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拓宽高产葡聚糖的种质资源,以四川泡菜为分离源从中筛选高产葡聚糖的乳酸菌菌株,采用苯酚硫酸法对筛选菌株进行葡聚糖产量测定,并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和rpo B看家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和高产葡聚糖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LM187产葡聚糖能力较强,达到38.24 g/L,进一步鉴定为肠膜状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 mesenteroides);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优化产葡聚糖发酵条件,得到最优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35 h、发酵温度30℃、蔗糖质量分数21%和接种量3%。在此优化条件下,葡聚糖产量为56.5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8倍。肠膜状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M187具有高产葡聚糖的能力,可作为开发保健型泡菜的潜在优质功能性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选出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对不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4种纤维素酶活力大小比较单一菌株与混合菌株的产酶能力。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各单一菌株及混合菌株的内切葡聚糖酶活、滤纸酶活、外切葡聚糖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筛选最优组合,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混合菌最佳产酶条件:混合菌株D2∶D2-1=2∶1,发酵时间6 d,接种量6%,发酵温度28 ℃。优化后滤纸酶活力达到156.26 U/mL,较优化前的滤纸酶活(113.96 U/mL)提高了37.1%。  相似文献   

3.
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从罗汉果内生菌中筛选高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I)的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进行发酵条件优化,进一步用有机溶剂萃取发酵液后进行活性部位追踪。结果表明,从罗汉果内生菌中筛选出一株高产α-GI的菌株,编号为PD-14,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产α-GI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7,装液量100 mL/250 mL,发酵时间4 d,发酵温度30 ℃,接种量7%。此优化条件下,菌株PD-14发酵原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到91.05%,是优化前的1.5倍。α-GI为胞外产物,萃取后筛选到活性部位为正丁醇相和水相,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77.61%和76.70%。  相似文献   

4.
利用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为底物筛选酿酒酵母菌,得到1株高产糖苷酶的酿酒酵母菌。以该菌株作为实验菌株,研究该菌株的酶活特性,对酿酒酵母菌酶活性测定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确立了该菌株发酵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培养条件:pH4.0,温度为40℃,发酵时间为6h。高浓度的葡萄糖、果糖对酶活没有抑制作用,酒精度超过14%vol时对产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耐热真菌WPG-1,经过鉴定为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拟青霉WPG-1固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最佳条件是:以燕麦粉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氮素含量0.2%),初始水分含量70%,初始p H为自然,培养温度45℃为最佳产酶条件。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培养5 d产β-1,3-1,4-葡聚糖酶水平高达1 324.49 U/g干基碳源。  相似文献   

6.
张宁  虞龙 《食品科技》2008,33(3):7-11
通过10k eV氮离子(N )注入β-胡萝卜素生产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筛选得到2株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0%的高产菌株,经过多次传代试验表明该菌遗传稳定性较好,并对pH值、温度、转速等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使β-胡萝卜素的产量达到2.2g/L.  相似文献   

7.
耐高温β-葡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安宁温泉周围土壤中筛选到1株热稳定性能较好的β-葡聚糖酶产生菌W-9.其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为:发酵 72h,在pH6.0、70℃条件下,酶活性为82.64u/mL.分子生物学及其生理生化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9产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显示,其产β-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为6.0,最适反应温度为70℃,在70℃条件下保温时,酶活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纹藤壶附生菌的分离鉴定及蛋白酶菌株的产酶性质。方法:黄渤海潮间带海域纹藤壶中分离到54株菌株,经酪蛋白酶实验,筛选得到4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并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优化及产酶活性测定。结果:经筛选,得到4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编号分别为X8、X18、X21、X48。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透射电镜及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结果,初步鉴定X8为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X18为乔治亚海杆菌、X21为杀鱼假交替单胞菌、X48为康氏菌。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确定菌株X8发酵量最高的培养时间为18h、确定菌株X18发酵量最高的培养时间为18h、确定菌株X21发酵量最高的培养时间为21h、确定菌株X48发酵量最高的培养时间为18 h。在最适培养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可得产蛋白酶菌株X8的最佳发酵条件:可溶性淀粉5. 0‰、初始p H 7. 0、培养基盐度10‰、培养温度25℃; X18最佳发酵条件:可溶性淀粉5. 0‰、初始p H 7. 0、培养基盐度15‰、培养温度30℃; X21最佳发酵条件:蔗糖5. 0‰、初始p H 7. 0~8. 0、培养基盐度15‰、培养温度25℃; X48最佳发酵条件:可溶性淀粉5. 0‰、初始p H 7. 0、培养基盐度15‰、培养温度25℃。结论:在优化发酵条件下,X8、X18、X21、X48菌株产蛋白酶酶活力分别达到707. 06、240. 00、441. 18、328. 22 U/m L。该研究为探索潜在的高产蛋白酶菌株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印度尼西亚热泉菌Bacillus sp.B Ⅱ-5琼胶酶发酵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取蛋白胨、酵母粉、琼胶、氯化钙、氯化钠、初始pH值和接种量作为主要菌株产酶影响因素.再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酶活影响最为显著的3个因素,即蛋白胨、琼胶和氯化钙;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相应区域后再利用Box-Behnken中心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优的产酶培养条件.实验表明产酶最优培养的条件为:酵母粉0.4%、蛋白胨0.665%、琼胶1.160‰,氯化钙7.080 mmol/L、初始pH 7.5、接种量1%和氯化钠添加量4‰.对Bacillus sp.BⅡ-5琼胶酶发酵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并且建立数学模型,为该菌发酵琼胶酶在工业生产应用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并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产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及蛋白酶分子质量测定。经筛 选,得到一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编号为CAUH83,蛋白酶活力达到126 U/mL。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 鉴定菌株CAUH83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确定该菌株产蛋白酶的最优发酵条件:大豆粉3.0%、 蔗糖3.0%、初始pH 6.0、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48 h。 在此优化发酵条件下,该菌株产蛋白酶酶活力达到1 932.3 U/mL,较优化前提 高15.3倍。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酶谱分析表明该蛋白酶分子质量约51 kDa。  相似文献   

11.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从自然界筛选出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HJC-79,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菌株HJC-79被鉴定为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蔗渣、麸皮和Mandels营养盐液的添加量分别为2%、9%、89%;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3 ℃,初始pH值为4,接种量9.0%,发酵时间48 h。在此优化条件下,葡聚糖内切酶、β-葡萄糖苷酶和滤纸酶酶活分别为2.22 U/mL、1.93 U/mL、1.53 U/mL,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125.55%、76.37%和172.47%。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液体发酵筛选获得产絮凝剂菌株,命名为Y1,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DNA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鉴定;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菌株Y1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Y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4,转速147 r/min,温度35 ℃,接种量8%。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絮凝率为81.6%。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选取了一株从无花果中分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作为试验菌株,它可以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非常适合应用于益生菌饲料加工生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L9(33)正交试验,获得芽孢产量高、原料成本低廉的液态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碎米水解液6%、酵母粉0.7%、KH2PO4 0.5%;对该菌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5,温度37 ℃,接种量6 %,转速200 r/min,培养时间19 h。在此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下,发酵液OD600 nm值可达7.38。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甘肃地区自制酸菜汁中分离出39株革兰氏阳性菌,过氧化氢酶实验均为阴性。通过滴定法筛选获得6株产酸率高于1%的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杆菌,其中LS-9菌株的产酸率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LS-9菌株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胰蛋白胨。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培养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20 g/L,胰蛋白胨添加量12 g/L,发酵温度为36 ℃。其中温度对菌株发酵产酸影响最大,其次是胰蛋白胨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对发酵产酸影响最小。验证实验表明,菌株在最佳条件下的产酸率为1.74%±0.05%。经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树分析,LS-9菌株与干酪乳杆菌的同源性较高。全脂奶发酵实验表明LS-9凝乳时间约为6 h,酸度102.4 °T,活菌数可达1.25×108 CFU/mL。  相似文献   

15.
以一株海洋来源产几丁质脱乙酰酶(CDA)的丝状真菌(Penicilium janthinellum)1-5-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获得一高产CDA菌株UV-210S。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该诱变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1.3%,牛肉浸膏2.6%,NaH2PO4 0.3%,CaCl2 0.1%,胶体几丁质0.5%;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NaCl 1.5%,初始pH值为9.0,发酵温度30 ℃,摇床转速180 r/min,CDA最佳收集时间为72 h。经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优化后该诱变菌株的最高CDA酶活为16.76 U/mL,相比优化前的酶活提高了52%。  相似文献   

16.
链霉菌Z331-A是一株活性很好的生防菌,为提高链霉菌Z331-A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该研究在单因 子试验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菌株Z331-A发酵的3个关键因子为发酵时间、接种量、摇瓶转速;然后通过响应 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结果表明,链霉菌Z331-A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7.2 d,接种量5.7%,摇瓶转速210 r/min。 在此最佳发酵 条件下,抑菌圈直径可达24.30 mm,比未优化前(19.20 mm)提高了26.56%。 表明响应面法优化的链霉菌Z331-A发酵工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首先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5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出一株核糖核酸(RNA)含量优于菌株J-5的诱变菌株J-5-9,其RNA含量在摇瓶中达到了13.12%,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62%。选取糖蜜为碳源,应用正交试验优化菌株J-5-9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糖蜜3%,酵母浸粉2%,磷酸二氢钾0.01%,谷氨酸钠0.2%,硫酸亚铁0.1%。最后利用优化发酵培养基和碳源、氮源和磷源的流加补料工艺,在10 L发酵罐中培养诱变菌株J-5-9,RNA含量达到8.11%,比优化前提高了18.22%,同时细胞生物量达到188 g/L(湿质量),实现了酿酒酵母高产RNA的高密度发酵。这说明诱变菌株J-5-9是一株很有潜力的工业化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8.
采用米曲霉、黑曲霉混合人工发酵小麦酱,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对影响小麦酱人工接种发酵工艺的因素,包括菌种接种量、食盐用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乙醇用量进行优化筛选.最后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米曲霉和黑曲霉分开制曲,混合发酵,二者菌株添加比例为8∶1,接种量为0.3%,添加9%的食盐及0.5%的乙醇,在定期揿酱的前提下,28-40℃间歇式控温发酵35天;所得人工接种发酵产品氨基酸态氮值高,且感官评价较好,与传统自然发酵小麦酱风味相似.  相似文献   

19.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采用油脂同化平板从食堂废弃物中筛选出一株产脂肪酶菌株HFE722。通过测定与分析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HFE722在初始条件(发酵温度30 ℃,接种量为1%,自然pH,装液量为100 mL/250 mL,摇床转速为200 r/min)下培养36 h,测得发酵液上清液脂肪酶酶活为2.17 U/mL。优化后所得菌株HFE722产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 ℃,发酵周期为36 h,接种量为1%(V/V),初始pH 7.0,装液量为50 mL/250 mL,摇床转速为160 r/min。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上清液酶活可达到5.8 U/mL,酶活较优化前提高了167.28%。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从黄海海域沉积物中筛选一株能高效抑制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海洋放线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 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以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产抑菌活性 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黄曲霉抑制活性较高的菌株B11,并鉴定其为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菌株B11产抑菌活性物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接种量,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9 ℃、发 酵时间11 d、接种量5%。 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抑菌圈直径达到(2.9±0.15)cm,抑菌圈直径比优化前(1.4±0.15)cm增大51.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