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两种手术切口治疗腮腺肿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腮腺肿瘤切除的改良式手术切口,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临床对比。方法改良的腮腺切除术采用耳屏前面部除皱切口及耳后延续入发髻内切口,在嚼肌筋膜(SMAS)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先解剖面神经总干减少了周围支的损伤,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填塞局部减少了术后畸形。结果应用传统术式的36例患者,38.8%出现面神经功能损害,16.2%出现涎瘘,8.3%出现Frey综合征;应用改良术式的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除术。方法 该改良术式的要点为:①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避免了常规术式的耳前和颈部切口;②在SMAS筋膜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③采有总干法解剖面神经,减少了面神经周围支损伤的机率;④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⑤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后的面部畸形。结果 采用该术式对12例患者行腮腺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且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经典的面部除皱手术切口,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先在耳屏前颧弓下解剖显露面神经的颧支,然后沿该支显露面神经的颞面干及面神经总干,再根据肿瘤的位置沿总干选择性地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各分支,行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最后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术后耳前区的凹陷畸形。结果:采用该术式对19例患者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4年,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结论:本术式更易于显露和保护面神经,改善术后面部畸形。  相似文献   

4.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丽  刘超  王青 《口腔医学》2010,30(12):755-756
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近期关于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改良术式的报道众多,大都是以解剖面神经并行腮腺肿瘤和部分腺体切除术为基础,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神经的关系,再对术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旨在减少手术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手术切口、面神经分离、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的保留等方面对改良术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不结扎腮腺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5例16侧腮腺良性肿瘤实施了不结扎腮腺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多采用循下颌缘支的方法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肿瘤外0.5~1.0cm切除肿瘤与部分腺体。结果 15例手术病人,均未出现涎瘘等手术并发症。术后瘢痕小,面部畸形轻微,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对与发生于腮腺后下部的良性肿瘤,是一种效果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腮腺区良性肿瘤在口腔颌面外科常见,传统切除术的要点包括“S”形手术切口,解剖面神经,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腺体,术区加压包扎,此术式临床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疗效。但常发生诸如颌面部瘢痕明显、局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1]。为取得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先后应用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5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该术式主要包括:按肿瘤所在区域选择手术切口与进路、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局部填塞、术后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7.
微创技术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收集临床病例38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应用改良耳屏切口作为入路,借助内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并解剖面神经相关分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将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B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问卷调查,面神经功能评价内镜及射频消融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区疼痛程度、面神经功能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术区麻木程度、面部美观满意度在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实施改良耳屏切口的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安全可行,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腮腺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8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并联合颈清拐杖式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面瘫,2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除3例患者耳大神经损伤外,其余患者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十分满意.结论 腮腺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任何部位的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首发良性肿瘤146例,肿瘤直径≦3.0cm,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耳大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cm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5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肿瘤无复发。出现暂时性面瘫45例,Frey’s综合症23例。结论: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改良耳屏切口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腮腺上份肿物的区域性腺体切除术中,采用改良耳屏切口,行肿物及周围腺体切除,并与常规切口比较,评价治疗效果。方法:腮腺上份肿物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应用改良耳屏切口,第二组采用常规耳前颌后"S"形切口,进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解剖并保留相关的面神经分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反应程度、面神经功能、Frey综合征、肿瘤复发率、面部美观、病人满意度,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改良耳屏切口组术后渗出少,局部肿胀轻,疤痕隐蔽,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面神经功能障碍、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改良耳屏切口创伤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疤痕隐蔽,术后颜面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改良耳周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耳周切口行区域性腺体切除术、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改良耳周切口的美观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随访3 ~ 36个月,患者术后切口隐蔽,瘢痕小,腮腺区凹陷畸形不明显;无1例复发;有1例患者出现Frey's综合征;5例患者术后出现耳垂麻木,术后3 ~10个月内逐渐得到恢复.对32例患者行面神经功能评价:3例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为Ⅱ级,其余均为Ⅰ级.患者对切口的美观度比较满意.结论 改良耳周切口隐蔽,瘢痕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术后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程序化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从手术切口、耳大神经保留、面神经解剖、区域性腮腺切除、凹陷性畸形整复和端侧神经吻合术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对腮腺切除术进行改良。结果随访肿瘤均未见复发,无面瘫及明显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周的感觉恢复正常,颌面部基本对称,无明显凹陷性畸形,瘢痕隐蔽。结论可根据患者的个性化情况,程序化地采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62例,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面瘫,于术后2周~3个月内恢复正常,耳垂皮肤感觉减弱,于术后2月内恢复正常,无涎瘘发生,随访2~10年,Frey综合征2例,无肿瘤复发,术后术区无凹陷,切口疤痕隐蔽。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与传统术式相比,能达到同样疗效,但具有保存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后缺损便利,术后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术区无凹陷畸形,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术式提高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术后美学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52例,手术术式中对切口、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分离保留、腮腺的区域性切除、残留腺泡的处理等方面作了相应改良。随访观察,评价术后美容效果。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随访6~18个月,腮腺区外形良好,功能正常。有3例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3月内恢复功能。所有患者对面容恢复均较满意,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改良的腮腺手术术式提高了手术的整体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2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式,术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随访12~24月。A组患者均术后面部瘢痕隐蔽,面部无凹陷,未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短期耳垂麻木感2例(11.1%)、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11.1%)。而B组有耳垂麻木7例(31.8%),暂时性面瘫12例(54.5%),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63.6%)。结论: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克服传统术式易导致面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瘢痕明显的问题,能较好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的腮腺除皱美容切口耳周定点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3年5月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1例,采用耳周定点法指导腮腺除皱美容切口设计,进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切除。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9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2例,术后1年随访,患者均对瘢痕隐蔽情况和手术预后表示满意。结论:耳周定点法设计腮腺除皱美容切口,解剖标志明确,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