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类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18例各种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重型肝炎(FH)、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中度和轻度的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1,0.01,0.05),其升高的顺序为FH>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0.01,0.05,0.01),sFas与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性正相关(r=0.605,P<0.01);FH和CHB重度的sFas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sFas、sFasL的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轻重有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等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应用PGE1等治疗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含量,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各种慢性乙型肝炎(包括重型肝炎,重度、中度和轻度乙型肝炎)的血清sFas及sFasL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和P<0.01)。PGE1等治疗后,重型、重度、中度和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及FasL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PGE1等治疗可能具有抑制Fas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 (soluble 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and,sFasL)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明显低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血清sFas浓度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分型和疗效相关。血清sFasL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中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A患者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作为反映AA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腺素α1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胸腺素α1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每周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并统计两组存活率。结果治疗组存活13例(59.09%),对照组存活5例(21.73%),两组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检测TBil,在治疗第1、2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胸腺素α1能显著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存活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再障患者和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型再障(SAA)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慢性再障(CAA)和MDS患者血清IL-10和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IL-12水平较正常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和CAA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较MDS患者有上升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A和MDS患者血清sFas水平较CAA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而MDS患者较SAA患者血清sFas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高水平的IL-10、IL-12和sFas可能参与再障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过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Ⅰ)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0例初治AL患者血浆sFas和sTNFRⅠ进行测定,另设10名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结果初治AL的sFas和sTNFR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治疗缓解后,sFas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血浆(TNFⅠ)水平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NLL)亚型、反映肿瘤负荷的指标、临床预后、染色体核型相关。结论血浆sFas和sTNFRⅠ可作为白血病发生、转归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12例,分为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组(治疗组)、血浆置换组(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更有效降低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TNF-α和IL-6水平与冠心病不同表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3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Fas、TNF-α和IL-6水平。所有心绞痛患者、正常对照组和部分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清sFas、TNF-α和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将病变受累血管不同支数的患者Gensini积分、血清sFas、TNF-α和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AMI组和UAP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AMI组IL-6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P<0.01)。sFasI、L-6与TNF-α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89,0.271;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组和重度组sFas、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1或0.05)。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单支病变组血清sFa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双支病变组sFas、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多支病变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表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sFas、TNF-α和IL-6水平呈现显著性差异,高水平的sFas、TNF-α和IL-6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特别是在ACS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免疫因素和炎性因素共同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以及粥样斑块破裂过程中,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有交叉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可溶性Fas(sFas)在肝癌细胞及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8例慢性乙型肝炎(CH)患者、12例肝癌患者(HCC)和6例正常对照者(NC)血清sFas进行检测,并对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CC患者血清sFas水平比CH患者及NC组明显升高(均P<0.0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血清ALT/AST,ALB,PTA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0.01)。结论:sFas可阻止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与肝脏重症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IL-2,IL-6,TGFβ1,TNF-α,sFas及IFN-α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血浆置换技术治疗重型肝炎58例,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TGFβ1,TNF-α,sFas及IFN-α的水平,并与加例正常献血员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FN-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6,TGFβ1,TNF-α及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IL-2,IFN-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IL-6,TGFβ1,TNF-α及sF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浆置换对IL-6,TGFβ1,TNF-α及sFas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可使IL-2和IFN-α水平升高,能减轻重型肝炎时肝细胞的损伤,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FasL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及协作单位就诊的40例CHC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20例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无偿献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24周时测定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健康组于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同期测定上述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并根据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是否转阴将病例组分为两个亚组(RVR组和nRVR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分别为(17.67±2.90)μg/L、(0.165±0.01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1.24)μg/L、(0.098±0.0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RVR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分别为(11.56±2.82)μg/L、(0.109±0.010)μg/L,明显低于nRVR组的(16.93±2.56)μg/L、(0.161±0.01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血清可溶性Fas、Fas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4周,RVR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分别为(8.95±1.49)μg/L、(0.099±0.008)μg/L,明显低于nRVR组的(12.07±2.45)μg/L、(0.145±0.01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可溶性Fas、FasL含量降低,趋向于正常值,治疗后24周血清可溶性Fas、FasL接近正常值.因此,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可预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 (solubleFas,sFas)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ABC-ELISA方法,测定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10例对照组受试者血清sFas的水平,其中ACS组中21例同时应用该方法进行血清肌钙蛋白I(cTnI)定量检测。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sFa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cTnI升高组(MI)与正常组(UA)血清sFas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sFa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可能在易损斑块的破溃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可溶性Fas(sFas)在肝癌细胞及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18例慢性乙型肝炎 (CH)患者、12例肝癌患者 (HCC)和 6例正常对照者 (NC)血清sFas进行检测 ,并对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sFas水平比CH患者及NC组明显升高 (均P <0 .0 1) ;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血清ALT/AST ,ALB ,PTA呈负相关 (P <0 .0 1) ,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 <0 .0 1)。结论 :sFas可阻止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与肝脏重症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12例,分为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组(治疗组)、血浆置换组(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更有效降低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ACS患者52例(ACS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23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AMI组);另选取同期CAG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者58例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Fas、sLOX-1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sFas、sLOX-1水平升高(P<0.01);UA组和AMI组患者血清sFas、sLOX-1水平均高于NC组,且AMI组患者血清sFas、sLOX-1水平高于UA组(均P<0.01).ACS患者血清sFas与sLOX-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25,P=0.001),但二者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高水平sFas和sLOX-1可能是AC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160mg/d加入10%的葡萄糖250 mL溶液中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PTA和腹水的深度以及血清TNF-α、IL-8、IL-10、K 及Na 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8%vs 64%,P<0.05),AST、ALT、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T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NF-α、IL-8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K 和Na 的水平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组未见明显的腹水增加.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好转率,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8水平和提高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沉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及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血沉(ESR)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恶性肿瘤患者和32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Ⅰ)水平。同时采用魏氏法测定血沉值。结果肿瘤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清TNF-αs、TNFRⅠ水平及ESR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所有P<0.05),且血清TNF-α、sTNFRⅠ水平与ESR值之间均有相关关系(rT=0.645,PT<0.01;rs=0.638,Ps<0.01);ESR值愈大,血清TNF-α、sTNFRⅠ水平愈高。结论在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疾病中随着ESR值增大,血清TNF-α、sTNFRⅠ水平增高,血清TNF-αs、TNFRⅠ水平与ESR间存在相关关系,TNF-α及sTNFRⅠ可能是导致ESR增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脓毒症患者血浆中可溶性Fas受体(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并比较32例脓毒症患者及2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血浆中sFas、sFas-L、sFas/sFas-L比值和MMP-7的水平差异。根据脓毒症患者的28 d预后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浆sFas、sFas-L和MMP-7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Fas和sFas-L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呈正相关。MMP-7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血浆中的sFas-L水平明显升高,而sFas/sFas-L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浆中sFas、sFas-L及MMP-7水平密切相关,这些指标有望成为判断脓毒症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Fasligand(sFasL)水平,分析其与肝细胞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肝穿刺患者60例(男性为46例,女性为14例),其中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30例,门诊就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30例,另选择正常人30例(男性为23例,女性为7例)列入对照组.给所有对象进行肝功能检测,对乙型肝炎及携带者进行肝穿刺,分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sFas值明显高于携带者组及对照组,血清sFasL值明显低于携带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组门静脉周围、肝小叶及门静脉炎症程度在中度以上患者血清中sFas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肝纤维化轻、中、重度患者血清中sFas值较对照组亦均明显增高.[结论]血清sFas值的变化可反映肝组织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20.
曹洁 《广西医学》2022,(5):491-495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其配体(sFasL)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89例CHF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心功能Ⅱ级,n=32)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心功能Ⅲ~Ⅳ级,n=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sFas水平、sFasL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NT-proBNP),并分析血清sFas、sFasL水平与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as、sFasL水平与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重度心力衰竭组的血清sFas、sFasL水平较轻度心力衰竭组升高(均P<0.05);血清sFas、sFasL水平均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性(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水平与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水平预测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52,两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6。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