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化疗后血小板≤20×10 9/L的12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2个周期化疗,第1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第2周期当血小板≤50×10 9/L时皮下注射rhTPO15000U/d为用药组,连续用药8~14d(血小板升至t〉75×10 9/L停用),监测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11±4)×10 9/L与对照组(9.4±2.9)×10 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20×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为(7.6±2.0)d,和对照组[(8.7±2.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3±86)×10 9/L和(178±5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为(21.7±3.9)u,对照组为(24.2±5.1)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提高血小板恢复后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对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 (≤ 2 0×10 9/L)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 2 0× 10 9/L的 81例实体瘤和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 ,第 1个周期作对照 ,第 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 6~2 4h皮下注射rhTPO 1.0 μg·kg-1·d-1为用药组 ,连续用药最长 14d。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血清抗rhTPO抗体。结果 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值及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最低值分别为 13× 10 9/L、12× 10 9/L ,P =0 0 0 2 ;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186× 10 9/L和 12 2× 10 9/L ,P <0 0 0 1)。血小板 <5 0× 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11d和 13d(P <0 0 5 )。血小板恢复至≥ 75× 10 9/L、≥ 10 0× 10 9/L所需的天数用药组分别为 2 1d和 2 4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 4d和 2 7d(P <0 0 0 1)。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少于对照组 ,P <0 0 0 1。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 ,化疗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1例患者产生低滴度血清抗rhTPO抗体。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痛、头晕、头痛和寒战。结论 rhTPO可减少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 ,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计数≤20×10^9/L的25例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第一周期(对照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第二个周期(治疗组)化疗结束后,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皮下注射rhTP0 15 000 u,每日1次,连续7d,若未见效,最多延长至14 d;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小板绝对数升高50×10^9/L时停药.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4±6.7×10^9/L和(10.8±9.0)×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持续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3 d和6.5±1.7d(P<0.05).血小板恢复至≥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4±1.4 d、9.5±1.5d、11.7±1.8 d,短于对照组的10.3±1.6 d、12.4 ±2.0 d、15.4±2.8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3.0±6.8u,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8.5 ±7.6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TPO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研究,154例实体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77例,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A组:第1个周期(用药周期)注射rhTPO,第二个周期(对照周期)不注射rhTPO;B组: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不注射rhTPO,第2个周期(用药周期)注射rhTPO.两组患者均于用药周期化疗结束后6~24 h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d-1,连续用药最长14 d.监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及血清抗rhTPO抗体.结果A、B两组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154例实体瘤患者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比较:(1)化疗后血小板下降的最低值分别为(64.4±45.4)×109/L和(52.4±30.9)×109/L(P=0.000),血小板计数恢复后的最高值分别为(263.9±142.5)×109/L和(148.9±67.7)×109/L(P=0.000);(2)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5±3.9)和(3.7±5.7)d(P=0.04);(3)用药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00×10 9/L以上所需天数为(10.3±8.7)和(14.0±8.9)d,而对照周期为(15.9±10.5)和(21.1±9.5)d(P=0.000);(4)血小板平均输注量两周期比较无差异;(5)化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和心电图的变化无明显差异.1例患者产生低滴度非中和性血清抗rhTPO抗体.不良反应轻,仅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头晕或寒战.结论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给予国产rhTPO可减少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并能促进血小板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和重组白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血小板输注和rhIL-11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变化幅度(15.0±26.8)×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5.4±6.4)×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50×10^9/L和≥100×10^9/L所用的时间(4.8±1.4)d和(7.2±1.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血小板输注和rhIL-11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明显,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出血与血小板计数(BPC)的数量关系。方法232例次A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按BPC≤10×10^9/L、11×10^9/L~20×10^9/L、〉20×10^9/L分成3组。回顾性分析AL患者临床出血情况及与BPC的数量关系,以及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BPC≤10×10^9/L、11~20×10^9/L和20×10^9/L以上组出血率分别为49.19%、52.50%和32.35%,≤10×10^9/L组出血明显增加(P〈0.05)。3组均以轻度出血表现为主;总出血天数分别为232d、97d和50d;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4.05d、29.39d、24.89d(P〈0.05)。AL初发、复发难治、缓解阶段的出血率分别为53.13%、41.86%、30.34%,未增加出血危险。发热时出血危险增加。年龄〉60岁和抗真菌药物使用出血危险无增加。结论AL患者出血与血小板计数存在直接的数量关系,BPC≤10×10^9/L时,出血危险明显增加。发热是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莉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92-193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l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60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即给予皮下注射rhIL-1125μg/(kg·d)。连续用药7-10d至血小板≥100×10^9/L时停药,对照组不予rhiL-11,以对症治疗为主。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65.0×10^9/L持续的天数也短,血小板降低的幅度低(P〈0.05)。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结论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治疗性给药方法效果确切,毒副作用轻,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86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后72 h开始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30×10~9/L及≤5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5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结论 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小板(platelet,PLT)数量变化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接受诱导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初诊患者49例,再诱导9例)在接受化疗后PLT水平的动态变化。以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等检查作为评估患者完全缓解的依据。分析PLT数量在化疗后回升的时间及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完全缓解的相关性。结果在骨髓恢复早期,38例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中,36例达完全缓解患者PLT〉20×10^9/L;而20例未达到完全缓解患者中,仅3例PLT〉20×10^9/L(P〈0.05);其中,16例达完全缓解患者PLT〉50×10^9/L,未达完全缓解组均未〉50×10^9/L(P〈0.05)。通过动态监测化疗前后PLT的变化,在骨髓功能恢复早期以及完全恢复期,完全缓解组38例患者的PLT计数均明显高于未缓解组20例患者的PLT计数(P〈0.05)。结论PLT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功能恢复和完全缓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研究方法,对第1周期(对照周期)化疗后PLT≤75×109/L的38例实体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采用相同化疗方案,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9例患者。A组:第2周期化疗前3天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μ),每日1次,连用7 d;B组:第2周期化疗结束后6~24 h注射rhTPO(15 000μ),1次/d,连用7 d。结果:与对照周期相比,A、B两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50×109/L持续时间及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TPO可减少PLT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提前给药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96次化疗,采取平均分配、对照原则,将化疗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AML、ALL病例数相同;所包含诱导治疗及巩固强化治疗病例数相同.观察组: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开始皮下注射rhIL-11Ala10 40μg/g,连续10~14 d;ANC< 1.0×109/L同时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仅于ANC< 1.0×109/L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60 g/L输注红细胞.结果 在第14日及21日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6.7±9.4)×109/L和(97.4±16.8)×109/L,对照组分别为(24.5±8.9)×109/L和(78.3±19.1)×109/L,同一时间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0×109/L平均天数为(7.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7±3.4)d(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平均天数为(15.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7±4.3)d(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毒副作用方面,观察组中仅发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2例,尿素氮轻度增高1例,头痛3例,肌肉、关节疼痛4例,发热2例,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取得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对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对36例血小板〈50×109/L的肿瘤化疗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观察0.5~4天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情况。结果:输注单采血小板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由输注前的平均16.05×109/L上升到输注后的69.3×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伴有出血症状的患者中,17例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输注血小板能有效地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皮下注射rhTPO(15 000U/d),B组皮下注射白细胞素-Ⅱ(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A组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明显高于B组(P〈0.01);A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为较B组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A组也较B组明显缩短,分别为:(6.18±4.20)d和(10.46±4.54)d(P〈0.05);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2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注外源性血小板,而A组无1例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与B组比较,A组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王妍  马怀幸  刘天舒 《循证医学》2013,13(4):225-229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7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77年至2012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12年7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12年7月),纳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应用的所有平行对照试验.结果 最后共7篇文章进入本系统综述.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改善血小板最低值[加权均数差1.76,95%可信区间(0.08,3.43),P=0.04],提高血小板最高值[加权均数差74.87,95%可信区间(52.54,97.20),P<0.00001],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加权均数差-1.61,95%可信区间(-2.03,-1.19),P<0.000 01],缩短血小板恢复至≥75×10g/L[加权均数差-3.74,95%可信区间(-4.29,-3.19),P<0.000 01]及恢复至≥100×109/L[加权均数差-3.35,95%可信区间(-4.27,-2.42),P<0.000 01]的时间.且血小板输注比例[相对危险度0.39,95%可信区间(0.23,0.66),P=0.000 5]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相对危险度0.20,95%可信区间(0.13,0.31),P<0.000 03]更低.结论 目前的证据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应用于国内患者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有无出血表现,将150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出血组42例,未出血组108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和APCT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9±4)×10^9/L、(102±7)s,(24±11)×10^9/L、(68±9)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提示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PCT远高于PLT;以APCT≥92s作为血小板输注的界点值,可有效预防由血小板减低引起的出血。结论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征,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阂值确定为APCT≥92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