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鉴于紫色翡翠呈色机制复杂,至今在矿物学界、珠宝学界尚无统一认识,通过使用三件紫色系列翡翠样品作电子探针、透射光谱及吸收光谱分析,并进行了相关讨论.认为不同紫色翡翠因所含有的过渡金属离子种类、含量不同,致使起主导作用的致色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呈色机制;Ti3+中的d-d电子跃迁是紫色翡翠呈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云南龙陵珠宝市场上流行一种来自缅甸的“咖啡色”石英质玉石品种,其质地细腻,颜色饱和均匀,呈深褐色、深灰褐色、褐色、浅黄褐色等系列变化,显著特征是褐色中带深浅不同的绛紫色调。运用岩矿薄片鉴定、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其矿物组成及结构、化学成分及谱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重点探讨其呈色机理。岩矿薄片鉴定及红外光谱测试显示该玉石由纯度极高的α-石英构成,呈细粒状-纤维状变晶结构,晶粒尺度以1~10μm为主,少部分为10~20μm,极少部分为20~50μm,属于隐晶质玉髓范畴。红外光谱在1890、3129、3440 cm^(-1)处吸收峰指示其显微结构空隙中存在自由水。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显示SiO_(2)质量分数在99.6%以上,同时含Cl、K、Ca、Ti、Fe、Ni、Zn多种微量杂质元素。551 nm处紫外-可见吸收峰由Fe吸收引起。综合化学成分及紫外-可见光谱特征推测,其颜色产生与Fe、Ni、Ti相关,以Fe为主,Ni为辅,Ti的影响较小。Fe、Ni、Ti以类质同像替代Si进入石英晶格,形成空穴色心[FeO_(4)]^(4-),同时部分Fe^(2+)与Ti^(4+)离子间发生Fe^(2+)+Ti^(4+)→Fe^(3+)+Ti^(3+)电荷迁移,以及Ni^(2+)离子内部d-d电子跃迁,三种机理对可见光的吸收及不同程度叠加的综合作用是形成该玉石独特的“咖啡色”系列颜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正交法法,探讨了过渡金属Ni2 、Cu2 、Co2 、Fe3 、Cr6 离子用于呈黑色渗花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釉石、红土、草木灰、长石等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以松柴为气氛还原介质,在电柴两用窑炉中烧制出不同呈色的油滴釉。采用CIE L*a*b*、XRD、Raman、SEM、EDS、XPS等测试手段,探究不同冷却气氛浓度对油滴釉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0.024%,CO浓度为0.18%时,釉面析出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以微米级取向杂乱的ε-Fe2O3晶体的化学色为主;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8.16%,CO浓度为19.18%时,釉面析出银白泛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是由取向较好的α-Fe2O3晶体对光的全反射和α-Fe2O3晶体的化学色耦合而成;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10.55%,CO浓度为23.36%时,釉面析出银蓝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由大小约50 nm斜立薄片状的Fe3O4晶体产生瑞利散射的乳蓝色和对光反射产生的亮银色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梅林  汪建 《中国陶瓷》2001,37(5):32-33,25
本文从矿物组成结构与工艺实验两方面探讨了用碳酸镁(MgCO3),石英(SiO2),硝酸钴[Co(NO3)2)]为原料,氟化钠(NaF)为矿化剂合成红色颜料的理论依据及工艺方式,确定了二价钴离子Co^2 在斜顽辉石(MgO.SiO2)结构中呈色的最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铁离子在非晶态固体中的配位体和配位数的变化以及铁与其它离子的极化作用等进行研究,分析了玻璃网络形成体、网络变性体、铁离子价态和浓度以及工艺因素等对铁离子在非晶态固体中呈色性能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开发铁离子着色的高级色釉及颜色玻璃新品种奠定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瓷釉和铜红釉是中国传统经典釉色,其呈色是依靠Fe~(2+)元素和Cu~+元素在还原气氛下的离子着色。本文研究在氧化气氛下利用"固体还原"的方法制备青瓷釉和铜红釉,通过在原料中加入不同的固体还原剂,通过改变材料配方的方法,实现了这两种色釉在氧化气氛下的烧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固体还原剂,在氧化气氛下烧成还原气氛中的呈色可行。在青釉及铜红釉中,氧化锡和氧化钛对被还原金属离子可起到乳浊分散和稳定的作用,促进发色;但是在含量过多的情况下,它只会遮盖和呈现自身的颜色。固体还原剂与被还原金属离子间存在固定摩尔比,可达到较好的呈色。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现代制瓷工艺,选用景德镇附近所生产的陶瓷原料,在梭式窑中烧成,仿制龙泉青瓷粉青釉,基本达到了南宋时期龙泉粉青釉的效果。实验中主要探讨了Si/Al摩尔比、RO/R2O摩尔比、Fe含量、施釉厚度及烧成制度对龙泉粉青釉呈色的影响,并采用色度计、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分析了实验中较佳样品显微结构及色度等,探讨了龙泉粉青釉的呈色机制。  相似文献   

9.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10.
陶瓷坯体中氧化铁红的呈色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烧成温度、陶瓷坯体中常见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硅包裹对铁红呈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坯体中铁红的呈色主要受四种因素影响:(1)温度,高温下铁红本身不稳定,易失氧而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因此对呈色不利;(2)陶瓷坯体中某些活泼成分(如氧化钙等),高温下易与铁红反应生成其它颜色的物质,因此对呈色不利;(3)陶瓷坯体中另一些活泼成分(如氧化镁等),高温下也易与铁红反应,但生成物较稳定且接近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