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在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平台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昆明市城市主城区的商业空间集聚特征,使用莫兰指数识别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中心并对其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组成的圈层结构,三个圈层的商业点密度值随着圈层的外扩而降低,根据商业点数量将商业空间中心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次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次中心四个级别,可以得出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呈现的"一核多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空间结构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抽象表达.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城市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城市形态特点和规划实践,总结出我国大城市空间优化的基本模式为圈层扩展和轴线延伸的耦合,多核心网络状空间结构是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规划选择.这些理论总结为城市空间拓展及我国大城市的空间优化明确了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可以深入解析城市空间主要组成要素的基本状态、空间关系、运转规律和时空演化过程,对城市扩张趋势预判至关重要。通过集成自上而下的多级中心网络视角与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分形视角的城市研究,本文旨在进一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和演化轨迹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兼具新旧不同城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为例,借助空间句法和改进的分形模型,解析城市多中心多圈层模式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发现:开封城区内部集成核由一个演化成3个;3个集成核周边存在不同特征的自组织集聚圈层;各圈层之间不断消长融合,形成相互铰接的多级圈层带。研究认为:(1)空间句法有助于客观提取多种类型的城市基核;(2)存在“媒介型集成核”,是城市多中心结构的一部分;(3)基于可达性改进的分形标度不变区间,可以更精细地划分城市集成核的自相似圈层,并通过不规则等可达圈的形式代替规则的同心圆进行展现。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需要、形成TOD的发展格局,从站点类型和开发圈层两个层面构建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密度分区制度,制定一套适用于不同类别地区的开发强度标准,作为土地开发容积率的控制准则。依据车站功能定位将车站划分为综合站点和一般站点两种发展区域类型;利用非参数统计学的局部线性回归法对地价和地块距站点距离两个参量进行拟合,确定轨道交通影响半径,进而将站点周边划分为三个圈层,300m以内为高密度复合开发区,300~600m之间为中密度开发区,600~1000m之间为低密度开发区,开发强度随用地与车站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开发应尽量建于核心圈层。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利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使土地开发利润最大的最佳容积率;以政府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构建土地开发强度优化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沿线住宅售价和建造成本测算了各密度分区的最佳开发强度。  相似文献   

5.
以老工业基地城市内"企业大院"用地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所用地自身的空间结构特征,指出在城市功能转型、企业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驱动下,用地更新的必要性;随后从城市用地布局整体协调的视角出发,在充分尊重企业大院混合用地结构、社区文化认同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其更新为城市街区的规划策略;最后通过实例,探索从企业大院到城市街区"溶解"的规划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丁亮  宋小冬  钮心毅 《城市规划》2019,43(9):107-116
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式和功能联系两方面特征.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缺少对功能联系特征的分析.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中提取街道之间的就业-居住功能联系和游憩-居住功能联系,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单位面积吸引量、联系紧密程度两方面分析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发现,从功能联系来看,上海中心城区呈“单中心+扇形”结构,中心地区对就业、游憩活动的吸引力远大于外围地区,外围地区居民沿与放射地铁线网耦合的若干扇面与中心地区产生紧密的联系.行政区划、黄浦江和苏州河会通过对居民活动范围的限制影响扇形结构边界.这与“多中心+内环、中环、外环3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传统认识和圈层式的社会空间结构有较大差异.说明表象的圈层结构下,就业和游憩活动都受中心地区强烈吸引,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虽然居住分布存在圈层分异,但就业-居住和游憩-居住活动相互交错,不存在空间隔阂.基于功能联系,补充空间结构理论中既已提出,但还难以实证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CBD概念的产生本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地理学家伯吉斯(E.W.Burgess),以芝加哥为蓝本概括出城市宏观空间结构为同心圆圈层模式。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分为5个圈层,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区域,称为中心商务区,简称CBD(CentralBusine...  相似文献   

8.
走廊拓展作为应对大城市圈层蔓延的空间战略在规划中常被采用.以武汉为案例,通过构建目标分级传递的战略实施评估框架,以公交可达性为绩效指标,考察这一战略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抑制城市蔓延增长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利用从公交IC卡获取的公交时耗数据,计算各交通小区的30min公交可达性值,以此分析武汉都市区可达性分布及相应的空间结构特征.比较发现武汉公交可达性呈现由内而外递减的趋势,即走廊地区的可达性总体低于主城区,而远郊新城又低于三环路沿线的近郊新城,说明武汉虽实现了走廊地区外延式的用地增长,但新城“反磁力”功能薄弱,对疏解主城区人口的作用尚较有限.究其原因,以快速路为支撑的外围开发和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主城区功能集聚,拉大了二者间可达性差距,使都市区圈层结构仍显著强于走廊结构.提高走廊地区公交可达性是促进空间结构模式转变的关键,武汉亟待建立以可达性为核心的空间战略评估体系,针对走廊TOD开发和可达性改善的制约因素,在都市区层面制定交通和用地协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单元职住平衡水平受用地布局的影响明显,根据用地规划数据预测城市内各单元的职住比对指导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用地结构与人群聚集的相互关系,以百度热力数据、2018年和2020年用地现状及规划数据为基础,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对规划方案的人群聚集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和比较城市空间结构、职住平衡状况和不同职住类型单元的用地结构差异。结果表明:(1)MGWR模型能更好地对规划方案的人群聚集进行预测;(2)贵阳市主城区各城市功能组团在不同时段的人群聚集均存在较大差异,主城区始终呈“双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3)按职住比对空间单元类型进行划分,其空间分布格局由内向外始终呈“居住倾向—相对平衡—就业倾向”的圈层变化,规划方案对研究区的职住平衡具有促进作用;(4)居住倾向型单元与就业倾向型单元在用地构成上的差异最大,相对平衡型单元与就业倾向型单元的差异其次,居住倾向型单元和相对平衡型单元的用地构成差异最小。最后,从促进职住平衡的目标出发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规划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步行是城市中心区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英国在步行优先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英国21个城市中心区百年以来的更新历程进行研究,剖析其空间结构及机制,梳理其更新路径及阶段。发现英国城市中心区通过“逐步生长式、一步到位式、远期规划式”3种更新路径,殊途同归,形成了“以地面步行为核心、公交优先的圈层人车分流空间结构”,取得了步行高品质、换乘高效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