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宁 《全科护理》2008,6(27):2534-2534
感冒难免引起发热,尤其对于儿童发热,不可大意。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因体温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儿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03:00~06:00点稍低,17:00~19:00稍高。体温在37℃~38℃为低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相似文献   

2.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 ,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许多疾病可引起发热 ,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由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引起。1 儿童正常体温与影响体温的因素1.1 儿童正常体温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在一定范围 ,根据测定的部位不同 ,正常小儿肛温为36 .5~ 37.5℃ ,腋下体温为 36~ 37℃ ,舌下温度较肛温低 0 .3~ 0 .5℃ ,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常测肛温。1.2 体温常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季节 :夏季略高于春秋冬三季 ,如夏季的腋温为 36 .9~ 37℃ ,春秋冬三季腋温为 36 .6~ 36 .7℃。每天上午与下午的体温略有差异。②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  相似文献   

3.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0℃~37.0℃左右。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1)低热:〈38℃;(2)中热:38~39℃;(3)高热:39~41℃;(4)极热:〉41℃。  相似文献   

4.
对不明原因感染布鲁杆菌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50岁。于2007-12-02首次出现午后发热,持续3d,体温分别为37.8、37.5、37.3℃,期间有头痛症状,但能忍受,第4天体温降至正常,因此未去医院。2008—01—03患者再次出现午后发热,发热前自觉全身发冷,体温在38.3~38.5℃,同时伴头痛,较剧烈,口服去痛片,头痛缓解,因体温可在18:00~19:00自行降至正常,因此未去医院就诊,以上症状持续5d后,  相似文献   

5.
小儿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并多脏器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凤秋  姜友章 《临床荟萃》2005,20(4):192-192
患儿女,4岁,因反复四肢皮疹伴发热3个月收入院.患儿3个月前无明诱因出现皮肤暗红色红斑,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7~40 ℃.曾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3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部分消退,皮疹消退后局部萎缩、凹陷,部分皮疹破溃,自行愈合.以后皮疹反复出现,每次均伴有发热.  相似文献   

6.
所谓发热是指机体体温异常升高。临床上,腋下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热或服药后体温又迅速回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体温测量有腋表、口表和肛表三种方法。我国正常人体温:腋窝36℃~37℃;口腔36.2℃~37.2℃;直肠内36.5℃~37.7℃。当体内出现致热因素,使体温高于正常,谓之发热。体温口表测定在37.3℃以上,肛表测定温度在37.7℃以上,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是低热。在寻找低热的病因时,首先应在细致正确的观察下除外体温的正常波动。体温的正常波动可见于以下几方面:①体温可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年轻人偏高,年老人偏低,婴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体温可随外界温度升高而升高。②正常人的体温一天24  相似文献   

8.
儿童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C(以下均指腋温),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尤其体弱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温条件不佳,体温可低至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应采取保暖措施。测体温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测定的持续时间对数值均有影响;一般测腋温应以5min为准,不宜过短或过长,过短则偏低,过长则偏高。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越差,体温波动越大。但对于发热的耐受力却较好或反应不大,如小婴儿感冒时体温可突然升高达40℃左右,而病儿一般情况却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年长儿体温已较稳定,若体温突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往往反映有较严重疾病发生。对于长期(2周以上)发热或反复体温升高,则应认真查明原发病,并分析有无并发症存在。时期体温改变不似成人的典型,而且近年来经过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尤其应用抗生素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益增多,已使不少发热性疾病的体温曲线与传统概念有明显差异,失去了热型原有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高热、头痛伴黑褐色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4岁.在非洲尼日利亚工作3个月,当地流行疟疾,2007年9月1日回国. 患者9月5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9~40℃,服用解热镇痛药后,退热至37%左右,但3~4 h后体温又上升至39~40℃,伴头痛、头晕,肌肉酸痛,乏力嗜睡,偶伴寒战.  相似文献   

10.
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一例误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 男,40岁.因畏寒、发热1个月入院.体温37℃~40℃之间,呈弛张热,伴乏力纳差、消瘦,无咳嗽、咯血、盗汗,无皮肤淤斑及骨骼疼痛,无腹痛、腹泻.病前无不洁饮食史,未到过牧区.查体:体温39℃,脉搏100/min,呼吸21/min,血压15/9 kPa.  相似文献   

11.
1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人体温的最高上限。正常人体温受体温中枢调节,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保持动态平衡,正常人腋窝温度36~37℃,口腔温度36.3—37.2℃,直肠内温度36.5~37.6℃。  相似文献   

12.
药物可减轻某些症状.但也可产生该症状加重的矛盾反应.如将这些不良反应误认为病情加重或药物剂量不足,必将导致错误的处理方案,现举例说明熟悉这些情况的必要性.1 抗感染药引起发热倒1:男,58岁.因吸入性肺炎肌注青霉素,体温持续在37~38 ℃之间,加用链霉素后体温仍不降.改用红霉素、先锋霉素,体温反而增高、达38~39℃于是上述抗生素全部停用,体温于2天后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温环境下红外线额温枪利用暖手宝护温的测温效果,以便在疫情期间快速、便捷地筛查发热患者.方法 将门诊分诊处同一时间段被筛查体温的人员,分别使用护温和未护温的红外线额温枪测温2次,护温红外线额温枪测的体温结果归为观察组;未护温的红外线额温枪测温结果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第一时间段5:00~8:00,环境温度(8~12℃)和第二时间段9:00~12:00,环境温度(12~16℃)的测温效果.结果 第一时间段两组同时筛查362例人员的体温,观察组一次性显示体温值的为95.03%,对照组为6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时间段两组同时筛查504例人员的体温,观察组一次性显示体温值为96.83%,对照组为95.8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低温环境下红外线额温枪使用暖手宝护温能维持红外线额温枪正常工作性能,能快速、便捷地筛查出患者的体温.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误诊为肝硬化及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病例] 男,36岁.因阵发性发热10天,右侧鼻出血7天入院.患者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每日3~4次,发热无规律,最高体温40℃,无皮疹、抽搐、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在个体诊所治疗(具体治疗不详),体温正常1天.入院前7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38℃,并右侧鼻出血,未经处理出血自止,此后发热、鼻出血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5.
1 概述 发热是在门急诊接诊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表现的共同点.所谓发热是指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其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1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2~ 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5℃,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0.6℃.  相似文献   

16.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二大类,其发热的表现大致相似,但在不同年龄的小儿,其发热时的表现及护理都有不同,故在此加以论述。一、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以内的小儿。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肌肉不发达,体温中枢发育又不完善,故体温调节功能差,常常由于哺乳、哭闹、环境温度改变等原因引起体温的波动,故非感染性发热较为多见。而当严重感染时,体温则往往不升。典型的为新生儿脱水热,此时患儿表现为体温突然上升到39~40℃,烦躁不安,啼哭不止,而无其它症状和体征,经补充一定液体后,体温可降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78岁.因"发热半月余"于2013年3月22日人院.既往无心悸、气短等心血管疾病史.患者人院前半月余始无明显诱因子15:00~16:00出现畏寒,严重时寒战明显,继之发热,体温38.5~39.5℃,服"安乃近"2~3h体温可降至正常,出汗多.伴头昏、视物模糊、乏力、纳差.在卫生所予"克林霉素"、"病毒唑"3d,自觉症状有所缓解.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3月17日上述症状再次发作,并在卫生所输"克林霉素"、"病毒唑"治疗3d,效欠佳,仍有发热.来我院门诊求治,以"发热待查"收住我科.10年前行胆囊切除术.体格检查:T36.1℃,P 100次/min,R 21次/min,BP 110/62 nmn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小儿伤寒不典型病例有所增多,现将本院收治的两例特殊表现的小儿伤寒报告如下。【例1】患儿男,11岁。因“发热9天伴腹痛”入外科。起病时体温39℃~40℃,呈弛张热,伴中上腹疼痛及呕吐,第6日转移至右下腹疼痛,疼痛为持续性伴阵发加剧。查体:精神好,体温40℃,脉搏120次/分,无皮疹,心肺(-),腹平软,右下腹触及8×5厘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8岁.主因"齿龈肿胀5个月余,加重伴发热1个月余"于2010年7月收入我院血液科.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齿龈肿胀,1个月前齿龈肿胀加重,伴舌底溃疡,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38.5 ℃,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予口服"消炎药"(具体不详)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此后仍间断低热,体温波动于37~38 ℃.  相似文献   

20.
张燕  杨丽  谢艳 《华西医学》2004,19(4):667-667
患者,男,51岁,因反复发热1’月,咳嗽10’天入院。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1℃,当晚肌注“先锋、退烧药”次日体温降至正常。10’天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9.8℃,以午后为主,夜间可恢复正常,伴咳嗽,偶咯少许白色泡沫样痰,无畏寒、胸痛、盗汗。当地诊所治疗(具体不详)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6’天前再次出现发热,性质如前,当地医院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