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研究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和聚乙烯醇颗粒在子宫肌壁间肌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将5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分为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组和聚乙烯醇颗粒栓塞组,观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的月经量、子宫肌瘤肌瘤体积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术后月经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3);术后6个月2组间子宫肌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术后12个月后肌瘤体积PVA颗粒栓塞组小于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栓塞组(P<0.001);2组间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和聚乙烯醇颗粒在子宫肌壁间肌瘤介入治疗中均有效,6个月内效果无差异,1年后聚乙烯醇颗粒栓塞组疗效优于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栓塞组。  相似文献   

2.
MR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后盆底筋膜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R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HIFU)后盆底筋膜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次行HIFU治疗的283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盆腔MRI及临床资料,观察盆腔筋膜水肿情况,记录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分析患者年龄、肌瘤情况(位置、类型、数量、体积)及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与盆底筋膜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共201例(201/283,71.02%)患者HIFU后盆腔筋膜出现水肿,59.71%(169/283)为1度和2度。不同肌瘤位置患者术后盆底筋膜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P=0.007)。患者年龄、肌瘤情况(数目、体积)与盆腔筋膜水肿程度无相关性(P均> 0.05);HIFU治疗总能量、辐照时间与盆腔筋膜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s=0.288、0.317,P均< 0.001)。结论 采用MRI可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引起的盆腔筋膜水肿,HIFU辐照时间、治疗总能量、子宫肌瘤位置是引起盆底筋膜水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定量分析评价经阴道单侧骶棘韧带悬吊术、双侧骶棘韧带悬吊术及采用网片的双侧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治疗重度中盆腔器官脱垂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中盆腔脱垂Ⅲ度及以上患者,根据术式分为经阴道单侧骶棘韧带悬吊术组(A组,n=23)、双侧骶棘韧带悬吊术组(B组,n=34)和采用网片的双侧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组(C组,n=39)。于术后1、3、6个月以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宫颈外口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CV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ALH),计算并比较术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 A组术后3、6个月CVD较术后1个月减低(P=0.005、0.012);术后6个月ALH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02)。B组术后6个月CVD、ALH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07)。C组术后6个月ALH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6个月,A、B、C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3.04%(3/23)、8.82%(3/34)和2.56%(1/39),C组低于A和B组(P均<0.017)。结论 采用网片的双侧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脱垂术后稳定性好、复发率低;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直观、准确评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疗效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53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为腹腔镜改良阴道旁修补术组(A组,n=28)、单纯改良前盆底重建术组(B组,n=49)、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组(C组,n=76),对3组受检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进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SD)、肛提肌裂孔面积(ALH)、尿道旋转角(URA)和膀胱颈移动度(BND),比较3组间术后复发率。结果 A、B、C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BSD、ALH、URA和BND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C组中,术后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A组4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B组URA、B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C组仅B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6个月,C组复发率均低于A、B组(P=0.001、0.034)。结论 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是稳定性好、复发率低的手术方式,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定量评估前盆底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后肝硬化结节MRI特征及其在纵向随访中的影像学变化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CHB后肝硬化患者2次以上腹部MRI,根据首次MRI诊断结果分为肝再生结节(HRN)组(n=68)及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HDN)组(n=12),分析其特征改变及进展为肝细胞癌(HCC)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RN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0.5个月,恶变率32.35%(22/68);HDN组中位随访时间39.0个月,恶变率为16.67%(2/12)。首次MR显示HRN组67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DWI、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均呈等信号;HDN组T1WI 9例呈等信号、3例呈高信号,T2WI显示10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DWI均呈等信号;动脉期4例呈等信号,8例呈高信号,延迟期10例呈等信号,2例呈低信号。随访结束时24例恶变,T1WI示21例呈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T2WI、DWI均呈高信号,增强MR动脉期20例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延迟期23例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结论 肝硬化结节转归具有多样性,增强MR动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T2WI及DWI信号逐渐增高可提示其恶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功率与低功率钬激光剜除术治疗不同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疗效,评估在不同体积BPH中,低功率钬激光替代高功率钬激光行前列腺剜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63例BPH患者。根据前列腺体积大小分为中小体积(SMVG,30n=90)和大体积(LVG,V>80 mL)组(n=73)。再将各组患者随机分为低功率(45 W)前列腺钬激光剜除组(low power-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prostate,LP-HoLEP)和高功率(80 W)前列腺钬激光剜除组(HP-HoLEP),收集并比较各组的人口统计学、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等资料,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 在SMVG组,LP-HoLEP与HP-HoLEP在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LVG组,LP-HoLEP与HP-HoLEP在粉碎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LP-HoLEP的手术时间(103.43 min vs 86.74 min,P<0.001)及剜除时间(83.53 min vs 65.30 min,P<0.001)更长、剜除前列腺质量更少(65.30 mg vs 68.88 mg,P=0.02)、剜除效率更低(0.78 g/min vs 1.05 g/min,P<0.001)、术后的住院时间(4.33 d vs 3.68 d,P<0.001)及尿管留置时间(4.10 d vs 3.20 d,P<0.001)更长、血红蛋白(Hb)下降更少(8.78 g/L vs 9.85 g/L,P=0.02)更少。术后1个月、6个月随访各组的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术前残余尿(preoperative residual urine,PVR)均低于术前,Qmax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HoLEP与HP-HoLEP治疗中小体积BPH的疗效基本相当,而对于大体积BPH,HP-HoLEP的剜除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高分辨MRI(HR-MRI)观察初发脑梗死(PCI)与复发脑梗死(RCI)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并分析RCI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5例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并接受HR-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PCI组(n=41)和RCI组(n=34),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I特征及临床资料,并分析脑RCI危险因素。结果 RCI组吸烟史占比、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高于PCI组(P均<0.05),组间其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R-MRI示RCI组责任血管重度狭窄占比及斑块负荷高于PCI组,斑块较易出现T2WI、T1WI高信号,且强化程度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T2WI高信号、管腔重度狭窄、高HCY及高UA均为RCI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RCI的HR-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斑块呈T2WI高信号及管腔重度狭窄为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联合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管外超声(EVUS)引导下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经真腔开通股腘动脉(FPA)长段慢性完全闭塞(CTO)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41例接受EVUS引导下ELA治疗FPA CTO病变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股浅动脉(SFA)组(n=23)及FPA组(n=18);评价治疗效果,记录踝肱指数(ABI)及Rutherford分级等。结果 术前FPA组病变长度长于SFA组(P<0.05)。术中均成功建立导丝通路,初期通过成功率80.49%(33/41)。术后2组ABI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均<0.05)。术后FPA组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SFA组术后1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FA组通畅率明显高于FPA组(P<0.05)。结论 EVUS引导下ELA可成功治疗复杂FPA CTO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超声造影(CEUS)血流灌注参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PHC患者(120个病灶),术前均接受CEUS检查,记录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术后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进行病理分级。对比不同病理分级PHC的CEUS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及灌注模式,分析MVD与血流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20个PHC病灶中,高分化39个,中分化44个,低分化37个;其中动脉相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平均血流密度(M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PHC动脉相具有不同血流灌注模式,高、中、低分化PHC分别以放射样、混合样、蛛网样为主。蛛网样(n=39)、混合样(n=46)、放射样(n=35)PHC的MVD逐渐降低(P均<0.05)。PHC的MVD与MFD呈正相关(r=0.534,P<0.001),与增强时间(r=-0.320,P<0.001)、达峰时间(r=-0.308,P<0.001)及廓清时间(r=-0.389,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CEUS定量血流灌注参数与PHC分化程度及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MRI评估MR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中期效果。方法 分别于MR引导下HIFU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23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行多b值MR扫描,对所得图像提取3组数据分别进行拟合:①b ≤ 100 s/mm2(b=0、25、50、75、100 s/mm2),采用单指数模型拟合得到ADC;②b ≤ 200 s/mm2(b=0、25、50、75、100、150、200 s/mm2),以单指数模型拟合得到ADC;③b ≤ 1 000 s/mm2(b=0、25、50、75、100、150、200、500、800、1 000 s/mm2),采用双指数IVIM模型拟合获得真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观察并比较MR引导下HIFU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子宫肌瘤IVIM参数变化。结果 b ≤ 100 s/mm2图像显示MR引导下HIFU治疗6个月后AD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5);b ≤ 200 s/mm2时,治疗后6个月ADC稍下降但不明显(P=0.145);b ≤ 1 000 s/mm2图像显示治疗后D明显上升(P<0.001)、f明显下降(P=0.001),而D*无明显变化(P=0.187)。结论 利用IVIM MRI可较好地评估MR引导下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常规MRI在子宫肌瘤超声消融疗效评价及随访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MRI在评价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经超声消融治疗后6个月内接受MR检查的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FS TSE T2W序列及增强前后T1W VIBE FS序列成像。分析超声消融后肌瘤的MR平扫图像信号改变,并与增强图像进行比较,观察信号变化规律,计算信号变化区域的体积及其相关性。结果 超声消融治疗后, VIBE FS T1WI上子宫肌瘤高信号区域与增强后所测坏死区域一致,二者间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分析发现平扫VIBE FS T1WI上高信号区域的体积与增强图像上坏死区域的体积呈高度相关(r=0.99,P<0.001)。FS TSE T2WI可以确定子宫肌瘤的边界、大小。结论 常规MR平扫可准确评价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T2WI可确定子宫肌瘤的边界、大小,T1WI可准确测量肌瘤坏死区域的体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根据MR T2WI信号强度预测微波消融子宫肌瘤所需能量的可行性。方法 于超声引导对143例子宫肌瘤患者(共197个病灶)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对其中42例(49个病灶)于微波消融术前、术后进行盆腔平扫+MR增强扫描。微波消融功率为50 W,微波天线型号均为T11a。术前根据MR T2WI中子宫肌层信号强度为标准,将子宫肌瘤分为高、等、低信号3组;消融后测量增强MRI中无灌注区体积作为消融体积,对子宫肌瘤微波消融能效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等、高信号组子宫肌瘤微波消融平均能效因子分别为(685.01±206.27)J/cm3、(702.70±254.25)J/cm3和(945.12±321.83)J/cm3,高信号组与低信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根据MR T2WI中子宫肌瘤的信号强度可初步预测微波消融所需能量;微波消融中,T2WI呈高信号的子宫肌瘤所需能量高于呈低信号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PNF)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85侧眶部PNF的MRI表现。79例均接受眼眶MR检查,其中71例接受增强MR扫描。结果眶部PNF均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位于眼睑及眶周表浅部位的病变呈弥漫性生长并穿透筋膜和肌层,与肌肉相比,76侧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9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侧可见靶征。眶腔和(或)颞下窝等深层部位病变呈多发边界清楚的小结节或束状病变,主要沿神经干生长并压迫周围结构,77侧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7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4侧可见靶征。结论眶部PNF多呈侵袭性生长,MRI可清晰显示PNF累及范围,眼眶表浅部及深部病变有着不同的形态及信号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T2信号强度子宫肌瘤间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差异与特点。材料与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16例、共141个子宫肌瘤病灶,按T2WI信号强度分3组:低信号组(57个)、等信号组(33个)、高信号组(51个)。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及DTI扫描。分别测得所有肌瘤的平均扩散系数(the mean diffusivity,MD)值、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ly anisotropy,RA)值,并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信号组的MD值显著低于等信号组及高信号组(P均为0.000),等信号组的MD值显著低于高信号组(P=0.000);低信号组的RA、FA值显著高于等信号组及高信号组(P均为0.000),等信号组高于高信号组(P=0.000);各组RA值低于FA值,变化趋势一致,低信号组高于等信号组及高信号组(P均为0.000),等信号组高于高信号组(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T2信号强度子宫肌瘤间的DTI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通过DTI参数更准确地反映肌瘤组织的微观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PXA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幕上,9例部位表浅,与脑膜关系密切,但仅3例见脑膜强化。瘤体呈多房囊性伴壁结节8例,呈实性伴囊变4例。实性成分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成分与脑脊液相比,FLAIR呈稍高信号。FLAIR示11例轻-中度瘤周血管源性水肿。7例接受DWI,实性部分6例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呈明显高信号。3例接受MRS检查,瘤体实性部分胆碱/肌酐(Cho/Cr)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酐(NAA/Cr)降低,1例见脂质(lip)峰。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5例。8例术前误诊,分别诊断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2例)、脑膜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结论 PXA临床罕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等影像表现相似,术前易误诊,结合MR功能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OCCC的12例患者资料.结果 12例均发生于单侧,多呈类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肿瘤最大径8.5~20.0 cm.12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1例(11/12,91.67%)以囊性成分为主,囊腔内均可见形态不一的实性结节;1例(1/12,8.33%)以实性成分为主,且实性成分内见多发囊变.囊腔T1WI呈低信号9例(9/12,75.00%),等信号1例(1/12,8.33%),等高混杂信号1例(1/12,8.33%),高信号1例(1/12,8.33%);T2WI均呈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均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实性成分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结论 OC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再灌注对大鼠缺血肝脏MR T1WI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组,A组于阻断肝右叶血供3 h后放开阻断,肝右叶血液重新灌注;B组结扎肝右叶血供。术后对所有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0.5%依文思蓝,24 h后行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T2W、DWI,对两组大鼠结扎区域肝组织T1值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A组再灌注肝叶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B组坏死肝叶在T1WI呈稍高信号,两组肝叶T2WI和DWI均呈高信号;A组所测T1值高于B组(P<0.01)。结论 血液再灌注可改变大鼠肝脏缺血坏死后MR T1WI信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以星形细胞瘤(14例)为主,其次为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1WI均呈稍低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呈等信号,少突-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等及稍低信号;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稍高及高信号;增强扫描室管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度至明显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轻至中度强化,室管膜下瘤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演进过程中的MR信号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诱导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于不同时相行MRI检查,对病灶行病理分级,并定量分析脂肪、糖原含量.结果51个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T1WI分别呈高(10/51)、等(9/5D)低(32/51)信号.T1WI高信号以16~18周多见,等信号20~21周多见,低信号22~25周多见.T1WI高信号组癌组织脂肪含量明显高于癌周组织及低信号癌组织(P<0.01).结论肝细胞癌演进过程中TIWI信号呈由高到低的趋势;T1WI信号与癌组织病理分级和脂肪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