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梗阻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首选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梗阻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患者均为单个肿瘤。结果 2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0月,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3.3%、22.2%、16.6%。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AFP水平是生存时间影响因素(P〈0.05),总胆红素水平不是影响生存的因素(P〉0.05)。24例患者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70.5μmol/L,术后1月33.2μmol/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6)。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首选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梗阻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中等量以上腹水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腹水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腹水均在中等量以上.结果 4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0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8.8%、34.0%、34.0%.白蛋白≤35 g/L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 =0.090,p=0.01).有23例(52.3%)患者术后1月随访腹水较术前消失或明显减少,21例(47.7%)与术前相当.44例术后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中等量以上腹水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门脉癌栓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经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的原发性肝癌。其中合并门脉一级分支癌栓者76例,合并门脉主干(包括同时合并门脉一级分支)癌栓者96例。结果 172例肝癌的中位生存期为8.0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9.5%、22.3%、17.0%。伴有门脉一级分支癌栓与伴有门脉主干癌栓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月vs 18.5月,P〉0.05);两组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15.7%、13.7%vs 39.8%、29.3%、20.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AFP水平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172例患者共行377次介入,无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肝动脉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疗效,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预防途径。方法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75例,其中42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33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门静脉灌注化疗。每隔1~3个月重复,定期复查。结果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术后复发率(21.43%)低于门静脉灌注化疗组(36.36%),且生存时间(11.4个月)明显较门静脉灌注化疗组(7.6个月)长,而门静脉灌注化疗组的转移率(9.09%)明显低于肝动脉灌注化疗组(32.14%)。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较门静脉灌注化疗疗效好,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同时结合肝动脉、门静脉灌注化疗对术后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可能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并行临床分析。方法 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HIFU治疗,其中30例患者行HIFU治疗前曾行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治疗(A组),19例行单纯的HIFU治疗(B组)。治疗后定期复查甲胎蛋白(AFP),1个月后复查超声或CT、MRI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3个月复查。结果 HIFU联合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后血清AFP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FU治疗后肿物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CT/MRI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表现。其中A组有效率86.6 %,B组有效率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位生存11.3个月,B组生存4个月;A组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0.4 %、42.9 %,B组为13.2 %、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FU联合肝动脉热化疗栓塞能改善不能手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有望成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微波固化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碘油存留较少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60例曾经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且碘油存留较少肝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0例患者在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给予经皮穿刺微波固化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0%和53.3%,联合治疗组没有增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微波固化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可提高碘油存留较少的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联合组采取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治疗,对照组仅行RFA治疗。治疗后通过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和44.4%(P=0.024)。RFA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区疼痛或上腹部不适,对照组1例患者治疗后4d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60例转移性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转移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病灶均已切除的转移性肝癌随机分为两组。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E)30例,肝动脉化疗(TAI)组3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消化道肿瘤是转移性肝癌的主要来源;TAE组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为86.7%、70.0%、43.3%;TAI组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为50.0%、33.3%、13.3%,TAE组的有效生存期明显高于TAI组。[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作为治疗转移性肝癌的重要手段,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行鸦胆子油介入治疗联合内服肝积方和化疗药物灌注栓塞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将7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0例)与西药对照组(37例)。均采用肝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毒副反应,治疗前后CD3^+/HLA-DR^+、CD62P及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中反应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HLA-DR^+)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表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指标(CD62P)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中药治疗组患者0.5,1年生存率分别为67.6%和38.2%,西药对照组分别为42.4%和16.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治疗可减轻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当改善远期生存。鸦胆子油乳介入联合内服肝积方治疗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次疗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曾降至0.5×10^9/L以下的老年肿瘤患者共60例,分为3组,分别在化疗后24h,ANC降至〈0.5×10^9/L和ANC=1.5×10^9/L时使用G-CSF,连续使用2天后ANC〉1.5×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化疗后24h用药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1.5×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其他两组(P〈0.01),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1),ANC最低值高于其他两组(P〈0.01),用药天数较其他两组少(P〈0.05)。结论对化疗后有发生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后早期使用G-CSF。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升白细胞(WB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间化疗后肿瘤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化疗后采用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升白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WBC计数变化情况、感染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和WBC计数平均值分别为95.8%和5.39×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和3.6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率和WBC<2.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和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WBC<1.0×109/L的发生率为0,虽低于对照组患者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与骨髓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G-CSF 每天10 μg/kg动员5 d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及20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中的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外周血及10例健康者动员前骨髓进行比较。结果 动员前后骨髓DC2由14.37×106/L增至29.68×106/L(t=2.433,P=0.022),而骨髓DC1分别为13.77×106/L和18.88×106/L(t=0.625,P=0.541);DC2/DC1比例在动员后为1.83±0.81,较动员前的1.12±0.32明显升高(t=2.685,P=0.013)。正常供者以G-CSF动员前、后移植物中外周血 DC2数量分别为14.92×106/L和26.76×106/L(t=2.390,P=0.029),DC2/DC1比例分别为1.00±0.37和2.02±1.43(t=2.158,P=0.044),但外周血DC1分别为14.21×106/L和18.02×106/L(t=0.625,P=0.541)。结论 移植前以 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供者,可选择性提高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中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灌注与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HCC患者分为^131I组与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组,^131I组21例,TACE组26例,治疗结束3个月观察其肿瘤缩小率、AFP转阴率及存活率,并随访2年。结果:^131I组的肿瘤缩小率、AFP转阴率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85.7%(18/21)、52.4%(11/21)和65.0%(13/21),TACE组的肿瘤缩小率、AFP转阴率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61.5%(16/26)、26.9%(7/26)和64.0%(16/2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I组的2年存活率47.6%明显高于TACE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灌注治疗HCC与传统方法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2年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活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对患者乙肝病毒活动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81例乙肝标志物阳性HCC患者TACE术前、术后HBVDNA定量及肝功能变化。结果:81例患者行TACE术后,32例出现HBV激活,激活率为39.5%(32/81);TACE术前HBVDNA定量为(4.2±0.6)×10^4copies/ml,低于术后(5.8±0.3)×10^5copies/ml(P〈0.05);激活组32例中75%出现明显肝损害,高于非激活组40.8%(P〈0.05)。结论:TACE治疗将引起HCC患者HBV激活,可能加重肝功能损害,应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