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用赭石者共30首;书中论述赭石功效达60余处。笔者认为,张氏用赭石,既师崇古旨,又别开蹊径,独具特色。一、平肝潜阳张氏所创建瓴汤、镇肝熄风汤,为治疗类中风的代表方剂。无论中风时,中风前后,属肝阳上亢者,皆可加减用之,且每每收效卓著。两方中均重用赭石,以其镇坠之力平降逆气,折其亢阳,“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辅以牛膝、龙牡更扬其引血下行之长。建瓴汤配以生地,白芍、山药、柏子仁滋阴清热,功偏养心安神。后方配龟板、天冬、白芍滋养阴血,柔肝熄风:佐以茵陈、川棟子、生麦芽舒肝升发之品,与赭石等药物相辅相成,拨旋气机,疏畅肝气,更利于平肝潜阳。诸药  相似文献   

2.
<正> 脑血栓形成属中医中风、类中风范畴.自从金元以后内风学说的兴起,中医多遵河间、丹溪、叶天士、张锡纯等诸家之说,认为中风一症多属于类中风.治疗原则多遵内风病机学说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补益肝肾,益气活血等法为主.近、现代则几乎用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等作为治疗本病的专方,而对《内经》"虚邪偏客于身半,……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的古训近乎遗忘,对散风  相似文献   

3.
中风辨治阴虚为本及养阴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机复杂,发病迅速,急性期中医药治疗常“急则治其标”。针对风、热、腑实、痰、瘀、毒等标实之证,常用熄风、清热、通腑、化痰、祛瘀、解毒等法。然而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疗效逊于恢复期,其病机变化幅度、病情严重程度却远高于后者,病状与疗效的巨大反差,促使笔者意识到阴虚在中风发生、发展、转归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治中风之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承袭古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之旨,提出了“内风乃风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在用药上强调“凉药”的重要性,正如叶氏日:“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津液来复,可望向安”。为后世医家论治中风奠定了基础。笔者认真总结了叶氏用凉药治中风之法则,整理出甘凉滋润、咸凉熄风、清凉豁痰、凉温同补之四大法则,现将临床运用阐述如下。 1 甘凉滋润法……  相似文献   

5.
赵英霖副教授擅长运用熄风化痰祛瘀法调治缺血性中风患者,注重从“熄风化痰、活血祛瘀”法人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喻昌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昌将中风病因分为内风和外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型。治法以祛风为主,兼填人体空窍,主要分为补虚熄风和清热除湿祛风。用药时注意金石之药的使用以堵塞风邪的入侵。主张节制房事以预防中风。  相似文献   

7.
施云  杨国芳 《江西中医药》2005,36(11):11-11
阳虚能否动风?回答是肯定的。在《伤寒论》的众多阳虚证中,就有“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等虚风内动的症状描述,其温阳熄风法也十分精妙。目前中医临床治疗内风症,多崇滋阴、平肝、清热等法,对温阳熄风法应用颇少。笔者拟对、《伤寒论》中“阳虚动风”证作一探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认为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病机不外乎中风患者气虚血弱,或风痰阻络,或肝阳上亢,或瘀阻脉络,导致血脉凝涩,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治则有养血通络、调和营卫,熄风化痰、活血通脉,平肝潜阳、清热通络。王新志教授从寒瘀论治,认为其病机特点为寒邪客脉、气血凝滞、不通为痛,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舌苔脉象,辨证论治,针药并用,为中医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庞国明  张芳  李慧  李霄  张侗  陈文莉  李鹏辉 《中医杂志》2023,(15):1604-1607+1611
通过研习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肝为丛病之脏”的观点。通过探析常见的“气机病丛”“生克病丛”“动风病丛”病因病机与表现,阐释内科杂病“从肝论治”之四要则,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常用四逆散、逍遥散加减;调和肝脾、清泄郁热,常用丹栀逍遥散、平胃散加减;平肝潜阳、熄风和血,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补肝之体、和血滋阴,常用四物汤或四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症时以平肝潜阳,清热熄风;补气养血,健脾升清;燥湿化痰,温阳化饮;补肾益精,益气活血法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蒋胜利  王志英 《吉林中医药》2013,(12):1214-1216
风邪有内外之分,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始受于肺。祛风法用于感受风邪而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者。临床诊疗中治疗外风要考虑到内风的存在,同时注意配合疏肝熄风法;治疗内风亦要考虑到外风在发病中的影响和作用,注意祛除外风。外邪束肺者宣肺化痰祛风,风邪阻络者通窍清肺祛风,肝肺升降失调者调理肝肺祛风,肺肾两虚者养阴补虚祛风。祛风中药如蝉蜕、僵蚕、地龙、防风、钩藤、蛇蜕等均具有显著的祛风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以中风为主证的医方及部分医案进行分析,归纳为中风伤寒宜调理荣卫、偏虚受风宜养血祛风、热甚生风宜清热熄风、肝风鸱张宜平肝熄风、痰浊蒙蔽宜涤痰开窍、寒中于里宜温中祛寒,对现今防治中风证极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卢尚岭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体会,通过追溯中风源流,探究"风"的含义,认为风之病即气之病,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提出中风的病机根本是气机升降逆乱,火、痰、瘀等是气机逆乱的病理产物。基于此,卢老提出调气息风为中风治疗大法,在中风各期中,将治疗重点放在调理气机升降、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外风论和内风论,阐述了外风致中学说、中风毒邪论、痰热腑实论、瘀血论、痰瘀互阻学说、脏腑气机失调论、"毒损脑络"学说、"正衰积损"学说、病因积累学说。认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传统理论以及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使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完善。  相似文献   

15.
心阳主一身之阳气,肾阳即"元阳",为先天之阳,两者具有密切关系,且在五脏之阳气中尤为重要。慢性疾病危重阶段或迁延日久常损及心阳和肾阳,见心肾阳衰。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助阳三味小方,尤擅扶助心肾之阳。仙茅可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补命门之火,常用剂量6~30 g;淫羊藿可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常用剂量9~30 g;巴戟天可补肾助阳、强壮筋骨、祛风除湿,常用剂量9~15 g。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中医基础理论 ,结合中风病临床实际 ,探讨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提出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认为正衰积损是中风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就正衰积损的理论渊源、病理机转及其产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在中风病病机演变过程中 ,无虚则火难炽、风难亢、痰难生、气难滞、血难瘀 ;在正衰积损产生过程中 ,增龄致衰和积因致损互相影响。认为正衰积损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加速性和突变性四大特征 ;积因致损具有七情致损、饮食致损、过劳致损、过逸致损和六淫致损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肺癌脑转移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与风之"变、动、快"特性一致。肺癌初期,正气亏损,风邪易犯,兼夹痰、瘀、毒上扰脑窍,聚而为瘤;后期因治疗及瘤体本身消耗,导致人体阴阳俱损、气失调畅,或肝逆动风,或脾虚生风,加重病情。风药轻扬疏散通于肝气,能调节脏腑气机,扶助正气,纠正阴阳失调,达到"阴平阳秘"之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海盛 《山西中医》2003,19(3):45-46
对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患者80例进行左手指甲襞微循环观察,记录其形态、流态及袢周状态等指标积分;同时根据中风分型标准辨证分型。结果:80例中,气虚血成型26例,风痰血瘀型36例,肝阳上亢型8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6例。其中甲襞微循环大致正常5例,轻度异常47例,中度异常25例,重度异常3例;异常改变以流态为主;各型间形态、袢周积分无显著差异;而气虚血成型和风痰阻络型的流态积分明显高于其它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以气虚血瘀型和风痰瘀血闭阻络脉型居多,且微循环改变较重,表明该型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病机为脾肾两虚,《金匮要略》虚劳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虚实寒热错杂,二者病机相似,故RSA可从虚劳论治。虚劳以虚为本,故补益脾肾为其基本治则,但虚劳又有夹瘀、夹痰、虚寒、虚热的不同,治疗时张仲景遵循"补不足,损有余"的原则,采用薯蓣丸补益气血,大黄■虫丸活血祛瘀,瘀祛生新,则胞宫得养;酸枣仁汤清热养血,热清血和胎自安;辅以祛风邪之品治疗虚劳风气百疾。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正复邪自祛;以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邪祛则正自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