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从北京市朝阳区早孕宫颈拭子中分离的166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以及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型别,为合理用药及预防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从北京市朝阳区早孕宫颈拭子中分离的166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情况,分别采用K-B法对头孢西丁,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他11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红霉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耐药基因和SCCmec的基因型和亚型进行检测,使用SPSS 22.0软件,用χ2检验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6株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对万古霉素100.00% 敏感、对达托霉素93.37% 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在90%以上,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比例为72.89%;mecA基因携带率45.78%;耐药基因携带率以norA1(100.00%)和norA2(95.78%)较高,其次为msrA(71.08%);76株mecA阳性表皮葡萄球菌中,以SCCmecⅢ型(40.79%)为主,其次为SCCmecⅤ型(22.37%)。  结论  健康人群早孕宫颈拭子表皮葡萄球菌的携带率超过50%,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株比例达24.70%,有必要回溯往期孕期妇女宫颈分泌物携带菌株分型及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菌株需长期加大抗生素监管,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降低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北京市人源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基于肠道病原监测平台收集的分离于2008—2018年的109株人源鼠伤寒沙门菌,采用生化检测试剂条和血清凝集试验进行菌株复核,采用微量肉汤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相关耐药基因,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北京市鼠伤寒沙门菌对传统抗生素普遍耐药,多重耐药率达52.29%,对临床一线推荐药物环丙沙星、头孢类药物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1.10%,17.43%和1.83%。 还发现了对头孢类药物和环丙沙星共同耐药以及对头孢类药物和阿奇霉素共同耐药的菌株。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耐头孢类药物菌株中,最常见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是blaTEM-1,其次是blaCTX-M-14,同时也首次于鼠伤寒沙门菌中发现了blaOXA-29基因的携带。 环丙沙星耐药主要与gyrA、parC和parE基因的点突变有关。 耐阿奇霉素菌株中未检测出相关耐药基因。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109株菌可分为67个带型,存在包含13株菌的优势带型。  结论  北京市人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形势严峻,PFGE图谱呈多态性分布,相同PFGE带型菌株间具有更相似的耐药谱,需进一步加强肠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以有效控制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获得斯氏弓形杆菌的遗传特征,并对其耐药基因及毒力相关基因进行预测分析。  方法  对本实验室分离培养的8株斯氏弓形杆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并从NCBI和PATRIC数据库中下载全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5株斯氏弓形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23株不同地域、不同宿主来源的斯氏弓形杆菌进行遗传特征分析。  结果  23株斯氏弓形杆菌中仅3株菌携带耐药基因,且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所有菌株均含有与免疫逃避、侵袭及运动等相关的毒力基因。 与其他菌种弓形杆菌常见的10种毒力基因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所有斯氏弓形杆菌菌株均含有ciaB、tlyA、cj1349、pldA和mviN基因,2株菌(CNAS12-1和F28)含有iroE基因,均不携带另外4种毒力基因。 21.7%(5/23)的菌株包含Ⅵ型分泌系统(T6SS)基因簇,且其与弯曲菌属内的T6SS存在基因组成及排列的差异。  结论  斯氏弓形杆菌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部分菌株可能有潜在的耐药和致病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首次从健康人呼吸道分离到银色棒状杆菌,可进一步探究这一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获得此种细菌更加全面的信息。  方法  采用生化鉴定和16S rRNA全长基因序列分析法对2020年大学生健康体检中采集的咽拭子样本进行银色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对鉴定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基因组测序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分析。  结果  从717份健康大学生咽拭子分离到5株银色棒状杆菌。 药敏结果表明这5株菌均对青霉素、莫西沙星、庆大霉素耐药;4株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耐药,存在多重耐药情况。 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对克林霉素耐药的菌株均含有耐药基因erm(X),分离菌株携带有Sigma A、GroEL(Hsp60)/Cpn60.2、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EF-Tu、 MprA/B、 DtxR以及Irp6和 HmuTUV等毒力因子,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5株银色棒状杆菌均携带glyA1、mihF、CarD等10个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密切相关的基因。  结论  首次从健康人咽部分离到银色棒状杆菌,其携带耐药及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针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即ail基因联合fox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和分离培养法的差异。 方法 从生猪咽拭子和回盲部肠内容物标本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并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保守基因foxA和粘附侵袭位点基因ail的PCR检测;菌株分离培养按常规方法进行。将两种方法的检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判定哪种更有优势。 结果 700份标本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特异性基因PCR检测阳性402份,阳性率57.4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阳性278份,阳性率39.71%。在PCR检测阳性的402份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71株,分离阳性率为67.41%;PCR检测阴性的298份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株,分离阳性率仅为2.35%。 结论 本次实验证实,检测来源于生猪标本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采用foxA和ail基因联合的PCR检测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法(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无锡市腹泻病例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特征。方法 对无锡市2016—2017年哨点医院分离的26株鼠伤寒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9类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两株多重耐药的菌株(SM699:耐7类;SM912:耐4类)进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耐药的遗传学基础和多位点序列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26株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3.8%~65.4%)。耐药率排在前3位的为四环素(65.4%,17/26)、氨苄西林(61.5%,16/26)、萘啶酸(42.3%,11/26)。20株菌至少对1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76.9%,20/26),共产生15种耐药表型,有14株菌为多重耐药菌株(53.8%,14/26)。全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表明,SM699和SM912分别携带23种和9种耐药基因,可介导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菌株SM699的gyrA基因突变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两株菌均为ST34型,属于近缘克隆株。26株菌产生23种PFGE带型,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的感染致病菌构成及病原特征,为该类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44例,进行志贺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种常见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  志贺菌属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0,其他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弯曲菌属(30.00%,9/30)、沙门菌属(18.18%,8/44)、副溶血弧菌(15.91%,7/44)、致泻大肠埃希菌(4.55%,12/44)、霍乱弧菌(3.13%,1/32)。 9株空肠弯曲菌分成9种ST型;8株沙门菌分成4种血清型,7种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带型;8株副溶血弧菌分成4种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均为tdh+/trh-;1株霍乱弧菌为非O1/O139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为ctx-/t3ss+。  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错误率较高。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具有较高的致病菌检出率,以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为优势构成。 志贺菌属与其他腹泻肠道致病菌的快速鉴别诊断应在临床尽快建立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东台市腹泻患者和不同宿主粪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及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方法 从所检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分离菌株5种毒力基因携带状况。 结果 15种样品795份标本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3.77%,猪粪中的检出率最高,达22.50%;犬粪次之,为8.05%。猪粪中携带ail、 ystA、yadA 和virF 4种毒力基因的致病菌株检出率最高,均达12.50%;犬粪次之,分别为4.60%、4.60%、4.60%和4.60%。 结论 猪、犬是东台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携带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外排泵基因携带情况,分析抗性基因与消毒剂抗性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从不同地区医院的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筛查外排泵基因qacE△1、qacE、cepA和emrE携带情况。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评估受试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目标基因与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epA基因是分布最广的外排泵基因,其次是qacE△1、emrE。部分菌株对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而多数菌株对美罗培南敏感,所有受试菌株均对多黏菌素B敏感。92.3%携带cepA基因的菌株对醋酸氯己定抗性明显升高,其MIC≥8 mg/L,显著高于未携带cepA的菌株;61.9%携带qacE△1菌株具有多药耐药性,显著高于qacE△1阴性分离株。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普遍携带cepA和qacE△1基因,携带cepA基因可能与其对醋酸氯己定敏感性降低有关,携带qacE△1基因可能与受试菌多药耐药表型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21年武汉市一起跨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和溯源分析,查明事件暴发原因。  方法  采集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相关人员的肛拭子样本、粪便样本和食品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并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对本次事件的检出菌及近两年本地区临床散发病例的同型别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提取本次事件病原菌和本地区同型别菌株的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注释和序列比对分析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与耐药基因,结合多位点序列分型,变异位点检测和不同地区同型别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溯源。   结果  共分离出5株肠炎沙门菌,其中2株来自食物样本,3株来自患者粪便和肛拭子样本。 5株检出菌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均对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均为ST11型。 本次事件检出菌株的序列间仅存在1个突变位点。 检出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本地肠炎沙门菌序列高度相似。   结论  肠炎沙门菌为本次事件的致病菌。经同源性分析,此株病原菌为本地区肠炎沙门菌流行株。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作为PFGE分子分型的补充应用于病原菌的监测和暴发事件调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肺炎患者肺炎克雷伯菌(KP)分离株和医院环境KP分离株的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该医院2021年收集的49株肺炎患者KP分离株和2株医院环境KP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鉴定其耐药表型;全基因组测序确定其质粒、分子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等分子特征;基于core-SNPs构建发育进化树,分析优势流行型菌株的进化特征。结果 感染KP的肺炎病患者大部分有基础病(87.76%),年龄>50岁(89.80%)。51株KP耐药表型以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为主,存在优势耐药谱。携带的质粒主要为IncR、IncFⅡ(pHN7A8)和ColRNAⅠ,且IncFⅡ(pHN7A8)的pMLST为F33:A-:B-型。拥有优势分子血清型和MLST的菌株与优势耐药表型的菌株完全重合,为O2aK64-ST11 CRKP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显示,51株KP中2株菌株携带脲酶基因ureB。全部菌株携带耐药基因情况严重,且检测出10种不同亚型的β-内酰胺酶基因家族(blaCT...  相似文献   

12.
濮吉  周娟  赫自强  熊衍文  金东 《疾病监测》2022,37(6):796-801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和弗格森埃希菌dndC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该基因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组降解表型之间的关系,探讨PFGE中菌株基因组降解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使用PFGE对450株大肠埃希菌和弗格森埃希菌进行分析,设计引物检测dndC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序列测定。 通过dndC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获得dndC基因型别以及其在不同型别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 通过添加硫脲和消毒电泳仪研究基因组降解的处理方法。  结果  450株大肠埃希菌和弗格森埃希菌中,降解的菌株为40株(8.89%)。 dndC基因阳性菌株33株(7.33%),均出现了降解。 大肠埃希菌携带的dndC基因可分为8个群。 不同型别大肠埃希菌中均存在dndC基因阳性菌株,且阳性率存在差异。 添加硫脲可以有效缓解PFGE分析中dndC基因导致的降解,电泳仪消毒可以缓解全胶降解的情况。  结论  dndC基因会导致大肠埃希菌和弗格森埃希菌PFGE分析中基因组降解,添加硫脲可以缓解此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多重耐药沙门菌1,4,[5],12∶i∶-的耐药形势日趋严峻,耐药克隆株的广泛传播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广东省多重耐药沙门菌1,4,[5],12∶i∶-的耐药特征及遗传背景,为该血清型的耐药监测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与防控预警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以广东省腹泻病原体监测哨点医院收集的92株沙门菌1,4,[5],12∶i∶-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2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耐药相关分子特征研究。 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两种方法进行菌株种群结构以及与国际流行克隆株之间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分析。  结果  本研究沙门菌1,4,[5],12∶i∶-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和磺胺异噁唑呈高水平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呈中度耐药,对喹诺酮类中介敏感率较高。 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整体相符,携带率高且种类多样,以IncHI2/IncHI2A、IncQ型质粒及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耐药基因传播为本地区沙门菌1,4,[5],12∶i∶-的主要耐药机制。 ST34为本地区沙门菌1,4,[5],12∶i∶-的优势克隆,与全球的流行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结论  广东地区沙门菌1,4,[5],12∶i∶-菌株多重耐药谱广泛,耐药机制较复杂,以获得性耐药为主。 流行菌群具有明确的系统发育分支,以ST34多重耐药克隆为主,与全球流行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部分鼠疫疫源地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采集剑川、梁河两县鼠类盲肠,对其进行培养,通过菌落聚合酶链反应初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生化鉴定确定菌株并作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915份标本中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5株,总检出率为3.83%,分离株包含1株致病株、34株非致病株。3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全部为生物1A型,1株致病株为1A/O:9生物血清型,毒力基因为(ail+、ystA-、ystB-、yadA-、virF-、rbfc-),非致病株血清为O:5、O:8及未分型,毒力基因为(ail-、ystA-、ystB+、yadA-、virF-、rbfc-)。 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间流行,分离菌株血清型别较为多样,分离到的致病株缺乏典型毒力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尚未发现鼠间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及消毒剂抗性基因携带情况,分析消毒剂与抗菌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性、消毒剂抗性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CR技术,测定5种消毒剂对4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MIC值,并对qacE△1基因携带情况进行筛查。结果 4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醋酸氯己定和三氯生的MIC值均高于质控菌大肠杆菌(ATCC 25922),对抗菌药物交叉耐药率分别为55.6%和77.8%,对季铵盐类消毒剂抗性升高不明显。共筛查出22株携带qacE△1基因,不同医院检出率存在差异。qacE△1在抗菌药物耐药菌株中的检出率要高于敏感菌株,且抗菌药物耐药株与敏感株的qacE△1基因检出率存在地区差异。结论 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株对醋酸氯己定和三氯生具有更高的抗性,qacE△1基因的检出率存在地区差异性。长期不合理暴露于此两种消毒剂的菌株在持续的选择压力下可能增强消毒剂抗性和抗菌药物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韩悦  韩影  刘敏琪  董晨  金辉 《疾病监测》2022,37(5):661-667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东台地区家畜来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抗生素耐药表型、耐药基因,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  方法  于2019年5月,江苏省东台市采集家畜粪便样本301份(羊粪便231份,牛粪便70份),分离非O157 STEC菌株。 采用改良微量肉汤法测定菌株对21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O∶H血清型、耐药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型别进行预测。  结果  在68株非O157 STEC中,有32株对至少1种药物耐药。 其中,STEC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42.6%),其次分别对阿奇霉素(36.8%)、复方新诺明(35.3%)、链霉素(32.3%)、氯霉素(30.9%)、环丙沙星(29.4%)等9种抗生素耐药;共识别出25种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叶酸途径抑制剂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44.1%),其次为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42.6%);MLST将分离株分为13种ST型,其中ST43(19.1%)和ST155(16.2%)比例较高。 最小生成树显示,具有相同血清型的STEC菌株多聚集在一起。 STEC中4种ST型别(ST25、ST40、ST43、ST675)分别与引起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相关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HUSEC)聚类成簇。  结论  江苏东台地区家畜中非O157 STEC耐药形势复杂,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 此外,该地区STEC菌株对人群存在潜在威胁,家畜作为非O157 STEC宿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HT5"SS〗研究江西省部分医院临床分离的致泻沙门菌耐药性与分子分型,为临床科学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基因检测技术,对江西省部分医院临床分离的腹泻性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和基因分析。结果 从医院住院感染性腹泻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沙门菌103株,对四环素耐药率达到61.17%,有27.18%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该省多数地区医院分离的沙门菌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上升趋势,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较敏感。从2015年分离的菌株基因分型检测发现52种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为1~3株,相似度为0%~100%。结论 该省医院分离的腹泻感染沙门菌耐药状况比较严重,菌株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提示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b> 研究临床分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流行现状以及其耐药性,为防控耐药菌形成和扩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b> 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临床分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b> 从确认的54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中,检出l6株携带整合酶Ⅰ,阳性率为29.63%;检出10株携带整合子Ⅰ,阳性率为18.52%;未检出Ⅱ类整合子和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酶阴性菌株。结论 <\b>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携带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北京市一起由宋内志贺菌引起的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分析,为此类疫情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9月5 — 20日,采集病例及厨师粪便/肛拭子样本,以及水样、外环境等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将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构建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分型树状图。  结果  共分离到16株宋内志贺菌和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志贺菌均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庆大霉素、萘啶酸、阿奇霉素、多西环素耐药,且均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 均为ST152型,是国内常见型别。 其中1株宋内志贺菌全基因组中存在insA插入序列,而在其他志贺菌全基因组中未发现,与其同时分离到的ETEC全基因组中发现有该插入序列。  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多耐药宋内志贺菌引起。 在病原溯源研究中,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是PFGE分型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b>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谱及耐药基因与耐消毒剂基因的检出情况。方法 <\b>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blaZ)、甲氧西林耐药基因(mecA)、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norA)及耐消毒剂基因(〖WTBX〗smr、qacA/B、qacG、qacH〖WTBZ〗)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b> 共检出28株(66.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14株(33.3%)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A),所有菌株对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仅对呋喃妥因、奎奴普汀和万古霉素敏感100%。菌株耐药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的总检出率分别为mecA 73.8%、blaZ 69.0%、norA 59.5%、smr 2.4%、〖WTBX〗qacA/B〖WTBZ〗 4.8%,〖WTBX〗qacG〖WTBZ〗和〖WTBX〗qacH〖WTBZ〗均未检出。MRSA的耐药基因携带率均高于MS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消毒剂基因携带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状严重,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且部分菌株同时携带耐药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