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并研究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短疗程口服甲泼尼龙预防大面积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食管狭窄的短期(≤3个月)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9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14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病变患者(共15处病变), 内镜下评估后患者均接受了食管ESD治疗。术后采用定期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7周甲泼尼龙口服治疗, 直至创面被再生鳞状上皮完全覆盖(>95%);若出现狭窄, 则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术。主要观察食管狭窄率、首次内镜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激素浸泡次数、ESD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再生鳞状上皮生长速度及生长方式等;次要观察ESD术后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及激素使用的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14例患者ESD术后无不良反应, 均使用激素浸泡联合口服方案预防性治疗, 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狭窄, 狭窄发生率为7.1%(1/14);首次扩张距ESD完成的时间间隔为39 d, 且只扩张1次。13例患者完成无狭窄鳞状上皮再生, 且无相关激素并发症。中位激素浸泡次数6.5次(4.0~14....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口服醋酸泼尼松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52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20例(ESD术后未采取任何预防狭窄的措施),口服组17例,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15例。主要观察: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ESD术后内镜下扩张次数、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以及是否有手术和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事件,是否有内镜下扩张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ESD术后狭窄率分别为85.0%(17/20)、47.1%(8/17)和46.7%(7/15),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75.0%(15/20)、23.5%(4/17)和20.0%(3/15),内镜下扩张次数分别为3.50(2.25,6.00)次,0.00(0.00,2.50)次和0.00(0.00,2.00)次,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7.7±9.4)d、(110.1±46.0)d和(147.4±9.4)d,上述四个指标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口服组与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比较,ESD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和内镜下扩张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孔,其余患者均未发生ESD、糖皮质激素、内镜下扩张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泼尼松或者口服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均可有效且安全地预防食管ESD术后的狭窄,且口服联合局部注射激素可延长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心理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食管癌ESD术后良性狭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胃镜下探条扩张治疗,观察组在扩张后立即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的Stooler分级、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进展为Stooler3级的时间、随访期间再次扩张治疗的次数及扩张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Stooler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12%,对照组为88. 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5. 49%和21. 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随访6个月期间所有患者均最终进展为Stooler3级。观察组进展为Stooler3级的时间、扩张间隔时间分别为(20. 32±3. 54)周与(16. 74±3. 94)周,均显著长于对照组(16. 28±3. 00)周与(13. 55±3. 77)周,随访期间再次扩张治疗次数为(1. 52±0. 64)次,显著少于对照组(2. 01±0. 76)次(P 0. 05)。结论内镜下探条扩张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可有效抑制瘢痕组织纤维增生及胶原合成,减少再狭窄及再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预防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检索截止2017年11月发表在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激素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效果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12项研究535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注射激素可降低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1),口服激素可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25,95%CI:0.11~0.54,P=0.000 4),而对于降低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效果(RR=0.54,95%CI:0.16~1.84,P=0.33)。口服激素(RR=-10.73,95% CI:-15.47~-5.98,P<0.0001)和局部注射激素(RR=-3.22,95% CI:-5.11~-1.34,P=0.0008)均可减少食管狭窄后EBD扩张次数。 结论激素对于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的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口服激素可以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无明显效果;口服激素和局部注射激素均可以减少ESD术后食管狭窄的EBD扩张次数,并且口服激素减少的效果优于局部注射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疾病内镜治疗术后气囊预防性扩张的临床价值。[3-法]将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经氩离子凝固疗法(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using cap-fitting,EMR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患者,分为术后气囊预防性扩张组(治疗组)和未进行预防扩张组(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未发生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吞咽困难患者5例,3例为一过性,未经临床处理自行缓解;另2例应用气囊扩张2次、3次后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全周型BE行APC治疗3次以下及EMRC、ESD术后创面超过2/3管腔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气囊预防性扩张,可以有效预防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激素对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狭窄预防的疗效,同时评估激素的治疗方案,并确定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早期食管癌接受ESD治疗的56例患者,其食管黏膜周长缺损大于50%,但不累及全周。患者分为四组,包括单纯ESD组(n=13)、口服激素组(n=28)、激素注射组(n=10)和激素联合治疗组(n=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纯ESD组、口服激素组、激素注射组和激素联合治疗组的狭窄率分别为53.8%、17.9%、30.0%和20.0%。使用激素治疗患者的狭窄率明显低于单纯ESD组(20.9%vs 53.8%,P=0.035)。此外,口服激素组的狭窄率显著低于单纯ESD组(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黏膜周长缺损的程度是ESD后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OR=20.67,95%CI:2.35~182.00,P=0.006)。使用激素(OR=0.14,95%CI:0.03~0.67,P=0.01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07-07/2010-06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并行ESD治疗的44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44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ESD,所有剥离标本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共出现出血2例,穿孔2例,食管狭窄3例.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2次ESD.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tion, ESD)切除幽门病变达到或超过其环周3/4是ESD后并发狭窄的危险因素,ESD后同时局部注射激素、胃切开经口内镜肌切开术及系统口服激素可以预防狭窄的发生。ESD后狭窄可通过胃出口梗阻评分系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激素局部注射及口服激素、瘢痕对侧内镜下黏膜切开术等,规范操作可避免并发症发生。对于幽门ESD后顽固性幽门狭窄可能需要多种方式组合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概述了目前ESD后并发幽门狭窄临床特征、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并且进行ESD术治疗的212例患者,根据术后创面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例)和对照组(n=106例),其中观察组在ESD术后对创面均匀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照组术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统计两组患者ESD术后的食管狭窄发生率,以及因食管狭窄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支架置入次数。结果 21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手术治疗,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观察组有21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术后所需探条扩张次数平均为(8.28±2.19)次,对照组为(9.05±3.58)次,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观察组患者术后无需再行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由于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需要进行支架置入治疗,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癌及术后复发,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如大出血、胸膜炎等)发生。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术后,给予创面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且不会升高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单纯内镜下扩张治疗(A组)、内镜下扩张联合单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B组)和内镜下扩张联合多频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C组)。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再次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间隔时间、内镜治疗结束后Stooler分级评分。结果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胸痛及反流症状,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未出现严重出血、感染、穿孔及局部组织萎缩坏死等并发症。内镜治疗结束后3组Stooler分级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52周,A组平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及再次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4.4±3.2)周和(18.2±3.7)周,B组分别为(19.3±3.9)周和(24.6±4.2)周,C组分别为(20.2±4.2)周和(26.1±4.5)周,B组和C组均明显长于A组(P〈0.05),B、C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29.2%(7/24),B组为27.3%(6/22),C组为43.5%(10/23),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良性狭窄采取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是安全的,多频次注射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8年10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51例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术后病理、R0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1、术后病理提示为鳞癌50例(98. 0%),腺癌1例(2. 0%);水平/垂直切缘阳性率7. 8%(4例),R0切除率92. 2%(47例)。2、ESD术后出血2例(3. 9%),食管狭窄4例(7. 8%),无一例穿孔。3、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49例患者进行了至少一次的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率100%,术后复发率6. 1%(3例)。结论 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具有R0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目前为食管早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食管早癌ESD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和术后狭窄。其中,术后狭窄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就食管早癌ESD后狭窄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1食管早癌ESD后狭窄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食管早癌ESD后狭窄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增  相似文献   

14.
食管肿瘤是我国常见病,内镜下治疗食管肿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管肿瘤的切除,食管狭窄是食管ES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已经被很多学者所研究,但其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食管ESD术后形成狭窄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的疗效评价。方法检索截至2016年6月发表在Pub 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外文数据库中有关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队列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队列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共包括2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狭窄率(OR=0.17,95%CI:0.09~0.35,P0.00001)及需要内镜下球囊扩张的次数(WMD=-8.42,95%CI:-12.93~-3.91,P0.00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次数分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扩张≥6次)和非顽固性狭窄组(117例,扩张0~5次)。单因素分析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 与非顽固性狭窄组比较,顽固性狭窄组在病变纵径、人工溃疡(ESD术后创面)纵径以及病变位置、病变环周范围和固有肌层损伤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人工溃疡纵径这一因素后(因人工溃疡纵径与病变纵径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5 cm(P=0.003,OR=3.531,95%CI:1.547~8.060)、病变位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1,OR=36.720,95%CI:4.233~318.551)、颈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3,OR=24.959,95%CI:2.927~212.795)、全周病变(P<0.001,OR=10.082,95%CI:4.196~24.226)和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P<0.001,OR=7.128,95%CI:2.748~18.486)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ESD术后易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结论 对于大范围(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纵径>5 cm,病变位于胸上段、颈段,全周病变,以及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均是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在狭窄部位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难治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难治性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0±16)岁,给予常规介入方法结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同期纳入常规介入方法治疗的20例难治性气道狭窄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36±17)岁.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6~18个月观察远期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气道直径、横截面狭窄率、气促指数均明显改善,两组近期疗效没有明显区别(P>0.05);曲安奈德治疗组再狭窄的治疗间隔时间由术前的(11±5)d增加到术后的(99±56)d,20例中16例病情稳定,4例发生再狭窄需再次治疗.对照组再狭窄的治疗间隔时间为(1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皮质醇及空腹血糖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波动,未出现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的相关并发症.[结论]局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常规呼吸介入方法,可明显延长难治性良性中央气道狭窄再狭窄的时间,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狭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15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手术及食管狭窄发生情况等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5例患者中23例(14.8%)出现食管狭窄,多因素分析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病史显著相关。结论 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EMR/ESD病史是ESD术后食管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8例,应用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及无水乙醇姑息治疗.本组病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64岁~82岁,平均72岁.其中单纯食管癌6例,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癌症15例,贲门及胃底部癌7例.吞咽阻挡史1 mo~6mo.按常规内镜操作,于癌肿及周围分多点注射丝裂霉素2mg,5氟尿嘧啶250mg,肿瘤为块状增生明显者,于瘤体部注射无水乙醇3 mL~5 mL,一般每2 wk注射一次,癌肿基本消失,梗阻症状缓解者可延长注药间隔时间.结果本组病例经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及无水乙醇治疗,瘤体缩小2/3以上,吞咽困难消失为显效有6例(21.4%),瘤体缩小1/3以上,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17例(60.7%),总有效率82.1%,无效及放弃重复治疗5例(17.8%).经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后,能有效的解除食管贲门梗阻(P<0.01).结论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老年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有较好的缓解梗阻,改善生活条件,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够对≥2 cm消化道黏膜早癌进行整块切除,并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目前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面积食管黏膜早癌进行ESD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食管管腔狭窄是其中之一[1-2].一旦患者出现术后狭窄,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