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中总结了沉积盆地中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影响油气资源的花岗岩往往分布在盆地的断裂和隆起带,表现为穹窿或背斜。盆地中壳源花岗岩侵入表明上地壳温度大范围整体上升,花岗岩体是盆地地温场整体上升背景下的异常高点。盆地基底花岗岩表现为隆起、抗风化性强、裂隙系统发育等性质使之与基岩油气藏关系密切,与花岗岩密切相关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花岗岩风化壳或花岗岩冲刷沉积油气藏、花岗岩基底裂缝油气藏、花岗岩基底隆起披覆油气藏;沉积盆地不同区域因地质条件不同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基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上法灰岩是夹于大套中三叠统碎屑岩中的灰岩透镜体,它是盆地与台地两大相区相变线附近地貌陡变带中的沉积,经剥蚀后残留于基底表面的高部即基岩向斜的核部,形成由向斜构造-地层不整合面-岩性诸因素控制的基岩油气藏,生油层为上始新统那读组,储层为中三叠统上一段,盖层为第三系底部之泥页岩,预计在基岩凸起上二段围限的区域内布钻可获成功。  相似文献   

3.
冀中坳陷的前第三系基底结构、第三系沉积与构造和油气分布特性都有明显的三分性。北部的京、津、霸地区,第三纪前古地貌是—低缓平原,古地貌山较少;块断分化强烈,形成了具有中央隆起带特征的牛驼镇凸起及河西务构造带;生油中心由西向东迁移,生油层系厚,形成了一个以下第三系油气藏为主,中央隆起带相对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中部饶阳及深县凹陷区,碳酸盐岩的潜山广布,稳定下沉,生油层系厚而质量好,有挤压背斜带存在;形成了北区的高潜山复式油气区及南区的低潜山及挤压背斜复式油气区,前者以潜山油藏为主,后者油气纵向上分布较均衡。南部的束鹿等凹陷是在深而窄的断槽上发育起来的,聚油有限,且都集中在深断槽区。  相似文献   

4.
这是辽河裂谷内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生油小凹陷,面积80km2,沉积岩最厚6600m,经地震勘探查明基底形态、盖层构造和砂体分市等。其主要生油层是沙四段和沙三段泥岩;主要储集层是基岩中的元古代碳酸盐岩,太古代混会岩和花岗片麻岩,以及砂三段砂岩。凹陷中有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洼陷带,其中不但隆起带含油,而且洼陷带中也有储集层,可望找到多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全球基岩油气藏分布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飞  徐守余 《特种油气藏》2011,18(1):7-11,135
基岩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主要是指储存于结晶基岩中的油气藏。基岩油气田总储量几乎相当于世界已知储量的15%。通过调研大量文献,发现基岩油气田目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北非、北美等地区,年代较古老,以寒武系产油为主,储集层包括花岗岩、变质岩、火成岩、风化底砾岩等。一般认为基岩油气藏油气来源于上覆烃源岩、旁侧生油系、附近已形成的油气藏,也有学者认为是无机成因。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孔缝洞。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发现基岩油气藏是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岩潜山油藏是深层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达-锡地区发育基岩褶皱型潜山,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达-锡潜山内幕结构与我国东部的潜山有较大差异,目前钻探资料较少,应用常规方法勘探难度较大。文中以定量造山动力学为指导,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褶皱型潜山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发现褶皱型潜山内幕结构主要受挤压缩短量与地表剥蚀强度二因素控制。对于挤压与剥蚀较小的区域,基底的高部位是基岩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对于挤压程度较大、剥蚀程度较重的地区,基岩隆起的腰部是基岩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结合白音查干凹陷的实际勘探情况,BD11井西部白音翁特断裂带南段地区是未来白音查干凹陷基岩油藏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巴丹吉林盆地包含多个中生代凹陷,在其西北部麻木乌苏凹陷中首批钻探的两口井,均在前中生界基岩顶部钻遇良好油气显示,反映该区具有形成基岩油气藏的可能。分析认为,油气源来自侏罗系,不整合面和断层为主要运移通道,基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储集性,存在系列断块潜山型圈闭,油气分布显示出差异聚集的特点。因此,基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扩大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基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泌阳凹陷是一新生代富含油气的小型山间断陷盆地,凹陷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的唐河-栗园断裂和北东向的栗园-泌阳断裂控制,构成一个东南深、西北浅的扇形箕状断陷。在凹陷东南边界断裂陡坡带上,具有较好生烃条件的巨厚古近系核桃园组与古老变质岩系侧向接触,易形成基岩油藏,通过对凹陷的层序地层发育、沉积体系、边界断裂样式、烃源岩成烃条件、凹陷南缘油气苗调查以及基底岩性和其储集条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东南边界断裂陡坡带上基岩油藏的有利成藏条件,建立了基岩油藏的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雍天寿 《石油学报》1987,8(2):33-38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基岩风化壳包括了不整合面以下500m.风化壳即有盖层——A带,又有储油层——B带和C带,并处于两个生油层系之间,有适合的圈闭就能形成油气藏.石炭系油藏是基岩风化壳油藏、储层性质是孔隙一裂缝型,即风化壳B带是高产油层.编制构造图,古地形图、风化壳厚度和岩性一古地质图等,在准噶尔盆地克一乌油区寻找这类油藏,其它还有陆梁地区、克拉关丽地区和莫索湾隆起区等.  相似文献   

1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确定成藏期的基本原理是 ,油气藏形成时的油气水界面通常为水平界面 ,现今油气藏的各井油气水界面的古埋深点最早能够连成水平线 (面 )的地质时期就是成藏期。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 ,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普遍形成于晚海西期 ,燕山期为调整再成藏时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调整再成藏和油藏定型时期 ;满西地区哈得 4油田CⅢ 油藏可能在石炭纪—二叠纪开始形成 ,以后经过多期改造 ,调整再成藏的时间主要为侏罗纪和晚第三纪 ;轮南地区三叠系古油藏在晚第三纪吉迪克组沉积期已形成 ,康村组沉积期是三叠系古油藏重要调整与侏罗系次生油藏的形成时期 ,库车组沉积期是调整再成藏时期。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中生界油藏多是古生界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因构造变动及气侵作用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 ;克拉通区普遍出现油气藏晚期调整的现象 ,与中、新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构造变动、克拉通区构造幅度普遍较低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大量高 过成熟气的注入有关。图 3参 3  相似文献   

12.
以越南白虎油藏为例,论证了流体从邻近的水平状沉积陆源层中向基底运移,并在基底圈闭中形成油气藏的机理,通过计算,证实了与真实数据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诺顿盆地于晚白垩世或早第三纪早期开始形成时,其主体部分下面的基底岩石早已受到强烈变形和热变质而不能产生油气,故生油岩只可能存在于盆地沉积中,设盆地自65百万年前开始形成以来一直以几乎不变的速率沉降,平均地温梯度为35°—45℃/公里,则象晚渐新统这样年轻的地层(镜质体反射率0.65—1.30%)就也在生油窗内。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形态判断,生油窗内以及生油窗以下的地层均为非海相沉积,因此,盆地中赋存的烃类很可熊是天然气和凝析油。由于可能为海相沉积的上第三系埋藏过浅,在盆地各处都不可能成熟,而盆地深部则是一些孤立的断陷洼地,故成熟岩石至多为盆地沉积总量的11%。诺顿盆地中有大量可能的含油气圈闭,包括地垒中的裂隙基岩和风化基岩,地垒侧翼冲积扇中的地层圈闭,以及地垒上面的披盖背斜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并控制了基岩油气藏的分布;同沉积逆断裂Ⅺ号、Ⅷ号及阿拉尔断裂早期活动控制了三大生烃凹陷的发育;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关键成藏期均比较活跃,为油气初次运聚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②深大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区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且风化壳中裂缝和溶蚀孔十分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③基岩风化壳上覆泥岩盖层的封盖能力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深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会降低盖层对基岩油气藏的封盖能力;④建立了以深大断裂为核心的基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紧邻生烃凹陷的深大断裂-古构造背景-优质的泥岩盖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成藏;⑤深大断裂上盘的扎西鼻隆、乌南鼻隆和跃进斜坡的Q3古鼻隆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于柴达木盆地基岩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更新勘探观念,开拓深层油气新领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油岩(烃源岩)是一个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概念。这个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已故的乌克兰科学院院士波尔菲利也夫提出了油气深部起源的理论,即石油的形成与上地幔的活动有关,于第三纪末由上地幔沿大断裂带进行垂直运移并在基底及沉积盖层的孔隙-裂隙岩石储集层中聚集而形成油气田。美国在墨西哥湾盆地的超深钻探证实于6885m的深度仍有油藏存在。有理由认为在盆地基底以下纵深部位的结晶岩、变质岩中,如有破碎带、裂隙带存在,这将是深部油气贮存的地方。因此,发展深部钻探将会开拓油气藏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基岩古潜山型油气藏是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油气藏,往往分布于含油气盆地基底凸起带.在盆地盖层沉积前由于长期暴露地表,产生风化壳和裂缝,为后期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焉耆盆地种马场北断裂带经过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向北部凹陷生烃中心逆冲的基岩叠瓦带(古潜山),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直接覆盖其上及其前缘,油源充足且保存条件较好;构造带东段基岩为石炭系浅变质岩,中西段为花岗岩,钻探证实石炭系浅变质岩风化壳发育,花岗岩比较破碎或裂缝发育,均可作为良好储层.该带有一定规模资源量,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油藏流体性质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利用生排烃期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法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法,分别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早期开始生烃,其油藏多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早期成藏;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2期,东营组沉积中期有少量油气在渤南洼陷中心沙四段储层中运聚成藏,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以上新统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不同构造单元中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以烃源岩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自下而上,由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 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规模较大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活跃的裂谷盆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孔隙-裂缝型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强抗压实作用导致储集层物性不受埋深控制,规模成储期为盆地基底风化剥蚀期及后期构造改造期;(2)他源供烃,成藏组合可划分为烃源岩-基岩接触型和烃源岩-基岩分离型两大类;(3)烃源岩异常高压和基岩储集层常压-低压,导致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有利于深层基岩抽吸成藏。基底构造活动性、成藏组合关系、深大断裂(尤其走滑断裂)发育程度及区域性盖层等是深层基岩选区评价的主要参数;古老克拉通盆地陆内裂谷边缘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紧邻生烃凹陷的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新生代块断基底,均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是未来深层基岩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岩油藏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早在1957年,就在克拉玛依石炭系变质基岩中获得油流,单井日产1—7吨;1959年,在酒西盆地发现了鸭儿峡志留系变质基岩油藏,单井日产10—100吨以上。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我国东部渤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相继在黄骅、济阳、冀中、辽河坳陷以及渤海海域中发现了一批基岩油气藏(称为“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并成为该区最重要的油藏类型之一。1964年,首先在黄骅坳陷港西凸起奥陶系石灰岩中,获得工业性油气流;1972年,在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奥陶系石灰岩中,获得日产千吨的高产油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0.
贺西地区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西地区是我国几大板块的交汇处,多期的构造运动致使该区构造特征极其复杂,同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众多盆地.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使不同大地构造环境具有五种不同的沉积基底,伴之以形成五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不同类型盆地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差异很大,油气勘探前景亦不同.石炭-二叠时期,本区东部的巴彦浩特、武威、定西等盆地接受了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侏罗系在本区形成三个沉降带,勘探实践中已找到一批小型油气藏,预示着侏罗系是本区重要的勘探层系.白垩系是本区勘探程度最高、油气资源丰度最高、找到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深挖细找仍具很大潜力.贺西地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新生界以背斜构造油藏为主,中生界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古生界以断块潜山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