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论治,把错综复杂的不同证候群用“六经”归纳起来,以“六经”为纲,按病证的特点,病位及相互传变的关系,将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仲景原文分析了伤寒六经的经络意义;举例说明了经络在伤寒发病、传变及辨证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和《素问·热论》的若干方面的对比,说明了伤寒六经辨证和《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在理论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传足不传手"首次由北宋著名伤寒大家韩祗和提出,后世医家争论不休。持相同观点的医家如朱肱、刘草窗等多以阴阳为总纲,根据五行生克观念,对伤寒六经的传变进行阐释;持相反意见的医家如刘完素等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错误认识,是因为足经发病的热病多,手经发病的热病很少,而且手经发病的热病病情轻微;当代医家刘渡舟、何任等从经络脏腑相应来分析,认为手足经都有所传,而且传经形式有多种,传经是活法,不是定例。笔者从《伤寒论》中六经归属问题、六经诸病证特点以及经络循行特点等分析,认为"伤寒足经症状多而手经症状少"的现象,不仅跟邪气性质相关,尚暗含经脉循行气化升降的理论,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4.
王孝先  毕肯  王倩 《中医药学刊》2004,22(2):207-208
本文阐述了《伤寒论》六经与六气关系、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六经气化传变机理,六经六气证治规律。说明了《伤寒论》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六经病传变的涵义六经病系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变。传变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厂性质的转变。《伤寒论》六经病传变,最早见于《内经》的“受之”等。六经病传经与经传不是一回事,经传只是代表病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续,并不代表病情的变化。经传则是由这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津液的地位及其救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论述伤寒病发生、传变及其治疗规律的专书。伤寒是热病的总称。如《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由于热能伤阴,因此津液在其发生传变治疗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就《伤寒论》救津之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证的传变就是人体阴阳顺逆的转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08,3(4):198-200
本文试图从人体阴阳的变化探讨《伤寒论》六经证传变的内因和规律。方法:顺其机转以为治。结论:人体阴阳顺逆的每一次转折就是《伤寒论》六经证的一次传变。  相似文献   

8.
柯琴否定蓄水蓄血为太阳腑证探讨21001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惠义三阴三阳之名取自“经脉”,而《热病论》但举六经之名不言手足。《伤寒论》六经病理之不明,关键在于太阳篇上。王叔和编《伤寒例》引《素问·热论》篇,仅标六经之名,未能明言手足。六经提纲...  相似文献   

9.
宋代以后,医家无不以王叔和《伤寒例》为引导,朱肱《活人书》为蓝本来增补《伤寒论》的治法方药,《伤寒论》为治疗伤寒病的专书,几成定论。后世虽有刘完素明确指出照搬《伤寒论》治伤寒热病的不妥,认为“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然而终究未能改变整个医学界对《伤寒论》的总体看法。结果在清初秦皇士的《伤寒大白》一书中竟有“江南无真伤寒”,《伤寒论》仅“为冬月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析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外感发热病在临床上常见类型的一般传变规律。结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发热病由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辨证过程。它的传化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腑-脏),由阳经入阴经。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病变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任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21-523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特点及传变规律的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病变本质为六类综合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相似文献   

13.
外感热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内伤杂病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内外有别。外感热病倾向于量身定制的方法,而内伤杂病立足于普遍适用的规矩。现代中医面对的临床更加复杂,应该注意在诸多辨证方法中求同存异,抽象归纳出更为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5.
宋素花 《山东中医杂志》2012,(8):541-543,593
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清营解表法与温病传统辨治体系的关系。认为运用复杂性辨证思维,结合当今环境、体质的时代特征,动态把握外感病之传变规律而提出的"营热体质外感"及"清营解表法"理论,是对温病传统理论、治法和药物运用原则的突破和创新,丰富了当今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伤寒之表、温病之表和温疫之表等“表证”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后指出:层次性表证,是八纲辨证中用以标明病势浅深表里概念的“表”,而与一般感冒(风热、风寒)之“表”不同,更不应单指皮毛、肌腠、经络等部位狭义的“表”。只有这样全面正确地认识表证,才能使临床表证的治疗发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19.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例小儿发热辨证论治疗效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例发热患儿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资料的回顾与分析,可将其证型归纳为表热证、里热证、半表半里证、虚热证、湿热证及暑热证6种,采用合乎理法的方药证治后,平均停1.7天。据此,认为治疗小儿热病,须融贯伤寒、温病之理法,在把握主证、分清证型的基础上,兼顾清咽解毒、因时制宜、顾护胃气诸要点,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