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电图改变及其发生机理.方法 分析60例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根据再灌注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而将患者分为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和再灌注无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抽静脉血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力(T-AOC)及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结果 再灌注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高(65.00%),且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多见,其次非持续性室速、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并易出现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46.67%).单因素分析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发病至CK达高峰时间、再灌注时间与STEMI患者易发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有关(P<0.05).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0.05).再灌注心电图改变组血清ROS、MDA显著增高而GSH、T-AOC显著降低;γ-GCS活性高于对照组和缺血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后再灌注损伤性心律失常与ST段抬高较常见;再灌注复氧后产生氧自由基增多,自由基生成系统/清除系统失衡,可能是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尼可地尔后处理2、5和10 mg/kg剂量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后再灌注前实施5次10 s再灌注-10 s再阻断循环.尼可地尔后处理组在缺血后再灌注前分别给予三个剂量10 min.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和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尼可地尔后处理能使肌酸激酶、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 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尼可地尔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稳定细胞膜,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保心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保心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保心丸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保心丸可明显缩短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降低室颤的发生率,提高心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保心丸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理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刺五加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家兔胃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刺五加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提示,刺五加能维持缺血及再灌注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少丙二醛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胃粘膜病理损伤。刺五加通过消除和抑制胃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产生,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对胃缺血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氧自由基与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用家兔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丙二醛含量,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监测心电图.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用心律失常评分判定.结果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丙二醛明显高于对照组(76.25±42.92vs 30.55±10.65,P<0.05),且与心律失常评分明显正相关(r=0.808,P<0.01).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可能是导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冠脉血流的早期恢复对挽救缺血心肌是至关重要的.但经实验研究已证实,再灌注能引起大量的自由基释放、心肌收缩力损害、再灌注心律失常、细胞死亡.因此,及早应用抗氧化剂治疗,有利于降低再灌注损伤.一、心肌再灌注损伤1.再灌注心律失常 急性缺血血流恢复后观察到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如室性早搏、室颤.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再灌注后自由基大量产生及钙超载有关.其发生率能被一些抗氧化剂缓解.2.心肌顿抑 心肌再灌注后短暂的机械功能障碍称心肌顿抑,心肌顿抑的发生也与氧自由基及钙失衡有关.目前已证实,心肌顿抑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有关,给予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能有效地促进功能恢复,缓解心肌顿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变化以及人参多糖的干预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 3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人参多糖组.观察血浆及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黄嘌呤氧化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变化,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并观察人参多糖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在肝脏缺血45 min以及再灌注45 min逐步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人参多糖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与缺血前比无明显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升高,尤其再灌注45 min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同期(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同期水平(P<0.01).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参多糖组则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人参多糖组则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P<0.01).光镜下发现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细胞形态学结构明显异常,人参多糖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人参多糖能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并且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有效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38只家兔,体重1.8~3.0kg。开胸结扎冠脉左室支,30分钟后剪开结扎线,实现再灌注。手术意外死亡4只。冠脉梗阻解除后出现室性早搏(24例,70.6%)和室颤(8例,23.5%),发生率P<0.05。且多于梗阻解除1分钟内出现。再灌注后电生理程序刺激共诱发出室早239次,室颤24次,非持续性室速26次,持续性室速4次。室性恢复周长随起搏周期缩短而缩短,二者呈正相关(r=0.759,P<0.05)。因此得出结论,缺血—再灌注家兔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很高,致命性心律失常很常见。电生理检查提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形成很可能是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ATP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丹  刘仁光 《山东医药》2010,50(41):38-39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后适应及ATP后适应不同给药方式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MIRI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ATP后适应组,ATP后适应+再灌注早期给药组。实验终点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观察血清丙二醛(MDA)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中NF-κB的表达,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ATP后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血清MDA含量降低,NF-κB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血清T-SOD含量升高(P〈0.05或〈0.01);ATP后适应组和ATP后适应+再灌注早期给药组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TP后适应对心肌MIR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缺血再灌注后NF-κB过度表达及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于麻醉大鼠心肌缺血及再灌注中静滴血小板激活因子(PAF)30ng·kg ̄(-1)/min能明显增加缺血及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缺血及再灌注前静注PAF拮抗剂BN_(50739)10mg/kg可明显抑制心律失常发生;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大鼠血中PAF含量明显增高。提示PAF可能是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重要参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符合条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率的变化并于复灌后120 min采桡动脉血分别测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血管紧张素Ⅱ和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 灌注后治疗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血管紧张素Ⅱ和丙二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则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可以降低心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活性,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地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5组:对照组灌注2h;缺血组单纯缺血40min;缺血再灌注组缺血40min再灌注2h;激动剂组同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液中加入氯化钆(GdCl3);阻断剂组同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液中加入氯化镍(NiCl2)和氯化镉(CdCl2)。利用光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各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心肌组织中CaSR、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和激动剂组细胞凋亡指数、LDH活力和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CaSR、细胞浆中的Caspase-3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反之,Bcl-2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 CaSR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诱发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门冬氨酸钾镁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 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正常组持续灌流台氏液,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灌流台氏液1 h后停灌0.5 h,造成心肌缺血,0.5 h后复灌台氏液并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治疗组复灌的台氏液中含有浓度为2.42 mg/L的门冬氨酸钾镁.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观察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再灌注0.5 h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时程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记录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缺血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①心肌缺血组较正常组和治疗组TDR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与正常组相比,T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组无一例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90%(9/10)、10%(1/10),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可改善再灌注心肌的各项异常的电生理指标,特别是减小TDR,并能够明显降低再灌注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与Fas及Fas蛋白配体(Fas Ligand,FasL)基因表达的变化及与心肌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以穿线结扎或松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64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假手术24h)、缺血再灌注I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缺血再灌注Ⅱ组(缺备30min、再灌注72h)及缺血再灌注Ⅲ组(缺血3h、再灌注24h)。以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Fas与FasL蛋白水平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Fas基因mRNA的表达改变,并分析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蛋白阳性染色指数与炎性细胞FasL蛋白阳性染色指数均增加,且均随缺血或再灌注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增高; Fas基因的mRNA表达也上调,但以再灌注24h时达高峰;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呈大小不一的灶性坏死,坏死周围有爆炸性一细胞浸润。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Fas基因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及炎性细胞的FasL蛋白表达量均增加,心肌细胞凋亡与Fas/FasL系统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兔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40min心电图变化。方法 采用兔缺血再灌注模型10只,观察心电图Ⅰ、Ⅱ导联ST段、T波、QRS波群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ST—T改变:9只在结扎即刻—20min 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被快速回落,8只20min内ST段回落>50%。②QRS波群改变:5例在缺血早期5min内出现R波增高(急性损伤阻滞),4只在缺血期出现R波降低或q波加深(其中1只R波降低同时出现终末r’波)。③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缺血期1只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再灌注期3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常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增高;再灌注早期ST段快速回落,20min内ST段回落>50%,可作为免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治疗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D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E组)。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 浓度、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和能荷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Ⅲ态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降低,Ⅳ态呼吸速率、Ca2 浓度和丙二醛显著升高,心肌组织ATP和能荷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C组、D组和E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Ⅲ态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升高,Ⅳ态呼吸速率、Ca2 浓度、丙二醛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TP和能荷明显增高;且与A组比较,E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钙超载,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一定时间的心肌缺血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对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尚未阐明.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以TUNEL分析和超微病理学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再灌注各组缺血区心肌均出现阳性反应的心肌细胞,透射电镜发现了具有凋亡形态学特征的心肌细胞.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5),而单纯缺血无上述发现.结论 再灌注直接导致了缺血后的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再灌注导致的迟发性心肌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 (I/ R)模型 ,分别以缺血前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 (NE- P) ,缺血预处理 (IP)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介导的生物素平移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 )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I/ R组细胞凋亡率 (43.33%± 4.92 % )较高 ,NE- P组及 IP组虽然也有一定的心肌细胞凋亡率 :2 5.2 4 %± 1 .56% ,2 4 .44%± 2 .96% ,但较 I/ R组明显降低 (P<0 .0 0 1 )。 IP组及 NE- P组心肌梗死范围较 I/ R组明显减少 ,IP组及 NE- P组两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心肌细胞凋亡 ,NE- P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 ,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NE- P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能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还原性辅酶(NADH)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MIR)组、空白对照组、NADH处理组,各12只,MIR组和NADH组分别在缺血30 min(T1)、再灌注60 min(T2)后取心肌组织,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变化(对照组在穿线30 min、90 min后检测);并于12时立即取左心室结扎线以下游离心室壁心肌,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同时相MIR组比较,NADH组再灌注60 min后心肌组织中的MDA含量、MPO活力明显减少(P<0.05);NADH组再灌注60 min后心肌组织中的T-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电镜显示再灌注60min后MIR组线粒体膜破裂,嵴严重断裂,糖原消失;NADH组线粒体膜完整,部分嵴模糊,糖原减少.NADH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为6.28±0.72明显低于MIR组的10.91±0.92(P<0.05).结论 NADH能够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水平,抑制羟自由基产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肌缺血本质是心肌的氧供需求平衡失调,缺血心肌可呈现功能、形态及代谢等方面的损伤[1,2],减少心肌缺血后损伤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恢复组织灌注。但是,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出现了心律失常、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微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功能、结构、代谢及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等各个方面的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即心肌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