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过程样品表观颜色、综合甜度与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关联性,为揭示地黄炮制原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自动色差计测量熟地黄样品粉末颜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加热时间点样品中14个活性成分的含量(5-羟甲基糠醛、梓醇、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异类叶升麻苷、橙皮苷、地黄苷D共7个苷类成分和D-果糖、葡萄糖、蔗糖、蜜二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水苏糖共7个糖类成分),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以糖类成分甜度计算样品综合甜度变化,运用SPSS 21.0软件对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样品色度值、综合甜度与苷类成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以三角形面积法建立熟地黄炮制样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在炮制过程中,样品粉末色度值增加,样品表观颜色变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加热时间增加,熟地黄样品的苷类成分含量减少,单糖成分含量增加,样品综合甜度增加。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色度值、综合甜度与环烯醚萜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色度值与呋喃醛衍生物含量、苯乙醇苷含量、黄酮类含量,以及综合甜度与呋喃醛衍生物含量、苯乙醇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甜度与黄酮类含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炮制至52 h时样品综合评价指数最高,达0.99。结论:熟地黄样品粉末色度值聚类分析总体趋势与直观区分基本一致,结合样品粉末色度值、综合甜度与苷类成分含量3个指标可对砂仁陈皮制熟地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江西建昌帮炆制熟地黄中辅料作用探索(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江西建昌帮炆制熟地黄过程中炮制辅料的作用,为阐明炆熟地黄的炮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建立熟地黄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12 min,5%~10%A;12~40min,10%~15%A;40~70 min,15%~25%A;70~85 min,25%~28%A),检测波长320 nm,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分析各样品色谱图的差异性。结果:生地黄与炆熟地黄的HPLC图谱差异显著;相对于炆熟地黄,炆熟地黄(缺黄酒)、炆熟地黄(缺砂仁)、炆熟地黄(缺陈皮)、炆熟地黄(缺砂仁与陈皮)、炆熟地黄(缺砂仁、陈皮与黄酒)的相似度分别为0.844,0.741,0.727,0.717,0.71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高、结果准确。在熟地黄炆制过程中,辅料会带入新化学成分并使已有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江西建昌帮炆制地黄中辅料作用探索(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HPLC-ELSD测定熟地黄中单糖与低聚糖含量的方法,研究江西建昌帮炊制地黄过程中炮制辅料的作用.方法:采用HPLC测定地黄中单糖和低聚糖的含量,以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检测,prevail carbohydrate ES色谱柱(4.6mm ×250 mm,5μm),考察辅料对建昌帮炊制地黄的影响.结果:炊制地黄中单糖含量高于各缺辅料炆制品,但其低聚糖含量低于各缺辅料炆制品.炆制地黄、炆制地黄(缺砂仁)、炆制地黄(缺砂仁与陈皮)、炆制地黄(缺砂仁、陈皮与黄酒)、炆制地黄(缺黄酒)、炆制地黄(缺陈皮)中单糖质量分数分别为(23.46±1.07)%,(21.81±0.94)%,(15.83±1.01)%,(14.14±0.58)%,(21.91±0.76)%,(21.53±0.84)%;低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3.02±0.25)%,(3.29±0.17)%,(11.73±0.64)%,(14.33 ±0.83)%,(6.17 ±0.38)%,(3.77±0.19)%.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准确;辅料砂仁、陈皮与黄酒会影响熟地黄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为阐明其炮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文婷  岳超  黄琴伟  袁堃  严爱娟  石上梅 《中草药》2016,47(7):1132-1136
目的采用HPLC法分析地黄生品及炮制品中8种糖类成分,探索炮制时间对地黄中糖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Prevail Carbohydrate E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 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结果果糖、葡萄糖、蔗糖、密二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分离良好。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8种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r在0.998 4~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103.2%。不同炮制时间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地黄中糖类成分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在炮制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果糖、葡萄糖、密二糖和甘露三糖明显上升。结论地黄生品与炮制品中糖类比例明显不同,不同炮制时间地黄中糖类成分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HPLC法探讨炮制辅料黄酒对九蒸九晒制备得到的熟地黄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差异性。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a Q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为1 m L/min,柱温为25℃。梓醇定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1∶99),检测波长为210 nm;地黄苷A定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3∶97),检测波长为203 nm;地黄苷D和益母草苷定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4∶96),检测波长为203 nm;毛蕊花糖苷定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16∶84),检测波长为334 nm;5-羟甲基糠醛(5-HMF)定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11∶89),检测波长为284 nm。糖类成分的测定:色谱柱为Accurasil NH2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2∶28),体积流量为1 m L/min,柱温25℃,检测器为ELSD,Alltech2000ES,漂移管温度93℃,气体体积流量2.6 L/min。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将清蒸-九蒸九晒与酒蒸-九蒸九晒制得的不同蒸晒次数的熟地黄中12种化学成分定量测定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随蒸晒次数的增加,清蒸法与酒蒸法制得熟地黄中梓醇及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水苏糖、蔗糖、棉子糖均减少;地黄苷A及地黄苷D略为增加;5-HMF、果糖、葡萄糖、甘露三糖均增加。结论建立的方法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在古法熟地黄九蒸九晒的炮制过程中,炮制辅料黄酒对炮制品的质量存在显著影响,且清蒸法与酒蒸法均以第3次、第4次及第6次蒸晒所得熟地黄的相关物质的量呈较大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6.
建立地黄及熟地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地黄炮制过程成分变化规律。采用HPLC-ELSD,色谱柱为Prevail Carbohydrate ES(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对23批次地黄样品、25批次熟地黄样品及炮制动态样品进行比较。建立的特征图谱分析方法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良好,从23批次地黄样品中提取8个共有色谱峰,25批次熟地黄样品中提取8个共有色谱峰,指认了7个色谱峰。地黄炮制过程成分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当相似度≥0.95,同时果糖峰面积为水苏糖2倍以上或果糖峰面积为棉籽糖20倍以上时的炮制程度符合经验鉴别要求。生地黄的3个主要寡糖成分,蔗糖受热生成果糖与葡萄糖,棉籽糖受热生成蜜二糖、蔗糖和果糖,水苏糖受热主要生成甘露三糖。单糖和寡糖类成分间的比例变化指标,可作为熟地黄炮制质量量化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HPLC-ELSD测定熟地黄中单糖与低聚糖含量方法,研究江西建昌帮炆制地黄过程中炮制辅料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检测, 色谱柱prevail carbohydrate ES 柱(5μm,4.6×250mm)。结果 炆制地黄中单糖含量高于各缺辅料炆制品,但其低聚糖含量低于各缺辅料炆制品:炆制地黄、炆制地黄(缺砂仁)、炆制地黄(缺砂仁与陈皮)、炆制地黄(缺砂仁、陈皮与黄酒)、炆制地黄(缺黄酒)、炆制地黄(缺陈皮)中单糖含量分别为(23.46±1.07)%,(21.81±0.94)%,(15.83±1.01)%,(14.14±0.58)%,(21.91±0.76)%,(21.53±0.84)%;低聚糖含量分别为(3.02±0.25)%,(3.29±0.17)%,(11.73±0.64) %,(14.33±0.83) %,(6.17±0.38) %,(3.77±0.19) %。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靠稳定,结果准确;辅料砂仁、陈皮与黄酒会影响熟地黄炮制过程中内含化学成分的变化,为阐明其炮制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HPLC测定地黄炮制前后3种苷类物质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HPLC对生地黄和熟地黄中地黄苷D、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3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炮制前后含量变化。方法: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水(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 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在该条件下3个活性成分均得到良好的分离,生地黄中,地黄苷D、益母草苷和毛蕊花糖苷分别在进样量68.10~3 405,99.40~4 970,14.52~726.0 n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7.7%~99.0%。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可以用于地黄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地黄在常压一次蒸制工艺和"九蒸九晒"工艺炮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不同工艺炮制品中梓醇、毛蕊花糖苷、地黄苷A、5-羟甲基糠醛(5-HMF)和葡萄糖的含量。结果:在常压一次蒸制和"九蒸九晒"工艺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梓醇、地黄苷A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下降幅度较大,5-HMF和葡萄糖的含量逐渐增加,且不同炮制工艺会使熟地黄中主要成分含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常压一次蒸制16 h熟地黄与"九蒸九晒"熟地黄在主要成分含量上有很大差异,炮制过程中增量成分5-HMF可以作为评价地黄炮制质量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辨析地黄不同炮制品(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酒地黄、熟地黄)的化学特征,结合经典名方清胃散的核心功效,明确其地黄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种,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法和液相色谱法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的共有成分和特有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地黄的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预测地黄的化学成分和核心功效的相关性。结果 在地黄的不同炮制品中共鉴定出55个成分,其中26个为5种地黄炮制品共有,鲜地黄经炮制后,大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干地黄的环烯醚萜类成分下降幅度最小。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焦地黄素D、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连翘酯苷、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进行机制预测,富集的通路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血清素突触、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信号通路等与清热作用相关。结论 干地黄的化学特征与鲜地黄最为相似,药性和功效与清胃散中地黄...  相似文献   

11.
甄臻  李慧芬  刘静  王杨  孔庆悦  张学兰 《中草药》2021,52(24):7438-7446
目的 采用色差法和显微成像技术获取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对生地黄与熟地黄进行快速鉴别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色差仪测定地黄生、熟品粉末颜色,使用显微镜摄取生地黄与熟地黄木栓细胞、导管的显微特征图像,使用“显微特征颜色提取”软件测定显微特征颜色,以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值(L*a*b*)及总色值(Eab*)为基础,利用Kruska-Wallis H秩和检验、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研究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差异,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二者粉末与显微特征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结果 a*为生地黄与熟地黄主要差异性颜色值,木栓细胞为生地黄与熟地黄主要差异性显微特征。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y=0.629L*+0.379 a*-2.754 b*+1.494 Eab*-40.662,显微特征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y=0.497L*-0.659 b*+0.267 Eab*-5.428;上述2个函数判别规则为y>0判为生地黄,y<0判为熟地黄。结论 利用色差法和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的数字化表达,Fisher判别分析利用饮片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信息可有效判别生地黄与熟地黄,为中药生、制饮片的判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灯心草及其炮制品灯心炭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及灯心草中3个菲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灯心草炮制前后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UPLC建立灯心草、灯心炭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灯心草与灯心炭UPLC指纹图谱,生品标定15个共有峰,炭品标定16个共有峰,与相对应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9;通过CA将灯心草和灯心炭聚为两类,PCA筛选出4个主因子;确定了灯心草3个菲类成分的UPLC定量方法。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炮制后灯心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为灯心草临床用药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地黄根际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地黄连作土壤形成过程中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互作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7、8、10月金九地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分析3个时期地黄根际土壤中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苷类及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通过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利用SIMCA 14.1、SPSS 27等软件分析3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中次生代谢产物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筛选出引起两者差异性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和标志性菌群,并结合Canoco 5.0软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地黄3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6种苯乙醇苷类成分、3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及5种酚酸类成分,各单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香豆酸、异类叶升麻苷、红景天苷、香草酸为主要差异物质;地黄根际土壤中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生育进程而发生变化,门水平及属水平上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不明蓝藻菌属、Gaiella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热酸菌属、不明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则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根际土壤中次生代谢产物与细菌群落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其中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结论 地黄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在地黄根际土壤中均可以检测到,而且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杜珂  高晓霞  王锋  王佩义  秦雪梅 《中草药》2019,50(6):1477-1484
通过综述熟地黄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研究,阐释熟地黄的药效物质基础,从整体的角度探究不同炮制程度熟地黄的全面质-效评价,以期揭示熟地黄炮制的科学内涵,为熟地黄的质-效评价和炮制终点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的X射线衍射(XRD)指纹图谱;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主要成分的影响;测定炮制品中ZnO含量。方法采用XRD法对10批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生品及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对6种不同炮制方法进行比较;运用K值法测定了炮制品中ZnO的含量。结果分别建立了炉甘石生品和炮制品的XRD指纹图谱,其中生品XRD指纹图谱有23个共有峰,炮制品XRD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峰,经煅烧炮制之后生品的ZnCO_3特征峰转变为ZnO的特征峰;煅烧炮制品中ZnO的含量均超过56%。结论 XRD指纹图谱可用于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的鉴定与分析,为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陶爱恩  杜泽飞  赵飞亚  夏从龙  段宝忠 《中草药》2019,50(10):2467-2473
目的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黄精3种基原植物中多糖的组成和含量差异,为黄精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FTIR)和柱前衍生化-HPLC(PMP-HPLC)法比较3种基原黄精中多糖的差异;采用紫外光谱法(UV)测定总多糖含量。结果 3种基原黄精多糖的IR平均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聚类分析(HCA)分析均可将3种基原的黄精加以区分;PMP-HPLC图谱显示3种基原黄精中多糖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共有成分为D-甘露糖、D-核糖、L-鼠李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葡萄糖、D-木糖、D-阿拉伯糖和L-岩藻糖;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多糖含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结论本研究所建立方法为黄精类药材的多糖组成研究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吴茱萸生品与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通过计算相似度,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质量,探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阐释吴茱萸炮制后毒性降低的机制。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吴茱萸及制吴茱萸的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SPSS17.0软件对相应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analysis,PCA)。结果 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5,均含有12个相同的共有峰,指认出了其中的5个。以吴茱萸碱为参照峰,比较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发现吴茱萸炮制后除3号峰外,其余共有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2号峰和10号峰有显著性下降。聚CA结果显示,吴茱萸生品可分为2大类,其中来源于江西的为一类,来源于浙江和湖南的为一类;经PCA分析,前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405%,以2、5(绿原酸)、6(金丝桃苷)、7、8(柠檬苦素)、9(吴茱萸碱)、10(吴茱萸次碱)和12号峰对吴茱萸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变化的贡献较大。结论 吴茱萸HPLC指纹...  相似文献   

19.
张晓亚  徐金娣  许军  邹叶廷  龙芳  李松林 《中草药》2021,52(6):1591-1600
目的对《中国药典》收载的蒸制和酒炖2种炮制法所得熟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整合基于HPLC(C18)-PDA、HPLC(NH2)-ELSD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ELSD的糖组学和基于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2种熟地黄的糖类组分(多糖、寡糖和游离单糖)和非糖小分子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蒸制地黄相比,酒炖地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更宽,较大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占比较高。2种熟地黄多糖均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但其物质的量比稍有不同(2.57∶0.05∶1.00∶0.87∶0.10vs2.07∶0.07∶1.00∶1.05∶0.17)。2种熟地黄均含有寡糖水苏糖、甘露三糖和蜜二糖,但酒炖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蒸制地黄(P<0.01)。2种熟地黄均含有游离单糖葡萄糖、果糖、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但酒炖地黄中葡萄糖(P<0.01)、鼠李糖(P<0.05)和甘露糖(P<0.05)含量均显著低于蒸制地黄,而半乳糖含量显著高于蒸制地黄(P<0.05)。2种熟地黄中共筛选到29个差异性非糖小分子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和呋喃醛衍生物。代表性成分定量分析表明,与蒸制地黄相比,酒炖地黄中梓醇、益母草苷和地黄苷D含量较高(P<0.01),密力特苷(P<0.05)和5-羟甲基糠醛(P<0.01)含量较低。结论蒸制和酒炖地黄内在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内在质量差异是否会显著影响其药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林彦君  游宇  季宁平  章津铭  陈秋薇  傅超美 《中草药》2014,45(11):1556-1560
目的 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 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 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 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