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早产儿24个月龄Gesell量表结果,研究早产儿生后24个月龄的神经心理发育情况,为改善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钦州市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出院后定期随访、资料完整的早产儿为早产儿组(n=278),根据出生胎龄(GA)将早产儿分为GA<32周组(n=102)和GA≥32周组(n=176);抽取同期健康足月儿为足月儿组(n=113);收集所有研究对象24月龄Gesell量表发育商(DQ);比较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早产儿各组与足月儿组Gesell量表结果;了解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在生后24月龄神经心理发育的差异。结果 各组生后24月龄Gesell量表结果:1)早产儿组大运动、精细运动异常发生率及其DQ值与足月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语言、个人社交和适应性异常的发生率较足月儿高,相对应的DQ值较足月儿低。2)GA≥32周的早产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适应性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与足月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语言、个人社交和适应性的DQ值仍低于足月儿。3)GA<32周的早产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适应性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足月儿,相对应的DQ值均低于足月儿。结论 大多数早产儿,生后24个月龄的大运动、精细运动已达到足月儿水平,但语言、个人社交和适应性的发育仍落后于足月儿;GA<32周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未达到足月儿水平,仍需延长随访和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绒毛膜羊膜炎(CA)对小于34周早产儿在婴儿期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且出院后随访至纠正年龄12个月的小于34周早产儿共78例,根据胎盘病理有无CA,分为CA组(A组)早产儿41例、非CA组(B组)早产儿37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在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的足月儿33例(C组),分析比较三组婴儿期的体格生长指标﹑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及神经运动发育的差异。结果 1)纠正年龄6月龄时A、B组体重及身长发育落后于C组,纠正年龄12月龄时B组身长发育落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纠正年龄6月龄时A组MDI、PDI得分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12月龄时三组婴儿MDI、PD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6、12月龄时A、B两组早产儿20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绒毛膜羊膜炎暴露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在婴儿期发生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矫正24月龄内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早产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胎龄为23~36+6周的4 077例早产儿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其中男2 283例,女1 794例;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1+6周)、中期早产儿(32~33+6周)和晚期早产儿(34~36+6周)。体格发育采用Z值法,神经心理发育采用贝利Ⅱ量表评估。统计分析各组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头围Z值(HCZ)、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并绘制各矫正月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1)各胎龄组各矫正月龄相应体格发育指标(包括WAZ、LAZ、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各体格发育指标均小于其余胎龄组(P<0.05),其他三组在矫正1、3、6及12月龄内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矫正18及24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早产儿组各矫正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WAZ及LAZ在矫正40周至矫正6月呈上升趋势,但在矫正6月至矫正18月出现下降趋势(F=5.572、4.867,P<0.001)。而各胎龄组HCZ在矫正40周至矫正24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F=3.095, P=0.006)。2)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MDI及PDI均小于其余胎龄组(F=22.134、31.729, P<0.05)。早、中、晚期早产儿三组的MDI及P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MDI在矫正6月至矫正24月龄呈下降趋势(F=8.972,P<0.001)。结论 早、中、晚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基本达到适宜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而超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门诊定期随访的1 0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胎龄分为4组,即早期早产儿(28~33+6周)组、晚期早产儿(34~36+6周)组、早期足月儿(37~38+6周)组和完全足月儿(39~41+6周)组,并在其校正年龄2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4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Q)比较,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52、2.821、5.256,P<0.05);组间两两比较,早期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早期足月儿和完全足月儿,晚期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完全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儿童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0、27.128,P<0.05),且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早期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2岁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809,95%CI:1.102~2.970,P<0.05)。结论 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2岁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需延长随访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家庭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效果,并探索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786名早产儿进行家庭干预并随访,矫正胎龄6月龄时应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I)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进行评估,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干预效果,并根据早产儿的不同特征分层,计算每层中干预作用的大小。结果 家庭干预能降低早产儿智力发育异常的风险(OR=0.31,95%CI:0.11~0.8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对于男性早产儿、晚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亲年龄<30岁、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早产儿效果显著(P<0.05)。家庭干预能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运动发育运动发育异常的风险(OR=0.24,95%CI:0.07~0.90)。结论 家庭干预能促进早产儿的智力发育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运动发育。早产儿的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都能影响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产儿1岁以内的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方法选择146例胎龄28~36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206例足月适于胎龄儿为正常对照组,对其0~12月内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分别进行Z值评估并分析,计算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身长别体质量Z值(WLZ)和年龄别头围Z值(HCZ);分别于6月龄和12月龄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试随访对象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早产儿以矫正月龄计算。结果早产儿矫正月龄1岁内大多数月龄LAZ、WAZ、WLZ和HCZ均大于0,且增长最快的阶段在3月以内,体质量追赶速度优于身长追赶速度;矫正胎龄后早产儿6月龄,12月龄MDI和PDI与足月儿接近。结论生后早期是早产儿的快速生长期;体格发育各指标间存在不平衡性;经早期干预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可以接近足月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神经发育早期干预在早产儿神经发育中的作用,为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60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家属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抽取同期出生的30例足月儿作为足月儿组。收集一般资料及家庭资料,并在生后3个月、1岁、2岁、3岁时用Gesell发展量表行神经发育评估,并进行纵向对比。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在生后1岁时各项神经行为发育均优于对照组(P<0.05),大运动发育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时干预组神经发育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语言、精细运动仍明显落后于干预组及足月儿组(P<0.05)。纵向比较发现,干预组早产儿神经发育追赶发生较早且追赶速度较快。结论 早期进行神经发育干预能尽早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实现神经发育追赶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早产儿与足月儿早期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INMA20)结果的差异,为神经发育异常患儿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并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建档进行连续随访的婴儿,根据孕周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分析两组婴儿首次儿童保健时INMA20结果差异。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349例,足月儿713例。INMA20检查各维度结果显示早产儿视听反应维度异常率(13.5%)明显高于足月儿(8.4%)(χ2=6.683,P=0.010),足月儿肌张力维度异常率(50.9%)显著高于早产儿(44.0%)(χ2=4.517,P=0.034),两组间反射、姿势维度以及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查条目结果显示,早产儿的人脸追踪、内收肌角及足背屈曲异常率明显高于足月儿(χ2=7.307、3.932,P<0.05),而足月儿持续手握拳、拉坐姿势和头竖立、围巾征异常率显著高于早产儿(χ2=5.936、11.058、6.669,P<0.05) 。结论 早期发育中,早产儿视听整合能力、下肢肌力较弱、足月儿上肢肌力较高而头颈部肌力较弱。建议在常规儿童保健中加强视听整合训练促进早产儿视听觉追赶发育,开展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以促进婴儿粗大运动发育,同时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尽早发现发育异常的婴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追踪记录不同胎龄(26+1~42+6周)婴幼儿的智能发育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胎龄婴幼儿的智能发育规律。方法 选取2012-2014年间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随访至2岁或以上的婴幼儿3 438例,根据胎龄把随访婴幼儿分为5组,使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各组婴幼儿分别进行3、6、9、12、18、24月龄的神经心理发育测试,计算各组的发育商均值并比较分析。结果 极早产儿组的发育商于随访期间低于其他组别婴幼儿(P<0.05)。晚期早产儿组的发育商于18月龄及以后与各胎龄足月儿、过期产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足月儿、过期产儿组于6月龄及以后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早产儿仍为智能发育障碍的主要人群,需积极采取相关手段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我国婴幼儿认知和运动发展水平,了解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现状。方法 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抽取全国8个省市1 026名2~30月龄足月、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及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1版对婴幼儿进行发育评估。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婴幼儿认知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2~30月龄婴幼儿平均认知发展指数102.38±17.58,平均运动发展指数为101.39±16.38。认知发育迟缓发生率为7.70%,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率8.28%。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相较于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的认知发展指数和运动发展指数降低显著(β=-8.51,95%CI:-11.23~-5.78;β=-4.17,95%,CI:-6.79~-1.55)。结论 我国城乡地区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较20年前有上升,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婴幼儿认知、运动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雯  耶娟毅  王远妮  肖琳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2):1483-1487
目的探讨不同出生胎龄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水平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组(胎龄28~36周)、早期儿组(胎龄37~38周)、足月儿组(胎龄≥39周)。早产儿与早期儿于纠正胎龄40周、足月儿于生后24 h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分别在早产儿、早期儿、足月儿生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随访,采用北京首都儿童研究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其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986名新生儿,早产儿组122例,其中男54例,女68例,平均胎龄(32.42±1.54)周;早期儿组275例,其中男122例,女153例,平均胎龄(37.54±1.21)周;足月儿组589人,其中男245人,女344人,平均胎龄(39.89±0.52)周。6月龄时,早产儿组、早期儿组总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5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均P<0.01)。12月龄时、24月龄时,早产儿组总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5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均P<0.01)。胎龄与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胎龄越大,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评分越高(r=0.992、0.968、0.955、0.933、0.990)。结论出生后早产儿组以及早期儿组儿童神经行为发育水平均显著低于足月儿,6月龄时早产儿组以及早期儿组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在12月龄与24月龄时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仍旧显著低于足月儿组,但早期儿与足月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为开展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出生、在上海闵行完成2岁内随访的280名LBWI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8~33+6周,EPT)、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LPT)和足月儿组(胎龄37~41+6周,T),采用全身运动(GMs)评估及Gesell量表随访至2岁。结果 6月龄内GMs异常检出率:在“早产/扭动”阶段,胎龄越小组越高(χ2=7.36,P<0.05); “不安运动”阶段组间无差异(χ2=4.36,P>0.05);9、18和24月龄[(生后(9±1)月、(18±2)月、(24±3)月]3次Gesell监测显示: 除EPT 组的9月龄5个能区与18月龄“言语能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均达正常水平(DQ≥86);除24月龄的“言语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DQ在胎龄越小组越低(P<0.05);“发育落后”(DQ<86)检出率仅在9月龄的5个能区和18月龄的“精细动作、应人能和应物能”表现为胎龄越小组越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儿童、父母以及家庭的多个混杂因素后,除24月龄的“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与胎龄均呈显著正相关(β:0.612~2.382,P<0.01)。结论 出生胎龄是影响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胎龄越小组发育越差;早产儿在2岁内呈发育追赶趋势,至2岁时平均可达到正常水平,但在粗大与精细动作及应物能的发育仍落后于足月儿;应重视LBWI尤其合并有早产者早期系统保健,以实现发育落后儿的早发现、个性化早干预,促进其早期合理追赶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1~18月龄正常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规律,为建立婴幼儿BAEP波 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的参考值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09例听力正常婴幼儿(共1 218耳)为研究对象和40例听力正常成人(共80耳)为对照组,进行BAEP测试。结果 1~18月龄婴儿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长而缩短。Ⅰ波潜伏期至6月龄后与成人相近(P>0.05)。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至7月龄仍未达到成人水平(P<0.05),Ⅴ波,Ⅰ-Ⅴ波间期在9月仍未达到成人水平(P<0.05)。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性别及左右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1~18月龄婴幼儿BAEP潜伏期及波间期参考值标准,为听力及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3月龄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早期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4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11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清胆红素水平(Sb)分为3组:低水平组(46例,Sb<257 μmol/L)、中水平组(31例,Sb 257~342 μmol/L)和高水平组(37例,Sb>342 μmol/L)。入院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异常者月龄满3月时复查。月龄满3月时对所有患儿进行智能测试。结果 低、中、高胆红素水平组入院时第1次BAEP检查异常率分别为34.8%(16/46)、51.6%(16/31)和64.9%(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DI)评分随胆红素值的升高而降低,与胆红素值呈显著负相关(r=-0.583,-0.574,P<0.001)。初筛BAEP异常的患儿智能发育明显落后于初筛BAEP正常的患儿(P<0.05)。但3月龄时复查BAEP仅3例异常。结论 BAEP是病理性黄疸脑损伤的敏感指标,但 BAEP不能单独作为病理性黄疸患儿神经系统是否恢复正常的指标,应配合定期的神经行为检查,以便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异常,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0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儿保科就诊并建立专案管理的,符合入组条件的326例早产儿(其中高危早产儿123例,低危早产儿20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206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并在其(纠正)6月龄、12月龄、24月龄采用Gesell对其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纠正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时高危早产儿、低危早产儿和足月儿三组之间Gesell各能区迟缓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247、26.600、10.652、15.587、12.920、18.475、30.471、19.339、51.203、6.999、11.601、15.888、7.506、13.564、7.696,P<0.05);2)同组儿童在纠正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时Gesell结果比较,三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能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7、17.416、16.492、29.209、14.267、19.768、17.679、39.345、11.448、P<0.05)。结论 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落后于足月儿,高危早产儿尤为明显,且各能区发育存在不均衡性,正确认识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对实施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早产儿0~2岁的体格发育情况和其追赶生长的特点,为制定早产儿正确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在2013-2015年出生并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进行保健管理的258例早产儿和4 149足月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矫正1、3、6、8、12、18、24月龄对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1)早产组男童在1~8月、女童在1~6月,体重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组男童在1~8月、18月龄,女童在1~24月龄,身长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组男童在1~18月龄时,女童在1~6月,头围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儿男、女童其他月龄的体重、身长和头围与足月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产男童体重、身长、头围至矫正12~18月龄间其增速优势逐渐下降。早产女童体重增速在矫正12月龄前,头围增速在矫正18月龄前,身长增速至矫正24月龄前均快于足月儿。结论 大部分早产儿出生后可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实现追赶生长,体重追赶生长优于身长,提示要关注早产儿的营养和喂养对身高的促进作用,选择有利于身高促进的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天津市城市地区3~6岁儿童血尿酸水平及分布特征,探讨其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随机抽取天津市城市地区26所幼儿园4 083名3~6岁儿童,采集末梢血,检测血浆尿酸水平。结果 1)血尿酸水平为(243.0±52.8)μmol/L,男童尿酸水平高于女童(t=5.423,P0.001);5~6岁组高于3~4岁组(t=-2.245,P=0.025);肥胖组儿童血尿酸水平高于超重组及体型正常组(F=58.641,P0.001)。2)选择体型正常和超重儿童为"健康人群",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分别计算尿酸正常值,3~4岁组男童(240.8±101.1)μmol/L,女童(235.2±105.8)μmol/L,5~6岁组男童(244.1±101.4)μmol/L,女童(236.5±98.6)μmol/L。结论性别、年龄、体型是影响城市地区3~6岁儿童尿酸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性别及年龄建立的城市地区3~6岁儿童血尿酸水平弥补了当前缺乏相应标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足月小样儿生后2年内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为制定足月小样儿生长发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广州出生的足月小样儿为小于胎龄儿(SGA)组,选取同种族、同社区、同年龄的足月正常体重儿为适于胎龄儿(AGA)组,定期对生长参数进行了纵向评估,比较两组儿童体格发育特点。结果 1) SGA组生后各年龄组体重和身长Z评分均小于AGA组,但生后第一年Z评分呈上升趋势,体重增长(△Z评分为1.17±1.10)、身长增长(△Z评分为0.65±1.23)均大于AGA组。2) 67.65%和50.98% 的SGA在婴儿期出现体重和身长追赶生长;婴儿期生长速率与2岁时营养状况相关(P<0.01)。3) SGA组在各年龄的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率均高于AGA组,2岁时发生率在8%~15%。超重和肥胖率低于AGA组,2岁时超重率为2.94%。两组间低体重、生长迟缓和超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4.18、5.38,P<0.05); SGA组6月龄贫血患病率高达43.63%。结论 足月小样儿生后一年内体重和身长均有追赶生长。营养不良发生状况不容忽视,应注意预防足月小样儿营养不良和6月龄贫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