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0月-2014年1月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再出血的高危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院内感染及再出血的影响。结果 (1)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率20.9%,同期因肝硬化入院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5.5%(P0.01);(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Child-Pugh分级、出血方式、有无使用抗生素、院内再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再出血患者与无再出血患者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白细胞计数、Child-Pugh分级、院内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与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1.3%、27.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率分别为13.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够明显降低肝硬化呕血患者院内感染率,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3.4%、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黑便患者院内感染率没有明显影响,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2.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Child-Pugh A级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7.9%、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够明显降低Child-Pugh B~C级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率的发生,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3.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呕血、Child-Pugh分级高、白细胞计数高为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ChildPugh分级高、白细胞计数高、呕血为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高龄、Child-Pugh分级高是院内再出血的高危因素,Child-Pugh B~C级肝硬化呕血患者推荐入院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预防性使用头孢吡肟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以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8例,使用信封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预防性使用头孢吡肟1g溶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1次/d,连续用药7d。比较2组院内感染、再出血、死亡发生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院内感染主要以腹腔感染为主,其次为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7.3%(12/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3%(23/44)(P0.05)。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为22.7%(10/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9%(18/44)(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8.2%(8/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6%(17/44)(P0.05)。观察组血酶原时间为(16.14±1.37)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2±1.52)s(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5.61±2.7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82±4.16)d(P0.05)。2组之间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头孢吡肟可以显著减低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14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于当日给予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疗程1周。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仅给予常规治疗,而在感染发生后再加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再次出血率、医院感染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率、医院感染率、病死率分别为25%、22.1%和18.3%,对照组则为40%、50.9%和41.8%,二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日为14.8±5.6天,对照组则为23.5±9.8天(P0.05);医院感染以腹腔感染为主;医院感染者再出血率为55.7%,高于无感染者的19.3%(P0.05);医院感染的病例中有31例(39.2%)死亡,无感染的病例中则有25例(18.5%)死亡(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明显降低再出血率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该类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3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预防用药组210例和未预防用药组173例。预防用药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对其过敏者(共2例)选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7 d;未预防用药组不使用抗生素。比较治疗10 d两组各类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结果预防用药组感染率为13.80%,未预防用药组感染率为36.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未预防用药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20.23%,高于预防用药组患者的10.95%(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应用抗生素可降低相关细菌感染的发生和上消化道再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栓塞食管胃曲张静脉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64例门静脉高压伴食管和(或)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行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注入无水乙醇和明胶海绵,32例在注入栓寒剂前充盈球囊导管(球囊导管组),另32例不充盈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联合PSE。球囊导管组中活动性出血行急症手术者17例,对照组中活动性出血行急症手术者16例。术中直接测门静脉压力。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数值变量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再出血率和生存率行Kaplan-Meier分析。结果球囊导管栓塞成功率为86.8%,曲张静脉完全栓塞率为100%;对照组PTVE成功率为97.0%,曲张静脉完全栓塞率为87.5%。活动性出血止血率两组均为100%。球囊导管栓塞组曲张静脉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7.2±1.2)和(41.4±1.1)cm H2O,联合PSE后为(36.7±1.1)cm H2O,对照组分别为(37.2±1.1)、(41.3±1.1)和(36.8±1.1)cm H2O。球囊导管组栓塞前、后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为(14.8±1.2)和(14.7±1.1)ml/s(P>0.05),脾静脉血流量分别为(11.8±0.7)和(9.6±0.9)ml/s(P< 0.05);对照组分别为(14.7±1.2)和(14.7±1.2)ml/s(P>0.05),(11.8±0.8)和(9.6±0.9)ml/s(P< 0.05)。球囊导管组6周、12个月再出血率分别为0、6.2%,平均随访774.9 d,曲张静脉再出血率为31.2%.中位再出血时间为832 d;对照组6周、12个月再出血率分别为0、12.5%,平均随访629.3 d,曲张静脉再出血率43.8%,中位再出血时间668 d。球囊导管组出血病死率为15.6%,对照组为25.0%。结论应用球囊导管栓塞食管胃曲张静脉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曲张静脉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短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肝硬化(LC)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住院患者117例,按照患者入院时是否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为试验组(n=69)及对照组(n=48),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短期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短期预后比较分别为:院内感染率为11.6%和22.5%,1周内再出血率为7.2%和22.9%,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5.8%和18.8%,48小时内止血为89.9%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肾综合征和2周病死率的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药物总不良反应率的比较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5%和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增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疗效,降低再出血、院内感染、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改善患者短期预后,安全性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启镇  徐俊 《山东医药》1990,30(5):26-28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0~80%由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所致。为了降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我院自1985年5月起,对217例肝硬化并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或非出血者行硬化剂疗法前分别对易引起曲张破裂出血的10项指标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与肝硬化高危食管曲张静脉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近3年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住院患者272例。出血组113例,其中行胃镜检查并明确静脉曲张分级的共94例,非出血组159例,其中101例既往无出血史。以胃镜检查发现重度食管曲张静脉和/或红色征作为高危食管曲张静脉标准,将非出血组分为高危组77例,非高危组24例。分析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高危组与非高危组之间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和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脾脏直径,预测肝硬化合并高危食管曲张静脉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之间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脾脏直径大于非高危组(161.96±33.64 vs 139.15±24.29,P=0.024);经ROC曲线分析,脾脏直径预测肝硬化患者合并高危食管曲张静脉的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53.8%,阳性预测值为85.9%,阴性预测值为58.1%,ROC曲线下面积为0.71。结论脾脏直径可以作为预测肝硬化高危食管曲张静脉的指标,其灵敏度较好,诊断效率较高,但特异度欠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间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半年按照是否出现静脉破裂出血分成出血组(30例)和未出血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Child-pugh评分、血小板计数、经超声测算出的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均值差异,评估所得指标与静脉破裂出血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血流动力学指标,ROC曲线分析其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评分(8.97±3.04)、血小板计数[(142.60±38.66)×109/L]、经超声测算出的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1.54±0.62)mm]、平均血流速度[(15.79±4.17)mm/s]等指标中,只有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密切相关(r=-0.294、-0.451,均P<0.01),其余指标无关(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呈正关系,其特异性与敏感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内径>1.875 mm,平均血流速度超过13.75mm/s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其敏感度分别为0.533、0.833;特异度分别为0.125、0.589。结论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芎嗪联合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 (EVL)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 45例联合治疗组 (EVL联合口服川芎嗪 )和 41例对照组 (单用EVL)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 ,治疗后随访 2年观察两组食管静脉曲线破裂再出血率和病死率 ,两组治疗前后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的发生情况 ,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随访 2年 ,对照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 ,分别为 48.8%和 2 2 .2 % ,病死率也高于联合治疗组 ,分别为 39%和 2 0 % ,两组中ChildC级患者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曲张静脉经治疗闭塞后 ,在对照组PHG的发生明显增加 ,而联合治疗组则不然。用川芎嗪 4周后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分别下降 ( 114 6 .2± 391.2 )ml/min、( 5 31.1± 32 1.2 )ml/min、( 1.4± 0 .3)cm及 ( 1.0± 0 .2 )cm ,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临床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川芎嗪联合EVL可有效预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并能减少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 ,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综合性卒中单元对急性卒中后继发肺炎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及抗生素费用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了159例急性卒中后(发病2周内)肺炎的住院患者,随机分组,接受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的为卒中单元组(77例),在神经科常规病房治疗的为对照组(82例)。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和人院后21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营养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抗生素费用。结果①卒中单元组入院后21d NIHSS、mRS、BI的改善值明显优于对照组[-(1.06±1.27),0.18±1.19;-(0.12±0.33),0.03±0.36;3.1±6.0,-(0.5±2.7)。均P〈0.01]。②卒中单元组并发症、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9.7%,32.5%,低于对照组的75.6%,48.8%,均P〈0.05。③卒中单元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36±17)d,(55±34)d,P〈0.01],抗生素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506±893)元,(3070±1455)元,P〈0.05]。结论与在神经科常规病房治疗相比,在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能减少急性卒中后肺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营养不良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抗生素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老年心衰患者抗感染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本院住院的老年心衰患者共16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5例)和PCT指导治疗组(80例).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决定抗菌药物的使用,而PCT指导治疗组根据患者血清PCT浓度决定抗菌药物的使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疗程、抗菌药物费用、二重感染率以及半年随访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PCT指导治疗组在临床有效率(81.2% vs 82.5%)、住院病死率(5.9%vs 5.0%)、半年随访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32.9% vs 31.3%)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PCT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总费用(5 854元vs 9 652元)、抗菌药物疗程(10.2 d vs 16.7 d)、抗菌药物费用(2 543元vs 3 646元)及二重感染率(2.5%vs 7.1%)等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均<0.05).结论 老年心衰患者在PCT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能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量,降低住院费用,降低二重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92例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5.32±11.67) min、(11.73±6.59) h和(5.7±2.3) d,短于67例对照组[分别为(92.80±13.55) min、(32.86±8.29) h和(9.6±1.9)d,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4.62±10.85) ml和(17.25±5.34) ml,少于对照组的(62.31±13.76)ml和(36.87±6.04)ml(均P<0.05);观察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6320.5±775.0)元对(4971.4±896.3)元,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出血、切口感染、胆总管结石、肝源性胰腺炎、胆漏和胆管损伤,其中观察组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和肝源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3.26%、2.17%和2.17%,低于对照组的13.43%、10.45%和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胆总管结石、胆漏和胆管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特点,临床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 EC O PD )抗生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 AECOPD老年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 PCT 组(43例)、C反应蛋白(CRP)组(39例)和标准组(38例)。PCT组选择PCT>0.25μg/L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PCT>0.25μg/L停用抗生素;CRP组选择CRP>20 mg/L 使用抗生素治疗,当复查CRP<20μg/L停用抗生素;标准组由主治医师根据临床症状决定抗生素的使用及停用。主要研究3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抗生素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时间、二重感染率等;同时对比PCT与CRP关系。结果 PCT组、CRP组、标准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7%、87.2%、92.1%,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5,P >0.05)。PCT 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率48.8%, CRP组抗生素使用率为59.0%,2组均比标准治疗组89.5%明显降低(χ2=15.565, P <0.05)。PC T组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为(5.9±1.9)d,CRP组为(6.2±2.1)d,均比标准组[(9.0±2.6)d]短(F =16.081,P <0.05)。住院天数PCT组为(8.6±2.1) d ,CRP组为(8.9±2.1) d ,均比标准治疗组患者[(11.6±3.0)d]短(F =18.759,P <0.05)。3组的二重感染的发生率(2.3% vs5.1% vs10.5%,χ2=2.522,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 组与CRP组2组在抗生素有效率、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血 PCT 升高,血CRP也随着升高。结论联合检测PCT与CRP可能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更好判断AECOPD合并细菌感染指征,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费用,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Bacterial infection may adversely affect the hemostasi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GEVB). Antibiotic prophylaxis can prevent bacterial infection in such patients, but its role in preventing rebleeding is unclear. Over a 25-month period, patients with acute GEVB but without evidence of bacterial infection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ofloxacin 200 mg i.v. q12h for 2 days followed by oral ofloxacin 200 mg q12h for 5 days) or receive antibiotics only when infection became evident (on-demand group). Endoscopic therapy for the GEVB was per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infection work-up and randomization. Fifty-nine patients in the prophylactic group and 61 patients in the on-demand group were analyzed.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time to endoscopic treatment, and period of follow-up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tibiotic prophylaxis decreased infections (2/59 vs. 16/61; P <.002). The actuarial probability of rebleeding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out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P =.0029). The difference of rebleeding was mostly due to early rebleeding within 7 days (4/12 vs. 21/27, P =.0221). The relative hazard of rebleeding within 7 days was 5.078 (95% CI: 1.854-13.908, P <.0001). The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indicated bacterial infection (relative hazard: 3.85, 95% CI: 1.85-13.90) and associat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lative hazard: 2.46, 95% CI: 1.30-4.63) as independent factors predictive of rebleeding. Blood transfusion for rebleeding was also reduced in the prophylactic group (1.40 +/- 0.89 vs. 2.81 +/- 2.29 units, P <.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urviv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nclusion, antibiotic prophylaxis can prevent infection and rebleeding as well as decrease the amount of blood transfused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GEVB following endoscop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经急诊胃镜检查发现活动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合并Ⅱ°以上食管静脉曲张且排除其他病因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5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栓塞同时食管静脉EVL治疗;对照组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2个月后行食管静脉EVL。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止血成功率治疗组为96.3%(77/80),对照组为97.4%(74/76),(P〉0.05);近期再出血率治疗组为6.4%(5/78),对照组为21.3%(1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再出血率分别为13.0%(9/69)、25.4%(17/67),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1.6%、59.1%,食管曲张静脉改善总有效率为74.0%、6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底静脉曲张栓塞联合EVL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并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方法,同时联合治疗更能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取在内镜下套扎术(EVL)后应用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行EVL治疗,和观察组37例,采用EVL后给予卡维地洛治疗,均随访12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在急性期,本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死亡2例和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和止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10.4±2.4)d对(12.1±2.2)d,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 w,两组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2 w,观察组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4.9±0.32)mg/l、(20.4±9.4)pg/ml和(25.1±8.1)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5.5)mg/l、(28.6±7.6)pg/ml和(34.7±9.3)pg/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2.9%对48.4%,P>0.05);在随访3 m和6 m,观察组再出血率分别为11.4%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和45.2%,P<0.05)。结论 在EVL术后应用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并发EVB患者疗效较好,能减少再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侵入性检测指标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2周内再次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血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无统计学差异.肝硬化、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硬化合并肝癌及门静脉栓子病例所占百分比两组无差别。人院时两组患者腹水、肝性脑病、休克的发生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平均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出血组血清总胆红素(59.51±40.87μmol/L)、门静脉直径(12.00±1.64mm)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90±33.78μmol/L、11.37±1.06mm),但尚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中肝硬化伴门静脉栓子、既往有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史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0,P=0.037,P=0.020)。出血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76.43±18.47)明显低于对照组(89.03±21.75)(P=0.019),而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的平均值(19.15±3.23s)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7.14±2.94S)(P=0.01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酶原时间和既往有糖尿病史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后2周内再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808(95%CI:0.659—0.977)和0.172(95%CI:0.032—0.927)。结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糖尿病史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后2周内再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的老年AECOPD患者267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35例(常规组)和PCT指导治疗组132例(PCT组).常规组由经治医师按抗生素使用指南决定抗生素治疗方案,PCT组按血清PCT水平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住院费用及抗生素费用、抗生素使用率、住院病死率、1年随访期间AECOPD发生率、发生次数及住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住院病死率及1年随访期间AECOPD发生率、发生次数及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CT组的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及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0 882(3808~16 651)元、6934(2390~10 660)元、76.5%]均低于常规组[分别为13 637(4650~19 730)元、8589(3144~12 117)元、87.4%](均为P<0.05).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老年AECOPD患者在PCT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指导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抗生素应用的意义。方法将83例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PCT组和对照组。PCT组在入院1 h内以及第3、5、7天时分别检测PCT水平,当PCT0.1μg/L时停用抗生素,若PCT≥0.1μg/L则继续应用。对照组依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使用抗生素。结果 PCT组和对照组抗生素使用天数分别为(5.6±1.5)和(7.9±2.1)(P0.01),住院时间为(7.5±2.4)和(10.0±1.7)(P0.01),住院费用(元)为(3902±493)和(5367±438)(P0.01),抗生素费用(元)为(1417±322)和(1860±337)(P0.01)。两组之间临床有效率和1个月随访期间急性发作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PCT水平使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抗生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