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微小RNA 145(miR-145)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治垂体腺瘤患者120例瘤组织样本(PA组),并选取正常垂体样本20份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测定2组垂体组织miR-145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1997年8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诊治1558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OUR-XGD型头部伽玛刀进行治疗,且在治疗后均进行18至19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558例患者经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后,有678例患者的肿瘤消失(43.52%),647例患者肿瘤缩小(41.53%),210例患者肿瘤体积不变(13.48%),肿瘤体积增大或视力明显下降而手切除23例(1.48%),总有效率98.52%;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与明显下降的患者有1251例(80.29%)。结论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给予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对患者肿瘤的生长进行有效的控制,且还能够改善患者内分泌功能,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高,也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颅、经蝶分期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2月于我院神经肿瘤科治疗的80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8)与对照组(n=32),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经颅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经颅、经蝶分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效果及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2 ,MMP 2 )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性研究 .以寻找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发病机制 .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 54例垂体瘤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研究 .并对其中 1 6例患者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对MMP 2mRNA的表达进行研究 .免疫组化结果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54例垂体瘤患者中 ,1 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4 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免疫组化显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MP 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分别为 3 9± 1 6 ,2 3± 1 4 ,P <0 0 0 1 ) .大型垂体腺瘤和微垂体腺瘤 ,以及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MMP 2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别 .MMP 2的表达与Ki 6 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 0 0 5;P >0 0 5) .侵袭性垂体腺瘤MMP 2mRNA的表达 ,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P <0 0 5) .结论 MMP 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但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泌功能无明显关系 .MMP 2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一项有效的指标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月50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组)、1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组)及15例正常脑组织(对照组)中PINCH蛋白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组的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4.06,P<0.05)。Ⅲ~Ⅳ级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与Ⅰ~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分型的患者的PINCH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NCH蛋白的表达程度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正相关(r=0.9974,P<0.01)。结论 PINCH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程度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预后相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瘤bFGF表达、血管形成与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FGF )表达、肿瘤血管形成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例正常垂体腺组织中 bFGF的表达,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免疫组化染色来计数垂体腺瘤的血管数量(微血管密度),探讨二者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结果:bFGF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血管计数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与正常腺组织间则无显著差异(t=1.469,P>0.05);侵袭性腺瘤中bFGF表达水平与肿瘤微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bFGF可能通过促血管生成作用刺激垂体腺瘤生长与侵袭.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垂体腺瘤中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了解MGMT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GMT的表达,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共138名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大部分病变为无功能瘤(71%)和垂体大腺或巨大腺瘤(92.8%);43例(31.2%)病变为侵袭性垂体腺瘤,12例为复发性垂体腺瘤(8.7%)。79例病变判断为MGMT低表达,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垂体腺瘤的大小、是否复发或侵袭生长无明显相关。MGMT在泌乳素瘤中低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功能瘤组(P=0.025)和生长激素瘤组(P=0.043)。结论 MGMT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无复发无明显相关;其在泌乳素瘤中的低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垂体腺瘤,提示替莫唑胺可能是难治性泌乳素瘤的另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垂体腺瘤中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了解MGMT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GMT的表达,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共138名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大部分病变为无功能瘤(71%)和垂体大腺或巨大腺瘤(92.8%);43例(31.2%)病变为侵袭性垂体腺瘤,12例为复发性垂体腺瘤(8.7%)。79例病变判断为MGMT低表达,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垂体腺瘤的大小、是否复发或侵袭生长无明显相关。MGMT在泌乳素瘤中低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功能瘤组(P=0.025)和生长激素瘤组(P=0.043)。 结论 MGMT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无复发无明显相关;其在泌乳素瘤中的低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垂体腺瘤,提示替莫唑胺可能是难治性泌乳素瘤的另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垂体腺瘤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并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比较,探讨IGF-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垂体腺瘤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综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所得最大径与术后肿瘤病理标本所得肿瘤最大径,将试验组按照不同临床特征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及对照组的IGF-1水平差异。结果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双激素和多激素细胞腺瘤患者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其余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腺瘤患者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其余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IGF-1水平高于非侵袭性患者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GF-1水平和肿瘤最大径为垂体腺瘤有侵袭性的危险因素,且IGF-1水平越高、肿瘤最大径越大,侵袭性风险越高;垂体腺瘤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IGF-1水平相较于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1对不同功能类型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对垂体腺瘤早期侵袭性判断有一定价值,并有望作为术后随访的一项可信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在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巨大型垂体腺瘤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8岁.其中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全部病例均根据影像学资料施行适宜的开颅肿瘤切除术,记录术中垂体柄与肿瘤的解剖学关系,总结垂体柄保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45例中肿瘤全切除25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术中均见到垂体柄且形态良好;侵袭性垂体腺瘤有5例未见到垂体柄,可见到垂体柄的患者中部分(4例)形态不完整.1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2例术后出现残余肿瘤出血,二次手术后有1例患者死于术后下丘脑损伤.结论 巨大垂体腺瘤瘤体与垂体柄的毗邻关系多样:垂体柄位于肿瘤侧方(左或右)、后上方者最为常见,而位于肿瘤前方者少见;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肿瘤与垂体柄的关系不甚明确.但术中辨清并保护好垂体柄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治疗不同Knosp分级生长激素(GH)型垂体腺瘤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46例GH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镜经鼻腔蝶窦切除肿瘤组(内镜经鼻蝶组)23例和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切除肿瘤组(显微镜经鼻蝶组)23例.比较两组及不同Knosp分级患者在肿瘤切除、生化缓解、并发症(手术并发症、鼻腔并发症及电解质紊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肿瘤切除程度、生化缓解情况、手术并发症、鼻腔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Knosp分级为3级的GH型垂体腺瘤,显微镜经鼻蝶组的肿瘤切除程度和生化缓解情况优于内镜经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和意义(χ2=6.778,P=0.034;χ2=6.349,P=0.041).结论 与显微镜经鼻蝶切除GH垂体腺瘤相比较,内镜经鼻蝶在治疗Knosp3级的GH垂体腺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和生化缓解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中骨桥蛋白(OPN)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OPN mRNA在80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对含量,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OPN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7.5%(62/80);OPN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有关,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0.01),而且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组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1).结论 垂体腺瘤中(OPN)mRNA表达明显增高,并与肿瘤临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OPN mRNA检测可作为临床评价垂体腺瘤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人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PAR-γ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方法分析PPAR-γ在正常垂体与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PAR-γ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PAR-γ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垂体组织(P<0.01),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内分泌类型垂体腺瘤(P<0.05).结论PPAR-γ可能在肿瘤的发生、生长、侵袭中起重要作用,该受体有可能成为未来垂体腺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微血管计数 (MVC)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 ,并计数肿瘤的微血管。 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VC明显高于非侵袭腺瘤 (P<0.01) ;侵袭性腺瘤中复发腺瘤的MVC明显高于非复发腺瘤(P<0.05)。结论 垂体腺瘤的MVC与生物学行为有关 ,有可能作为临床评价肿瘤侵袭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Gal-3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将垂体腺瘤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IHC)分别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侵袭组垂体腺瘤中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组.结论 垂体腺瘤细胞过度增殖,是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产生的基础.Gal-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Gal-3可能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导致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多巴胺转运体(DAT)和多巴胺D2受体(D2R)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79 例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根据术前内分泌激素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泌乳腺瘤(PRL)45 例、生长激素腺瘤(GH)43 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32 例及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59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垂体腺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中DAT、D2R的表达,分析D2R、DAT 在垂体腺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PRL、GH及ACTH组织中D2R、DAT 表达高于NFPA 和瘤旁正常组织,PRL 和GH 组织中D2R、DAT 表达高于ACTH 组织(p <0.05);D2R、DAT 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质地、KNOSP 分级、是否侵袭及是否复发无关(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D2R 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与DAT 呈正相关(r =0.571,p =0.000)。结论D2R、DAT 在PRL 和GH腺瘤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ACTH 和NFPA 腺瘤中组织呈低表达,提示多巴胺代谢紊乱可能参与不同病理学类型垂体腺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垂体肿瘤 CT 表现典型者易确诊,表现不典型者易误诊。为提高确诊率,现将我院1983年8月~1988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村料和方法31例垂体肿瘤中嫌色细胞腺瘤29例,嗜酸性细胞腺瘤1例,垂体腺癌1例。另有2例垂体腺瘤未作手术,但病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例1闭经泌乳5年,例2四肢粗大十余年),作了冠状扫描,亦作为本组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垂体腺瘤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SD)的发病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86例男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前性功能情况,总结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男性患者SD的发病特征,分析SD与年龄、肿瘤类型、侵袭性、大小、血泌乳素水平和睾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垂体腺瘤男性患者SD的发生率为80.2%( 69/86).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SD发生率为84.6% (66/78);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SD发生率为37.5%( 3/8).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中,泌乳素腺瘤组(PRL组)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最高,达92.1% (35/38),明显高于促性腺激素腺瘤组(FSH组)和生长激素腺瘤组(GH组)(P<0.05).FSH组以性欲低下为主,发生率78.3% (18/23).GH组ED发生率达70.6%( 12/17),其性欲低下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RL组和FSH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垂体腺瘤男性性功能障碍与腺瘤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侵袭性、血清泌乳素及睾酮水平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体腺瘤男性ED发生率很高,尤其是功能性垂体腺瘤.不同类型功能性垂体腺瘤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差异,泌乳素腺瘤ED发生率最高.腺瘤的病理类型是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罗艺  吕民  刘艳源  胡汉宁  陈薇 《重庆医学》2018,(5):626-628,632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患者胰岛素抵抗(IR)、血清皮质醇水平及昼夜分泌节律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67例PA患者(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23例,生长激素腺瘤15例,泌乳素瘤16例,无功能性腺瘤1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院同期体检的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皮质醇等生化指标,计算IR指数(HOMA-IR),并分析患者IR与血清皮质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的发生率为58.21%;皮质醇分泌节律异常的PA组患者空腹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皮质醇分泌节律正常的PA组和对照组;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组的FINS水平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HOMA-IR与空腹血清皮质醇、FINS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存在IR的发生,这可能与血清皮质醇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垂体腺瘤经蝶窦术后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泌乳素(PRL)腺瘤、生长激素(GH)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效果及手术前后血清内分泌学变化.方法:我科1995年10月至2002年9月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垂体腺瘤254例,其中具有完整血清内分泌学检查结果和MRI随访资料的功能性垂体腺瘤143例,其中PRL腺瘤61例,GH腺瘤50例,ACTH腺瘤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年.结果:GH腺瘤和ACTH腺瘤的全切率明显高于PRL腺瘤(P<0.01),GH腺瘤与ACTH腺瘤相差不显著(P>0.05).肿瘤的全切率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微腺瘤全切率高于大腺瘤.肿瘤全切率与肿瘤侵袭性明显相关(P<0.05).PRL腺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GH腺瘤和ACTH腺瘤(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复发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术后血清内分泌水平均全面降低.结论:GH腺瘤与ACTH腺瘤的治疗效果优于PRL腺瘤.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的内分泌特征和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