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52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将其分成症状性卒中组(207例)与无症状卒中组(313例),并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性状以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 520例患者中共检出756支颈动脉狭窄以及841个粥样硬化斑块。症状性卒中组中有98例出现易损性斑块患者,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47.34%,无症状性卒中组有42例出现易损性斑块患者,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3.42%,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类的斑块之间其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也存在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缺血性患者出现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概率相对较高,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实现对于斑块的成分以及其易损性的辨别。在临床诊疗中也可以根据这一检查方式对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236例病例组患者中,18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4%;260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发生率为23.07%,缺血性脑卒中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7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及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辉芳 《求医问药》2014,(20):237-238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sis,c As)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和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卒中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人员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血清hsCRP水平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观察对比两组研究人员的检查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卒中组患者的hs-CRP平均水平为(6.99±4.10)mg/L,对照组体检者的hs-CRP平均水平为(1.80±0.98)mg/L,卒中组患者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的hs-CRP平均水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卒中组92例患者中,共检测出稳定斑块21块,不稳定斑块89块;在对照组90例体检者中,共检测出稳定斑块17块,不稳定斑块16块,卒中组患者不稳定斑块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体检者的不稳定斑块数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s-CRP水平与c AS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r=0.46437,P<0.01)。结论 :hsCRP水平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一个可靠的炎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董海燕  王建明  曹志萍 《吉林医学》2012,(34):7410-7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发生率也高于非进展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监测不稳定粥样斑块对预测脑卒中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的改变特点.方法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在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分析该组患者在双源CT血管造影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等,并与4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1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96个,其中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干,分别占52.0%及20.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分别占52.0%(102/196)和27.0%(53/196);中到重度血管狭窄约占54例患者中的86.3%.与对照组比较,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其动脉狭窄常为中到重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再选择84例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探讨颈动脉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卒中组患者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卒中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主要发生于高龄人群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的优势,能够清楚的显示颈动脉中的斑块位置以及范围,对于防控高龄人群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将41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病例组,212例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病例组各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acute stroke treatment)亚型与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的关系以及血尿酸与血脂的关系。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血尿酸的差异。【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组较颈动脉无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较血尿酸正常者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新型血清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预后评估.方法 选择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血清PAPP-A水平;随访两组患者1年,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比较两组评分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APP-A对不稳定关系的诊断评估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不稳定斑块组治疗后1年NIHSS评分高于稳定斑块组,但ADL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清PAP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不稳定斑块往往预后较差,需要严密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选取本院特定时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1例,时间段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选取其中45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46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运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测斑块30例,约占66.67%,对照组检出斑块22例,约占8.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断增多的独立风险因素是颈动脉斑块的出现。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临床相关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对抗脑卒中而且需要针对颈动脉斑块形成予以有效地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相关的炎性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关系。方法: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颈动脉行3.0TMRI检查,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将其分为IS不稳定斑块组、IS稳定斑块组和IS无斑块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血管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斑块);同时检测两组血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8.42%(26/38),其中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的患者20例;IS不稳定斑块组IL-6和TNF-α水平较IS稳定斑块组、IS无斑块组及对照组人群高(P<0.01);而后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不稳定斑块组WB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WBC、IL-6和TNF-α在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性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针对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将其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142例与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9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检出142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59.41%。具有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OR=2.685,P=0.003;高血压史:OR=3.958,P=0.001;糖尿病史:OR=2.957,P=0.001;LDL-C:OR=1.936,P<0.001)。结论: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具有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及早实施临床早期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动脉粥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观察组)与同期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情况、分型、分布情况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多发斑块检出率以及单发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检查结果同样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脑卒中具有一定联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判断斑块类型、分布方面同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方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分析及研究其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本院纳入及分析研究的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35例健康体检者归于本文数据参比资料,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到实验组,3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到参照组,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方法均实行于2组,参比2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出斑块总计率、颈总动脉分叉位置斑块检出例数、颈内动脉起始位置斑块检出例数、检出软斑例数、检出混合斑例数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检测数值更高,P0.05,呈现统计学检测数值之间参比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方法展示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3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32例无脑卒中病史(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有30例(93.75%)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67处,颈动脉狭窄23例(71.88%),其中轻度狭窄3例(9.38%),中度狭窄12例(37.50%),重度狭窄及闭塞各4例(12.50%);对照组有12例(37.50%)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22处,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2例(6.25%)。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US显示不规则、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US对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起瘫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用起瘫汤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起瘫汤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non-HDL-C)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40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和non-HDL-C。结果 2组患者血清non-H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non-HDL-C浓度较稳定斑块组增高,non-HDL-C分别为(3.81±0.99)mmol/L、(2.92±0.72) mmol/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清non-HDL-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2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n-HDL-C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OR=3.990,9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以及探讨不同超声形态学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所有入选受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或磁共振(MRI)检查、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超声造影技术(CEUS)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入选病例组患者在发病2天内完成上述影像学检查,对照组受检者也在2天内完成上述影像学检查。结果常规超声发现病例组颈动脉斑块45处、对照组11处;CDFI发现病例组颈动脉斑块远端血流频谱改变35例、对照组11例;超声造影发现颈动脉斑粥样硬化斑块处毛细血管现象病例组15例、对照组2例。斑块表面形态以及内部回声分布情况两项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与无症状颈动脉硬化受检者的斑块超声声像图中,斑块表面形态以及内部回声分布两项指标具有明显的鉴别诊断意义。提示表面不光整、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的斑块导致急性脑卒中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断降纤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发和颈动脉斑块的干预效果的观察和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对患者采用巴曲酶进行干预,其中观察组48例,对照组不使用巴曲酶进行干预,为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疾病再发发生率和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一段时间随访后,脑血管疾病的再发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间断降纤治疗有利于避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病再发和稳定颈动脉斑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