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徐龙琴  刘双印 《计算机应用》2011,31(4):999-1002
针对现有k-匿名方法直接用于多敏感属性数据发布中存在大量隐私泄露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相似和多维加权的联合敏感属性隐私保护算法。该算法通过语义相似性反聚类思想和灵活设置多敏感属性值的权值,实现了联合敏感属性值和语义多样性分组的隐私保护,并根据应用需要为数据提供不同的隐私保护力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保护数据隐私,增强了数据发布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群智感知网络中现有隐私保护算法对所有位置采用相同的隐私保护策略,导致位置隐私或保护过度或保护不足,且获得的感知数据精度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满足用户个性化隐私安全需求的位置隐私保护算法。首先,根据用户的历史移动轨迹,挖掘用户对不同位置的访问时长、访问频率以及访问的规律性来预测位置对用户的社会属性;然后,结合位置的自然属性,预测用户—位置的敏感等级;最后,结合用户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隐私安全需求的特点,设置动态的隐私判定方案,在每个位置选敏感度低的用户参与感知任务,以确保用户在隐私安全的前提下,贡献时空相关性精确高的感知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提高隐私保护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感知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霍峥  崔洪雷  贺萍 《计算机应用》2018,38(1):182-187
针对轨迹数据隐私保护算法数据可用性低及易受语义位置攻击和最大运行速度攻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在路网环境中基于语义轨迹的隐私保护算法——k-CS算法。首先,提出了两种路网环境中针对轨迹数据的攻击模型;然后,将路网环境中基于语义轨迹的隐私问题定义为k-CS匿名问题,并证明了该问题是一个NP难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图上顶点聚类的近似算法将图上的顶点进行匿名,将语义位置由相应的匿名区域取代。实验对所提算法和轨迹隐私保护经典算法(k,δ)-anonymity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k-CS算法在数据可用性、查询误差率、运行时间等方面优于(k,δ)-anonymity算法;平均信息丢失率比(k,δ)-anonymity算法降低了20%左右;算法运行时间比(k,δ)-anonymity算法减少近10%。  相似文献   

4.
秦呈旖  吴磊  魏晓超  王皓 《密码学报》2023,(6):1118-1139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和GPS定位技术的普及应用,产生了大量轨迹数据以应用于基于位置的服务.然而,具有时空相关性的行动轨迹可以体现或泄露单用户的个人信息或多用户之间的某些社会关系信息,进一步导致严重的隐私泄露.这些位置轨迹数据的共享和发布离不开隐私保护技术的支持,而大多数隐私保护模型的安全性是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若背景知识已被攻击者掌握,则无法提供完善的隐私保护.差分隐私技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并广泛应用于位置轨迹数据相关性隐私保护领域中.本文首先介绍差分隐私、全局敏感度、噪声机制以及组合性质等相关概念;其次系统地对基于差分隐私的位置轨迹相关性隐私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地详细阐述了差分隐私模型下单条轨迹内相关性保护、两条不同轨迹之间相关性保护以及多条不同轨迹之间相关性保护在时间、空间以及时空方面的隐私保护方法;最后,在对现有方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位置轨迹相关性隐私保护未来的重点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扰动机制未考虑位置点语义关系导致数据可用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隐私(DP)的轨迹位置隐私保护机制(DP-TLPM)。首先,DP-TLPM利用滑动窗口提取轨迹停留点生成模糊区域,再利用指数机制和拉普拉斯机制对该区域进行采样;其次,为了消除采样点中可能存在的无语义位置点,提出一种路网匹配算法,对轨迹分段并利用误差椭圆匹配(EEM)进行迭代匹配;最后,根据匹配后的位置点形成扰动轨迹,由用户端将扰动轨迹发送至服务器。实验以混淆质量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标准对该机制进行综合评测。与GeoInd算法相比,DP-TLPM的数据质量损失降低了24%,轨迹的混淆质量提高了52%,从隐私保护强度和数据质量两方面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车载GPS定位设备的普及, 产生了大量的车辆轨迹数据和位置信息, 各种轨迹挖掘技术也应运而生. 然而, 现有的轨迹挖掘技术较少考虑用户的隐私泄露问题, 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隐私保护的车辆轨迹数据停留点挖掘方法. 在该算法中, 首先通过密度聚类筛选出轨迹停留点, 其次结合差分隐私技术对停留点进行隐私保护. 通过实验验证, 该方法不仅能有效识别出停留点的位置, 还能保护其隐私不被泄露.  相似文献   

7.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使用户得到更全面的数据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然而现有的多源数据融合隐私保护模型没有考虑数据提供者的重要程度,以及数据不同属性和属性值的敏感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敏感值层次化的隐私模型,该模型通过数据提供者对数据的匿名程度要求来设置数据属性以及属性值的敏感度以实现敏感值的个性化隐私保护。同时结合k-匿名隐私模型以及自顶向下特殊化TDS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面向敏感值的多源数据融合隐私保护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既能实现数据的安全融合,又能获得更好的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轨迹隐私保护技术大多是对移动对象的静态轨迹数据进行保护,却忽略了移动对象动态轨迹依然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轨迹匿名算法。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全局最优解的特性,在移动对象当前时间段内的历史轨迹中建立轨迹行为模式,通过轨迹行为模式预测移动对象的轨迹,根据移动对象新增的预测轨迹不断更新轨迹行为模式,使得轨迹预测的准确性更高。对于新增的预测轨迹采用轨迹K-匿名技术进行匿名轨迹生成,以达到保护移动对象个体隐私信息的目的。实验表明,与现有的轨迹匿名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保护轨迹隐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轨迹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轨迹数据.通过对发布的轨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基于位置服务的质量,进而推动智慧城市相关应用的发展,例如智能交通管理、基础设计规划以及道路拥塞预警与检测.然而,由于轨迹数据中包含用户的敏感信息,直接发布原始的轨迹数据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威胁.差分隐私作为一种具备严格形式化定义、强隐私性保证的安全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轨迹数据的发布中.但是,现有的方法假定用户具有相同的隐私偏好,并且为所有用户提供相同级别的隐私保护,这会导致对某些用户提供的隐私保护级别不足,而某些用户则获得过多的隐私保护.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隐私保护需求,提高数据可用性,本文假设用户具备不同的隐私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轨迹数据的个性化差分隐私发布机制.该机制利用Hilbert曲线提取轨迹数据在各个时刻的分布特征,生成位置聚簇,使用抽样机制和指数机制选择各个位置聚簇的代表元,进而利用位置代表元对原始轨迹数据进行泛化,从而生成待发布轨迹数据.在真实轨迹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与基于标准差分隐私的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机制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可用性之间提供了更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方式为用户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存在着位置轨迹隐私泄露的风险。如何对这些隐私数据加以保护,成为目前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对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法系统架构进行总结,对位置隐私保护技术和轨迹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分类介绍了基于扭曲技术、加密技术、匿名技术以及差分隐私技术的隐私保护方法,对各种隐私保护技术下的最新算法进行整理归纳。根据对已有技术的了解,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位置服务中隐私保护非常重要,移动设备的不可靠性往往会泄露个人轨迹数据等秘密信息。基于此提出新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基于语义匿名代理SAP(Semantic Anonymity Proxy),从传统轨迹匿名时使用的中心匿名服务器可能不可信为突破口,取消使用中心匿名服务器,使用基于背景地图模型的语义匿名和代理请求的方法实现基于位置的服务。在基于真实与模拟数据的测试中,在同CloakP2P比较时显示了其在轨迹隐私保护的有效性和服务的优质性。  相似文献   

12.
李雯萱  吴昊  李昌松 《计算机应用》2023,(11):3472-3483
5G时代的到来使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应用更加广泛,但用户在享受LBS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会面对由位置服务引发的诸多隐私泄露问题。为了加强匿名的安全性,提高数据效用,对抗拥有一定背景知识的攻击以及保护用户的敏感信息,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语义的位置隐私保护机制。首先,对位置隐私保护系统结构和传统的保护技术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了基于语义的隐私泄露和攻击方式,给出了结合语义的位置隐私保护需求,重点从单点位置隐私保护和轨迹隐私保护两个方面综述了基于语义的位置隐私保护研究中最新的关键技术和成果;最后,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霍峥  王卫红  曹玉辉 《计算机应用》2017,37(9):2567-2571
针对路网环境中移动对象轨迹隐私泄露以及语义位置同质性攻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路网环境中感知隐私的轨迹数据采集(PTDC)算法。首先,通过兴趣位置(POI)访问人次的信息墒计算路网中POI的敏感性;其次,根据顶点间敏感性和距离的混合差距,定义了θ-边权,并建立路网空间的图模型、定义了k-θ-D匿名模型以抵御语义位置同质性攻击;最后,以无向图的广度优先遍历为基础,设计了满足POI语义差异性的匿名算法,将用户的敏感采样位置用匿名区域取代,并衡量了PTDC算法处理后数据的可用性。通过实验对PTDC算法进行了验证,并和自由空间中的基于语义位置的隐私保护算法——YCWA进行了比对。理论上讲,YCWA算法的隐私保护度低于PTDC算法。实验表明,PTDC算法的信息丢失率平均在15%左右,空间范围查询误差平均在12%左右,略逊于YCWA算法;然而,PTDC算法的运行时间在5 s以内,远远优于YCWA算法,可满足实时在线数据采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导致收集的时空数据中个人位置隐私、签到数据隐私、轨迹隐私等敏感信息容易泄露,且当前研究分别针对上述隐私泄露单独提出保护技术,而没有面向用户给出防止上述隐私泄露的个性化时空数据隐私保护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时空数据的个性化隐私保护模型(p,q,ε)-匿名和基于该模型的个性化时空数据隐私保护(PPPST)算法,从而对用户个性化设置的隐私数据(位置隐私、签到数据隐私和轨迹隐私)加以保护。设计了启发式规则对时空数据进行泛化处理,保证了发布数据的可用性并实现了时空数据的高可用性。对比实验中PPPST算法的数据可用率比个性化信息数据K-匿名(IDU-K)和个性化Clique Cloak(PCC)算法分别平均高约4.66%和15.45%。同时,设计了泛化位置搜索技术来提高算法的执行效率。基于真实时空数据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PPST算法能有效地保护个性化时空数据隐私。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移动对象轨迹信息被大量收集所导致的轨迹隐私泄露问题,提出了基于假轨迹的轨迹隐私保护算法。在该算法中,考虑了用户的暴露位置,基于轨迹相似性和位置多样性的综合度量,设计了一种启发式规则来选择假轨迹,从而使得生成的假轨迹能有效隐匿真实轨迹和敏感位置。此外,还提出了轨迹有向图策略和基于网格划分的地图策略来优化算法的执行效率。基于真实的轨迹数据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持数据可用性的情况下能有效保护真实轨迹。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位置差分隐私保护中实现更合理的噪声添加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在不同的位置添加相同噪声的隐私保护模式会导致服务可用性和隐私保护度下降.针对这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语义位置的差分私有位置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地理不可区分性"的框架构建预期距离,然后通过定义隐私质量函数和需求函数构建语义位置信息来确定不同位置点的敏感度,最后依据位置点的敏感度为不同类型的区域细粒度地添加Laplace噪声,系统地解决了位置隐私保护、服务可用性和时间开销之间的矛盾.在两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实验,与已有的方法从基于贝叶斯攻击的查询成功率、基于预期距离量化的服务可用性和时间开销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在隐私保护度、服务可用性和时间开销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权衡.  相似文献   

17.
在位置隐私保护中,现有的方法很多都是针对用户单个位置的隐私保护,而现实情况是,用户始终处在一个连续运动的状态中,在每一个地点都有可能发出位置查询服务,由此可以产生一个用户运动的轨迹。因此如何保证这条轨迹不被攻击者识别出来就是连续查询条件下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轨迹隐私保护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假轨迹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在用户连续查询形成运行轨迹的同时,算法根据用户自身设定的隐私度参数要求,生成符合要求的假位置和假轨迹,通过降低攻击者的识别概率来提高轨迹隐私保护度。模拟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与随机生成假轨迹的方法相比,在隐私保护度较高的情形下,文章方法在时间消耗和假轨迹的生成数目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周佳琪  李燕君 《软件学报》2019,30(S1):18-26
基于假位置的一类隐私保护方案在保护用户位置隐私的同时能够使用户获得准确查询信息,并无需依赖第三方和共享密钥.然而,当攻击者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例如道路时空可达信息、位置特征和用户的历史请求统计特性等,会导致假位置被识别的概率升高,降低隐私保护程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关联和位置语义的个性化假位置生成算法.首先根据与前一次请求位置连续可达的条件产生假位置,然后通过建立语义树筛选出与真实位置语义相近的假位置,最后进一步筛选出与用户历史请求统计特性最接近的假位置.基于真实数据集将该算法与现有的算法进行比较,表明该算法在攻击者掌握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降低位置隐私泄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位置感知设备的普及,轨迹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然而,轨迹数据通常与敏感标签相关联,不当地分享或发布这些数据可能会泄露用户的隐私,且不同数据的敏感程度互异。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个性化时空聚类的差分隐私轨迹保护模型。首先,针对轨迹中海量时间数据与隐私保护的需要,文章提出模糊均值聚类算法(FCM算法);其次,在空间分割的过程中,通过密度进行聚类,并实现个性化调整隐私预算分配的目的,从而提高数据效用;再次,在轨迹合成阶段,对比真实轨迹数据,选择更具代表性的轨迹;最后,在发布阶段,引入Laplace机制对轨迹数目进行隐私保护。为了验证文章所提出的模型在轨迹效用与隐私保护上的成果,将该模型与另外两种模型在4个阶段上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模型在数据效用方面提升15.45%,在相同隐私预算下,隐私保护强度提升至少35.62%。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轨迹数据发布时轨迹和非敏感信息引起的隐私泄露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敏感信息分析的轨迹数据隐私保护发布算法。首先,分析轨迹和非敏感信息的关联性构建轨迹隐私泄露判定模型,得到最小违反序列元组(MVS),然后借鉴公共子序列的思想,在消除MVS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时,选择MVS中对轨迹数据损失最小的时序序列作为抑制对象,从而生成具有隐私能力和低数据损失率的匿名轨迹数据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LKC-Local算法和Trad-Local算法相比,在序列长度为3的情况下,该算法平均实例损失率分别降低了6%和30%,平均最大频繁序列(MFS)损失率分别降低了7%和60%,因此所提算法能够有效用于提高推荐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