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春兰 《北京中医药》2011,30(10):760-761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勇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8-748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玉瑃治疗面瘫经验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色.高教授临证取穴重视阳明,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指导辨证取穴;推崇巨刺,补虚泻实;针刺手法轻浅徐缓,意在用针调气泻健侧补患侧,损其有余而达到补其不足;注重留针时间,区分补泻.从阳明论治取穴、针刺手法、留针时间等关键因素入手治疗面瘫,以使脾胃健运,经脉调和,气血调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刘红石 《陕西中医》1999,20(4):180-180
根据五腧穴的位置及与经脉交会的特征,指出针刺五腧穴可调节脏腑经气的运行,治疗脏腑经络疾病。同时介绍五腑穴可根据五行之生克制化而应用于临床,即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相似文献   

6.
"五经配伍"强调经脉经穴及脏腑间的五行配伍、生克制化关系。通过调节病变脏腑对应经络的子母经、克侮经,使失衡的脏腑间的关系复归平衡,调控人体机能,有效治疗疾病。本文在"五经配伍"学术思想指导下,根据导致中风后尿失禁的风、火、痰等病因病机,从虚、实、本虚标实3个方面,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下,选取本经、子经、母经、我克经、克我经腧穴,采用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方法,论述中风后尿失禁的针灸治疗,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9.
浅议针刺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常用方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阂补泻、平补平泻等。但笔者从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医家没有过多应用上述不同的补泻手法,而是推崇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1.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12.
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之本,本阴阳.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阴阳偏盛偏衰则为疾病.根据疾病的特点、性质、部位及程度运用针刺调节阴阳平衡,泻实补虚,则为治疗的根本,故在一般情况下,针刺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确定一个合理的理法方穴而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采用平补平泻施针.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认为,恰到好处的实施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如何在临床中灵活应用补泻手法及其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也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针刺手法、腧穴的选择、机体的机能状态。其中针刺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论灸法之补泻如下。文献中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后《针灸大成》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的补泻手法,在现代针灸医籍和教材中均有记载。但事实上,这种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并未被接受。因为对艾炷吹火,将其燃…  相似文献   

14.
汪振宇  李琳 《中国针灸》2004,24(2):147-148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补泻手法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补泻手法模糊之处较多,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某经的循行通路及其相连脏腑出现邪盛正衰的各种疾患时,都可运用该经的补泻穴施行补虚泻实,以调整其有余和不  相似文献   

16.
平补平泻论     
平补平泻为目前临床常用针刺手法之一,然诸家对其认识却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梳理平补平泻法的源流,并结合针刺补泻手法设立初衷及临床实际需要,略陈管见。古之平补平泻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体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之乱证,在同一个腧穴进行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平补平泻手法;二是针对人体或经络之上下、左右等明显阴阳偏差,如临床常见之上实下虚、左热右凉等证,需补下泻上或补右泻左等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是为治则或方法,可称为平补平泻法。无论同穴而施,还是分穴而为,其目的均是为了完成阴阳和合。近代针家著述很少谈及平补平泻,及至建国后复见平补平泻手法的称谓,以均匀地提插捻转为特点,并逐渐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针刺手法,但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针刺补泻手法古今有异,应厘清源流,分而论之,以期更好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针灸循经补泻法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疗效.对于失眠症,西医有西医的治法,中医有中医的疗法.但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来缩短病程以及减轻患者痛苦.文章运用《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针灸补泻法治疗失眠症,并循经"迎而泻之,随而补之",泻实补虚,调和阴阳.毫针循经迎随补泻法通过循经调理经脉和脏腑而治本,对于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通过...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法补泻效果的产生,除与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以外,腧穴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难经》以五俞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创立了多种穴位配伍补泻法,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火补水法”、“迎随与子母结合法”等。下面笔者就上述几种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难经》第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第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谓“子母”,即《难经》根据《灵枢·本输》篇的阴阳刚柔相济,五俞穴配属五行的原理。如第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脉中,阴经为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五行学说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因为母能使子虚,当子虚之时就应补其母。子能使母实,当母实之时则应泻其子。以五行配属脏腑经脉,于是脏与脏、腑与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也有母子关系。如肺脏肺经属金,肾脏肾经属水,因此,肺脏肺经就为肾脏肾经之母;脾脏脾经属土,肺脏肺经就为脾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