.结论 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中急诊胃镜能即时有效的明确出血原因,并可行内镜下止血,降低病死率,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肠镜在小肠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技巧。方法对于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而常规检查短期内不能明确病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患者,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并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结果
  经肠镜在剖腹探查时准确地找到出血的原因,其中有4例为血管畸形,1例是小肠憩室,1例是海绵状血管瘤,确诊后合理手术出血均得到救治。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患者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病变检出率高,在基层医院也可以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急诊内镜在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方法对急诊手术中探查未能发现明显病灶的消化道大出血,采用术中内镜寻找出血病灶。结果 25例消化道大出血术中内镜均准确地找到出血病灶,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急诊手术联合术中内镜是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统计46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病因、诊断方法、临床治疗和转归。结果46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血管造影及手术诊治证实,病因依次为结直肠癌(21例)、结直肠息肉(10例)、炎症性肠病(5例)、血管病变(4例)及其他肠道疾病(2例),4例原因不明。①内科保守治疗:33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出血停止后均择期行结肠镜检查,29例明确诊断,其中10例结直肠息肉出血行高频电切术,16例结直肠癌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炎症性肠病行云南白药、康复新液、锡类散灌肠及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4例因肠道准备欠佳诊断不明。②急诊内镜处理:急诊结肠镜检查4例,其中炎症性肠病2例,进行云南白药、康复新液、锡类散灌肠及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结肠癌2例,行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③介入诊治:选择性CT血管造影或DSA检查发现血管病变4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立即停止出血。④急诊手术探查:5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急诊手术探查发现结肠癌3例、肠套叠2例,手术切除后出血停止。结论下消化道大出血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出血不能控制者宜积极选用急诊内镜或造影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1.
梁国强  郑远航 《广东医学》2005,26(8):1085-1086
目的探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应用Olympus CF-LB3B(全长型)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结果末段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行部分末段回肠切除;空肠血管畸形1例,行部分空肠切除;末段回肠溃疡出血1例,行部分回肠切除;克罗恩病1例,行保守治疗,除克罗恩病术后3个月内仍有少量下消化道出血,经内科治疗后追踪2年无复发外,均止血成功,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术中应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处理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定性定位准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肠镜的必要性及最佳肠道准备方式.方法 收集近年南方医院188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结肠镜检查相关资料,根据检查时机将患者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不同肠镜检查时机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诊断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纳入肠道清洁度进行多因素分层分析,分析不同肠道清洁度对急诊肠镜诊断率的影响.结果 急诊组118例,择期组70例,两组的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724),但急诊组确定性出血灶的诊断率显著高于择期组(P=0.041),口服泻药的比例则显著低于择期组(P<0.001).肠道清洁度"优"、良"、差"在口服泻药及清洁灌肠的患者中的比例依次为63.6%vs 13.5%、28.6%vs 24.3%、7.8%vs 62.2%(P<0.00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示,清洁度"优"较"差"显著提高肠镜诊断率(P=0.012),多因素logistic模型中,分组与清洁度的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清洁度"优"时急诊组诊断率显著高于择期组(P=0.03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组清洁度"优"时诊断率显著高于清洁度"差"(P=0.015).结论 当肠道清洁度为"优"时,急诊肠镜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率优于择期肠镜,但通过清洁灌肠准备肠道时肠道清洁度差,从而降低了其诊断优势,因此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急诊肠镜肠道准备应尽量选用口服泻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7例患者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0例造影阳性(66.7%),10例阴性(33.3%)。18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6例出血停止,一个月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亡;1例栓塞三天后复发出血,进行外科手术后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而行急诊结肠镜检查的16例患者的内镜治疗和检查情况.结果 急诊结肠镜检查阳性率为93.75%,止血率为81.25%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因复杂,以结直肠癌、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畸形、痔疮为常见病.结论 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源性大出血的介入操作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41例动脉源性大出血,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动脉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其中支气管动脉破裂大出血7例,消化道大出血13例,子宫动脉破裂出血9例,外伤性肾动脉出血5例,肝癌肝动脉出血2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2例,下肢动脉出血2例,胆道支架术后出血1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弹簧钢圈及碘化油乳化剂.结果41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行DSA造影,40例行动脉栓塞术,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行栓塞术.40例介入治疗后38例活动性出血停止,即刻止血率95% (38/40),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39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本组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95.1%,栓塞术后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中有1例胆道支架术后第30天出血、动脉栓塞术后第5天再次大出血死亡.1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术中未见活动性出血,未行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3d后死亡.1例小肠动静脉畸形出血介入治疗4月后再发出血行外科开放手术肠段切除.1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行主干栓塞后造影,仍见造影剂外渗,但出血量明显减少,28 d后康复出院.其余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无再发出血.结论动脉源性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因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徐海荣  刘刚  郝成罗 《四川医学》2009,30(9):1486-148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主诉反复便血5年,复发加重3d于2007年5月30日入院。患者每1—2年发作1次下消化道大出血,曾在当地医院3次住院,2次急诊胃镜检查上消化道粘膜无明显异常发现,2次肠镜检查下消化道粘膜无异常发现,1次急诊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腔内较多新鲜血迹,未发现出血灶,均经在当地医院用垂体后叶素或生长抑素治疗1—3d,出血停止后出院。3d前患者再次便血,每天5~10次,每次量约200~500ml,不伴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时过去10年该院治疗的11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措施进行分析.结果11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出血原因依次为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等.检查方法中结肠镜使用次数最多,占62.4%,血管造影阳性率最高达70.0%.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较重要,首选结肠镜检查,在大出血情况下,可考虑急诊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介入诊断治疗时机、方法和止血的效果评价。方法:急诊行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充分补液、输血抗休克等治疗,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治疗24~72小时后仍有出血或持续大出血休克不能纠正,急诊局麻下行动脉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将导管超选至出血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酒精等栓塞相关动脉止血。结果:立即止血100%,4例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轻微腹胀,腹痛等合并症,经内科治疗好转,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并发症。全部病人随访1~4年,10%复发再出血经内科治疗治愈。2例晚期胃癌8~14月死亡。结论:介入治疗急性非门脉高血压性消化道大出血,尤其对于血管畸形、晚期胃癌、弥漫性出血性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或虽经手术治疗仍有出血患者是安全及时有效的,结合其他综合治疗能提高非门脉高血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SA检查和栓塞治疗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24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部位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4例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24例中16例造影阳性,阴性8例.阳性者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局部肿瘤血管及染色、动脉的侵蚀、局部血管痉挛等.其中14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2例出血停止.30d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栓塞3d后复发出血,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血管性病变、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效果好,栓塞治疗止血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20.
34例急性小肠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淳  王景枝 《中原医刊》2006,33(21):60-61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对34例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红细胞核素扫描(ECT),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DSA),术中肠镜检查,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ECT为50%;DSA为66.7%;X线钡餐为37.5%。术前不能明确的10例病人,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100%)。结论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剖腹探查结合术中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