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4月我科单一术者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47例(两孔组),同期三孔法胸腔镜手术61例(三孔组),以及2007~2010年传统开胸手术49例(开放组)的资料。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站数、术后前3天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孔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需副操作孔或中转开胸。两孔组与三孔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开放组比较,两孔组术中出血少[(154.0±107.5)ml vs.(254.7±192.2)ml,P=0.007],术后住院时间短[(8.5±1.9)d vs.(10.9±2.4)d,P=0.000],输血患者比例小(1/47 vs.8/49,P=0.017)。3组在淋巴结清扫总数目和站数、N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站数、病理阳性淋巴结数目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能够达到三孔胸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并且能避免多余切口对胸壁肌肉、肋间神经或血管的损伤,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是安全有效的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两孔与三孔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肺癌的近期效果。方法:收集总结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比较。共收集患者275例,最后纳入统计233例,其中行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79例(A组),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154例(B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站数、术后前3 d引流量、拔除胸引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术后3 d、1个月、6个月的疼痛评分等。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增加操作孔或中转开胸情况。两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总数量、站数、N2组淋巴结清扫数量、站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 d、1个月及6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P0.05)。结论:两孔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均可有效治疗肺癌,两孔法胸腔镜手术的术后疼痛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胸腔镜在单孔肺叶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胸腔镜单孔肺叶切除术24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3D胸腔镜组[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59±7.62)岁]和2D胸腔镜组[172例,其中男102例、女70例,平均年龄(57.75±8.59)岁]。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淋巴结清扫情况、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3D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2D胸腔镜组(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2D胸腔镜组(P0.05),术后第1 d胸腔引流量多于2D胸腔镜组(P0.05)。两组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支气管胸膜瘘、喉返神经损伤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2D胸腔镜微创手术相比,应用3D胸腔镜行单孔肺叶切除术术中安全性更高、清扫淋巴结更加彻底、手术效率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2016-04间收治的112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孔胸腔镜手术52例,常规2~3孔胸腔镜手术60例。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肿瘤大小、术后病理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组数、淋巴结清扫个数、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应用止痛药用量、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组数、淋巴结清扫个数、胸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非甾体止痛药用量单孔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随访3~18个月,平均8.9个月,2组均无复发。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可达到常规胸腔镜手术同等疗效,而且切口小、疼痛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与传统三孔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62例肺癌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按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单孔组(n=31)与三孔组(n=31)。单孔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三孔组以传统三孔操作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比较2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82.3±77.9)min vs.(177.6±69.2)min,t=0.251,P=0.803]、术中出血量[(207.3±48.4)ml vs.(226.5±52.3)ml,t=-1.500,P=0.139]、胸管留置时间[(5.5±1.6)d vs.(5.7±2.0)d,t=0.435,P=0.665]、术后住院时间[(8.7±2.7)d vs.(9.0±2.8)d,t=0.925,P=0.0.372]、淋巴结清扫数目[(11.2±2.8)枚vs.(11.7±3.1)枚,t=-0.666,P=0.50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3/31)vs.12.9%(4/31),χ2=0.000,P=1.000]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孔组术后第1、5天VAS评分分别为(3.1±1.1)、(1.0±0.7)分,分别显著低于三孔组(3.9±1.4)分(t=-2.502,P=0.015)和(1.5±0.7)分(t=-2.812,P=0.007)。62例随访12~36个月,(18.4±6.4)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与传统三孔胸腔镜相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暴露"技术理念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优势,评估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胸外一科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2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0例、女145例,平均年龄(54.3±7.9)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孔胸腔镜组(单孔组)153例,男67例、女86例;三孔胸腔镜(三孔组)102例,男43例、女5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单孔组平均手术时间与三孔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0±45.6)min vs.(142.0±39.5)min,P0.05];单孔组平均清扫淋巴结(6.9±1.0)组,共(14.5±3.0)枚,其中N2站淋巴结(4.1±1.7)组,共(8.0±0.9)枚,三孔组平均清扫淋巴结(7.1±1.0)组,共(15.1±1.7)枚,其中N2站淋巴结(3.9±0.8)组,共(7.8±1.1)枚,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三孔组更短[(3.5±1.8)d vs.(4.0±1.3)d,P0.05];单孔组住院时间较三孔组明显缩短[(7.2±0.9)d vs.(8.8±2.0)d,P0.05];单孔组术后皮下积气的发生率低于三孔组(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单孔胸腔镜下运用"大暴露"技术理念,能够很好地完成肺癌根治术,达到对淋巴结的清扫要求,且在术后快速康复及减轻术后疼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ingle utility port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采用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162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单操作孔组),用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221例早期肺癌患者做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下床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2.8±75.6)ml vs.(231.4±62.8)ml、术后下床时间(2.2±0.3)d vs.(3.7±0.5)d、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3.5±0.2)d vs.(4.6±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3.7±22.0)min vs.(124.9±25.7)min、淋巴结清扫数(11.7±1.9)枚vs.(12.5±2.7)枚、并发症发生率7.4%vs.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靠,较VAMT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模块化清扫法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对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评估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12月间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3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1例、女140例,平均年龄(59.4±5.1)岁。单孔手术(单孔组)208例,男110例、女98例,平均年龄(59.2±5.3)岁;三孔手术(三孔组)103例,男61例、女42例,平均年龄(59.7±5.1)岁。所有患者进行模块化纵隔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情况(尤其N2站淋巴结清扫效果)与术后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单孔组人均清扫淋巴结(7.3±1.0)组,共(17.5±3.0)枚,其中N2站淋巴结(4.3±0.7)组,共(8.6±1.1)枚,三孔组人均清扫淋巴结(7.2±1.0)组,共(17.7±2.7)枚,其中N2站淋巴结(4.3±0.6)组,共(8.5±1.1)枚,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对左、右两侧N2站各组淋巴结的清扫率及清扫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4±1.3)d和(9.2±0.9)d,均较三孔组[(5.0±1.3)d,(9.8±2.0)d]显著缩短(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隔淋巴结模块化清扫能够达到肺癌根治对淋巴结的清扫要求,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66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行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围术期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并发症、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及术后30天死亡,无中转传统三孔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手术时间85~225(138.1±32.2)min,失血量10~500(中位数50)ml,清扫淋巴结3~35(18.5±6.5)枚,并发症发生率16.7%(11/66),胸管留置时间1~11(中位数2)d,术后住院时间3~12(5.7±1.7)d。术后第1、3、7、30天VAS分别为2.9±0.9、2.7±0.9、1.2±0.6、0.3±0.5。结论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全腔镜下肺叶切除55例Ⅰ期肺癌及开胸肺叶切除30例Ⅰ期肺癌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胸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95 min,术中平均出血80 m L,术后平均带管时间4.2 d,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12.0枚,术后疼痛疼痛评分3~6分,平均4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开胸组平均手术时间85 min,术中平均出血130 m L,术后平均带管时间5.5 d,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13.2枚,术后疼痛疼痛评分5~9分,平均6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 d。胸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疼痛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传统开胸手术。结论:全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共3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17例(肺段切除组),其中左肺6例,包括S1+S2切除3例,S6切除1例,S8+S9切除1例,S10切除1例;右肺11例,包括S1切除5例, S1+S2切除1例,S3切除1例,S6切除2例,S6+S7+S8切除1例,S2+S7+S8切除1例;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5例(肺叶切除组),其中左肺3例,包括左上肺切除1例及左下肺切除2例;右肺12例,包括右上肺切除3例,右中肺切除4例,右下肺切除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组间比较,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组术后12 h及48 h引流量少于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组,N2淋巴结清扫数量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总数少于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费用、术中耗材费用、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日、手术时间、N1淋巴结清扫站数及个数、N2淋巴结清扫站数、纵隔淋巴结清扫总站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均无转移,随访时间1~7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相关死亡。结论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安全有效,可以达到与肺叶切除相近的效果,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操作方法、技术要点和适应证等。方法 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我科收治了60例周围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5岁。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电视胸腔镜辅助(VAMT)组(n=30):行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及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传统开胸组(n=30):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VAMT组患者切口长度(6.8±1.1cmvs.21.5±3.4cm)、术后杜冷丁用量(52.5±10.2mgvs.228.3±32.6mg)、术后胸腔引流时间(3.2±0.8dvs.5.7±1.5d)和术后住院时间(6.3±1.4dvs.8.5±1.8d)短于或少于传统开胸组(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可行的,在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方面能达到常规开胸手术的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胸腔镜戳孔将8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2组,各41例。观察组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的血清炎症因子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0例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16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 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的16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 行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以及手术相关指标,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结果对照组术后24、72 h的疼痛评分为(6.38±0.37)、(4.56±0.24)分, 研究组术后24、72 h时的疼痛评分为(5.91±0.32)、(2.93±0.12)分, 术后24、72 h时的疼痛评分, 研究组均更低于对照组(t=12.153、38.420, P<0.05);对照组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70±1.04) d、(12.57±1.87)组, 研究组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48±1.13) d、(12.77±1.75)组, 两组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2、0.988, P&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6月2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行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患侧第4或第5肋间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4~5 cm切口,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和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28例均于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围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54.7±45.3)min,术中出血量(126.3±58.6)ml,清扫淋巴结(12±5)枚。无二次开胸,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留置胸腔引流(3.2±1.5)d。术后疼痛轻,仅5例需服用镇痛药。术后住院时间(6.5±4.3)d,均顺利出院。p TNM分期ⅠA期6例,ⅠB期10例,ⅡA期7例,ⅡB期5例。随访时间2~15个月,(6.8±3.6)月,无复发转移。结论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行,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孔全胸腔镜手术45例为观察组,传统三孔全胸腔镜手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参数情况。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中转率、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枚数及站数、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病理Ⅰ期、Ⅱ期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术后使用负压机引流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总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术中贵重耗材使用上,并且存在更大的手术切口延期愈合及气道损伤风险(P0.05)。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单孔全胸腔镜手术应用于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加快了术后周转,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但气道损伤及伤口延期愈合风险更高,增加了贵重耗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I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6—2020-01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术的112例早期NSC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及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将2016-06—2017-12间行传统开胸术的52例患者作为传统组,2018-01—2020-01间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采用模拟视觉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的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中转开胸病例。2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短(低)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IC均有确切效果。其中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但对术者的操作水平及经验要求高。应结合患者病情及术者的技术水平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总结单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解剖性切除的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解剖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左胸清扫淋巴结(10±1.3)个,右胸清扫淋巴结为(12.5±1.2)个。手术时间(180±20)min,术中出血量(180±50)m 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5±1.5)d,术后住院时间(9.5±2.5)d。结论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解剖性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效果好,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对手术细节进行充分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微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定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双微孔"三孔胸腔镜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三孔胸腔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管留置时间、术后3天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及清扫淋巴结个数);比较两组疼痛数字评分情况(NR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管留置时间、术后3天引流量以及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清扫淋巴结个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2、3、7天的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采用"双微孔"三孔胸腔镜手术切除肺叶,具有微创性,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Flex-三维胸腔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6月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二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Flex-三维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手术结果和临床指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423枚,术后病理分期Ⅰ期29例,Ⅱ期3例,Ⅲ期1例;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408枚,术后病理分期Ⅰ期25例,Ⅱ期4例,Ⅲ期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病人术中失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VAS评分随手术时间的推移逐次降低,观察组术后3天、1个月以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3. 03%)低于对照组(9. 38%),但差异不明显(P 0. 05)。结论Flex-三维胸腔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确切,通过三维立体还原解剖组织结构,提高手术清晰度和操作精准度,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术后疼痛程度,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