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分疼痛而言,可分为寒、热、虚、实性.本文所谈腹痛为虚寒性腹痛.主要症状:腹部绵绵作痛,时痛时止,痛时喜按、得温则减,遇冷更甚,纳呆腹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诸病源侯论·腹痛诸候>:"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均提到虚寒性腹痛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论述下利者,主要见于《呕吐哕下利病》篇,其他散见于《腹痛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篇。仲景所论之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其内容颇为丰富,泄泻有实热、湿滞、留饮、虚寒、气虚、肾虚湿热瘀滞之分,痢疾亦有湿热、虚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笑梅主任医师,擅治妇科杂病,对痛经之辨治,尤其独到.他认为,痛经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及虚实之辨,原发性痛经多数是由精神创伤而致,继发性痛经多数是由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实者有寒凝、气滞血瘀或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气血两虚及肝肾亏损.实者多痛于行经之前,经通而痛减,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痛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往往与引起禀质有关.兹根据其临证经验,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4.
胃痛 ,又谓胃脘痛 ,以其病在胃 ,痛为主症。然形成之因 ,不越外感内伤两途。外感者多为寒邪直中 ,内伤者有气血阴阳之异 ,证之临床 ,稍有心得。仅治疗大法 ,略举其要。1 辨证要点胃脘疼痛 ,其辨证要点可为 :暴病多寒 ,久病多热 ;新病多实 ,久病多虚 ;初病在经 ,久病入络。拒按为实 ,喜按为虚 ;得食稍可者为虚 ,胀满胃食者为实 ;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 ,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胀而呕逆 ,多为气滞。痛而固定 ,乃为血瘀。察舌辨之 ,有苔为实 ,无苔为虚 ;苔白主寒 ,苔黄主热 ;舌苔白厚 ,寒湿中阻 ;舌苔黄腻 ,湿热壅结 ;舌苔黄白相间 ,寒热…  相似文献   

5.
脉有真假,证亦有真假,或大实而似虚,或大虚而似实,或真塞而假热,或真热而假塞。大实似虚者,如积滞为病,滑实有力,脉之真也,胸满腹胀,证之真也,然气机阻滞,反兼沉迟倦怠之假象。大虚以实者,如脾困为病,沉而且迟,脉之真也,久泄不止,证之真也,然土弱木强,反兼弦硬胀急之假象。阳极似阴,每多脉伏厥冷,酷似阳虚,但验其脉必沉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虽也属中医胃脘痛之症,其病也有寒、热、虚、实之辨,但临床体会,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痛多在食后发作,且稍食即胀,不能多吃,这是与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其病多实证或虚中夹实。在病之早期,多属气滞,但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气病日久,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中医学称它为“痨瘵”又名“传尸”。中医学对此病症的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就其属性来说,却不外是虚实两端,一般虚者多寒,实者多热。因此病之源,多系肺脏先虚,招致邪之所凑,故其‘实”,是虚中之实。历代医家对本病症的患者,均认为属热者十居其六七,故其施治常法多主用清肺、清热、平肝、益气、去寮等。方药多主张用清凉  相似文献   

8.
浅谈《金匮要略》中腹痛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道发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5-16
笔者通过二十余年学习《金匮要略》,逐渐认识到该书论治痛证颇多,诸如头痛、身痛、胸痛、腹痛、腰痛等,讨论腹痛证治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简称《腹满寒疝》)、《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简称《妇人产后》)、《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简称《妇人妊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简称《血痹虚劳》)等篇中,腹痛证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涉及到内、外、妇科,病机也有寒、热、虚、实之别.  相似文献   

9.
喘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证之一,临床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力特征.导致喘证的病因甚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概括起来,其病机皆为气机升降出人失其常度所致.喘证有虚实寒热之异,但治当首分虚实.张景岳曰:"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故一般初起多为实喘,其病位主要在肺,治以祛邪为主;如延误治疗,致病邪羁留,久喘伤肺,又可波及脾肾而由实转虚,其病位主要在肾,治以培补摄肾为主,但临床有寒、热、饮、痰、郁等不同.又多虚实兼挟为病,故其治法又因此而异.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辨治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近年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进行综述,认为以肝肾亏虚、夹杂各种邪实兼证者为多,又有以气血亏虚、兼寒兼痰而治者,另有分期分型论治者。参考文献33篇。  相似文献   

11.
林熙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5-1917
咳喘病患者 ,特别是久病、重症、难治的病人多表现为上下俱病。医者对此类病人诊治时 ,必须上则顾下 ,下则顾上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近 30年来咳喘病人上下俱虚 ,上下俱实 ,上下俱寒 ,上下俱热 ,上热下寒 ,上实下虚 ,上虚下实等上下俱病临床辨治经验和体会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甘草泻心汤和乌梅丸治疗胃痞、顽固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二者病机均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之虚实夹杂证。临床根据其病机治疗其他疑难杂症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14.
痹证的治疗,应根据素体之强弱,患病之新久,邪(风、寒、湿)之偏胜偏衰,兼痰挟淤等的不同,而确定其治法。大凡初起多属于实,以祛风疏络为主,偏寒者,佐以温经,偏热音,佐以清利。病久者,多虚实错杂,兼痰者宜化,兼淤者宜逐,虛者宜补。兹举本病验案五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或问∶治病何者为难?子曰∶此非短章所能了,略举数则,可以类推。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里受邪,气血交病;伏邪未尽,正气已虚;更有此脏病而治他脏者,辨证稍涉不明,鲜不误人。何谓上寒下热?如恶风身热,又患腹痛赤痢。须先散其寒邪,再用清热之药是也。  相似文献   

16.
饶吉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1):594-594
我院主任医师施锡璋 ,为全国第 3批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导师 ,临床上注重咳嗽的辨证施治 ,用药上有独到之处 ,现介绍如下。1 治疗当分寒热虚实 肺合皮毛、属卫、主表。咳嗽初起大都缘于感冒 ,一般治宜解表 ,但有寒热之分 ,用辛温解表 ,或兼清热药物。兼虚者有阴、阳、气、血之别 ,当配滋阴、补阳、益气、养血药物。老年人体虚易受邪 ,所以最易感冒 ,感冒而引起咳嗽 ,其内因是虚 ,外因是邪。“虚而受邪 ,其病则实”,故老年咳嗽虚和实不能孤立地看。一般急性发作时先治邪实 ,久病者要治其体虚 ;初发时属寒居多 ,应当用温开法 ,有热可兼用清凉…  相似文献   

17.
林熙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5-1917
咳喘病患者,特别是久病、重症、难治的病人多表现为上下俱病。医者对此类病人诊治时,必须上则顾下,下则顾上,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近30年来咳喘病人上下俱虚,上下俱实,上下俱寒,上下俱热,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上下俱病临床辨治经验和体会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下利作为主证或兼证的条文遍及六经,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多见热利;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多见寒利。下利以少阴、厥阴经病多见,少厥二经病位都在里,少阴病病性多属阴、虚、寒,厥阴病病性多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人体以脏腑为本,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脏腑功能的失常皆可导致下利病证。文章主要探讨下利且有证有方的条文,下利有虚实寒热之分,按照寒利、热利、寒热错杂利三种类型分而论治。  相似文献   

20.
<正> "虚者助之使通",是明代医家王师文在《医学薪传》中,提出的治疗虚痛之法则.痛证因虚者,虽有气血阴阳虚之别,然临床则多以虚与寒,或虚与热并见.虚且寒者,治当补而兼温;虚且热者,治宜补而兼清.其用补益为助,促使气血和调,经脉畅通之法,可谓"助之使通"之意也.现举治例四则,以试验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