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气水比、水力负荷、有机负荷、滤料层高度等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水比为5:1时,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7.6%和60.1%;水力负荷在0.21—0.86m^3/(m^2·h)的条件下,COD的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加降幅较小,NH3-N的去除率下降明显;有机负荷在1.15~2.96kg/(m^3·d)的条件下,BAF表现出很好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BAF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滤料层0~70cm段,对NH3-N的硝化主要发生在滤料层40—100cm段。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ABR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效果及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在79%上,即使在有机负荷为5.05kgCOD/(m^3·d)时,COD去除率也可以达到75%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提高有机负荷ABR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BOD/COD的比值可达0.50。  相似文献   

3.
通过浮床技术在稳定塘水面种植生态植物加强稳定塘的处理效果而建立生态塘.试验中得出该生态塘对高浓度生活污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其对CODCr,NH4 -N,TN和TP均能体现出较高的去徐水平,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5%,70%,80%和75%以上,即使在梅雨季节,水力停留时间大大缩短时亦能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在农村地区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一体化生物生物滤池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水里停留时间(HRT)、COD容积负荷、填料高度、曝气强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量为85 l/h、容积负荷在1.0kgCOD/(m^3·d)-1.5kgCOD/(m^3·d)、曝气强度在0.4—0.6L/(m^2·s)之间时滤池水中COD和SS的去除率为90%和85%左右、氨氮的去除率为61.7%。  相似文献   

5.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曝气生物滤池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成为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先选择,为了进一步优化该工艺的运行控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等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对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温度为20℃~25℃时,COD负荷在1-4.5kg/m^3·d之间、气水比在3:1~10:1之间、水力停留时间在30min-60min之间时,COD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可达85%。COD负荷、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增加COD负荷对反应器的硝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反应器需要充分硝化时的进水有机负荷应控制在1.5kgCOD/m^3·d以内较为合适。停留时间在30min-60min、气水比在3:1~10:1范围内变化时,NH4^+-N去除率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A/O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处理化妆品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O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化妆品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在厌氧段和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5h和13h、有机负荷为2.85KgCOD/m^3.d时,不需任何预处理或后续深度处理,废水CODcr值可从1780g/L降至150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3.5%以上。  相似文献   

7.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为89%、平均去除容积负荷为10.4kgCOD/m3·d,氧利用率为13%.  相似文献   

8.
不同进水方式人工湿地除污效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人工湿地在间歇流、连续流进水方式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效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平均水力负荷4.8cm/d时,间歇流和连续流人工湿地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和64%;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和44%;TP平均去除率均为53%。结果表明,间歇流进水能够提高床体内的含氧量,缓解植物根系放氧不足.提高了污染物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对5个典型人工湿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SS为70%~80%,TN及NH3-N约为30%~50%,TP约为20%-40%,CODcr约为40%~50%;TN、NH3-N及TP去除率基本上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CODcr及SS则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人工湿地的TN削减量为28~33kg/d,NH3-N为5.3-7.34kg/d,TP为1.4~1.7kg/d,CODcr为250—320kg/a,SS为120~300kg/d;人工湿地的污染物表面负荷平均去除量TN为2.00g/m^2。d,NH3-N为0.53g/m^2·d,TP为2.32g/m^2·d,CODcr,为19.24g/m^2·d,SS为374.71g/m^2·d。  相似文献   

10.
厌氧—好氧二步法处理啤酒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学军 《环境科技》1999,12(2):21-24
在中温条件下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生物滤地处理高浓度啤酒废水,结果表明在(35±1)℃时,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8h,废水经两步处理后,CODcr去除率可达95%~95%,BOD5去除率在95%以上,沼气产率为0.35m3CH4/kgCODcr。  相似文献   

11.
在连续运行条件下,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净化低浓度的生活污水,考察了其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生活污水中的COD、TN、TP,适合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在0.1、0.2 m3/(m2.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系统较容易出现死水区;当0.3 m3/(m2·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水流呈推流状态,有效容积和水力效率得到提高,去除率分别为90.3%、86.6%和96.7%。试验表明,适当增加水力负荷,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12.
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过程中,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污泥进行接种,并选择间歇培养同驯化的启动方法,分阶段提高废水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6d的污泥驯化,MLSS保持在5000mg/L左右,HRT=3d,SV=36,F/M为0.144kgBOD5/kgMLVSS.d,容积负荷(Fv)为1.3~1.6kgCOD/m^3.d,温度28~300C,pH=7,DO为3~5mg/L条件下,该渗滤液CODCr降至450.05mg/L,去除率保持80%左右,NH3-N的去除率最终达96.15%。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通过显微观察,活性污泥絮状性能变好,絮体增大,边缘清晰,结构紧密,反应器内原生动物种类丰富,与其他微生物相互协同,可提高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日光型厌氧好氧一体化技术处理滨海农村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光型厌氧好氧一体化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进行了应用研究。系统的处理量为89t/d,HRT为1.8 d,水解酸化段水力负荷为0.78 m3/(m3·d),接触氧化段水力负荷4.24 m3/(m3·d),稳定运行6个月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cr、NH3-N 、TP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73.2%、49.5%、56.1%和79.3%,出水 CODcr、NH3-N、TP、SS的平均浓度分别在60.3 mg/L、20.4 mg/L、2.7 mg/L、26.7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GB18918-2002要求。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通过机械搅拌强化污泥内循环回流,提高了污泥的活性,并且使污泥浓度可达到4.5kg/m3,用该机械强化污泥回流式一体化活性污泥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h,溶解氧为2.2mg/L,机械搅拌速度为250r/min时,CODcr、氨氮去除率均可达到83% 以上,出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该一体化活性污泥法简单易行,运行成本低,投资小,操作维护方便,是生活小区生活污水适宜的处理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工程及其组合系统除藻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由水平流碎石床湿地、下行流湿地、上行流湿地、好氧塘和兼性塘等不同生态工程单元组合而成的5组8套小型处理系统对藻类的去除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并根据适宜水力负荷下各系统除藻效率的季节变化研究了各种组合形式对藻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8m3/(m2·d)时,各处理单元对藻类生物量的去除效率均达到最高;好氧塘+下行流湿地系统和水平流碎石床系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各生态工程组合系统的除藻效率在夏季最高,对藻类的去除率均超过94%;冬季最低,藻类去除率变动范围为34%~90%.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的组合方式决定了系统的除藻效率,下行流-上行流湿地的组合对藻类去除效果优于其它组合,季节变化对其运行效果影响不大;水平流碎石床湿地系统对藻类去除效果略逊于其它组合且受季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太湖流域源头溪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和生态拦截净化较弱的问题,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于南苕溪人青山湖水库河口处对河道进行恢复.综合考虑山溪性河流水文水动力特征,通过构建、稳定和保护河口与滨岸带生态系统实现河道恢复目标.所采用关键技术包括:合金钢网石兜抛石技术、深潭-浅滩/塘-洼地组合净化技术、分流沙嘴技术、T-型乱石抛筑透水坝技术、河岸侵蚀面防侵蚀的浅滩沙洲场技术、植被缓冲带技术、水生植物恢复技术等.对河口生态工程区进行连续9个月的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上段浅滩及分流沙嘴区能有效复氧,提升pH值并降低电导率,同时对总磷、活性磷和悬浮颗粒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中段深潭区通过强化的微生物活性能有效去除铵态氮与亚硝态氮;下游T-型坝能较好地拦截并沉积河口冲刷物质,但需对其定期清理以防引发二次污染.河口生态工程运行初期较好地改善了河道结构并提升了河流自净能力,对河流生态恢复最具指示作用的水质指标溶解氧饱和度、铵态氮去除率在工程实施后较工程实施前平均分别提高了14.5%、14.7%.  相似文献   

17.
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法对铬(Ⅵ)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将Fe0、沸石等活性材料附着在电极上构成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以Cr(Ⅵ)污染土壤为处理对象,对电动修复过程中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法对土壤pH的控制、Cr的去除效果以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可渗透反应材料的复合电极法比单一电极法无论在土壤pH控制还是Cr的去除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其中以在阳极同时添加Fe0和沸石效果最为显著.在施加2 V.cm-1的直流电压,运行5 d后,相比在阳极单纯添加沸石或Fe0可渗透反应层,添加"Fe0+沸石"反应层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阳极土壤pH值的波动,可将土壤pH值控制在5.5~8.5范围内,土壤中任意位置Cr(Ⅵ)的去除率可提高到97%以上,土壤中残留的Cr(Ⅲ)更少,可渗透反应层对Cr的截留量可分别提高8倍和1.8倍,并将98%的Cr(Ⅵ)转化为低毒的Cr(Ⅲ).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实用意义的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冬季冰封期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难于达标的问题,基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效率高及抗负荷能力强等特征,采用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重点考察了其对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8 ℃的低温,好氧MBBR内悬浮型填料填充比为40%,水力停留时间为(HRT)6 h,ρ(DO)为7~8 mg/L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Cr和NH4+-N的去除效果最佳,二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70%和65.72%;当缺氧MBBR内悬浮型填料填充比为50%,内循环回流比为200%时,TN的去除率可达65.65%,此时,整体反应器对CODCr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0.70%和71.65%.结果还表明,由常温转为低温环境后,缺氧-好氧MBBR的处理效率有所下降,但通过调整反应器内填料的填充比,ρ(DO)和HRT等参数,可保证对CODCr和NH4+-N的去除仍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排放的主要特征,发现重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排放量为4.38~131.50 m3/d,平均排放量为56.25 m3/d,污水水质在整体上与典型的低浓度型生活污水类似。污水处理率为27.43%~71.39%,平均处理率为51.76%,日和季节的水质变化的各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距分别在11%~33%和36%~210%之间。评述了国内外服务区污水处理现有工艺,将其划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厌氧处理和生态处理等4个大类,在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排放特征的基础上,推荐了"分类预处理-生态土壤渗滤处理"为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适合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