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全面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方法 运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3 neo质粒导入第3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扩大培养,建立永生化细胞系;用PCR检测细胞株中SV40T基因的整合,RT-PCR鉴定SV40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绘制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阳性细胞克隆已扩大培养并稳定传代50代,经鉴定SV40T抗原已整合到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且稳定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转染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及小鼠胚胎干细胞的转染效率及EGFP的表达情况。方法电穿孔法将EGFP转入胎儿成纤维细胞及胚胎干细胞,G418筛选,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及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胚胎干细胞的转染率高于成纤维细胞,转染后的两种细胞经药物筛选均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论电穿孔转染细胞的方法简单、效率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转染方法,经药物筛选后的两种细胞均可用于核移植,为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可复性永生化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逆转录病毒载体(SSR69)转染成纤维细胞,筛选稳定表达SV40 LTag 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用表达Cre 重组酶的腺病毒感染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回复后成纤维细胞。对原代、永生化及回复后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采用细胞生长曲线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imentin 在原代及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实验评价回复后成纤维细胞的致瘤性。结果提取了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并筛选出表达SV40 LTag 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二者形态无明显差异,均贴壁生长,呈长梭形或多角形,但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原代成纤维细胞(P < 0.05),在体外培养传代>25 代。细胞免疫荧光提示两种细胞均在细胞质内表达Vimentin。回复后成纤维细胞不表达SV40 LTag,其体外增殖能力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P > 0.05),无致瘤性。结应用Cre/LoxP系统联合SV40 LTag 可以建立可复性永生化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系  相似文献   

4.
SV40T基因介导的永生化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V40 T基因对其诱导的永生化细胞系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以手术切除的卵巢肉瘤样癌腹壁转移组织为材料,进行体外培养。将永生化基因———SV40 T抗原基因转染第10代细胞,经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得到永生化细胞系。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生长曲线测定、染色体分析、双层软琼脂培养、裸鼠接种、免疫组化等,研究转染与未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在相同条件下检测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对顺铂、阿霉素、足叶乙甙、拓扑替康四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建立人卵巢肉瘤样癌细胞系,命名为BUPH:OVSC-1。经SV40 T抗原基因转染,建立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命名为BUPH:OVSC-2,两者均已长期稳定传代。通过比较,两者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别。结论SV40 T基因永生化的细胞保留了原细胞的分化表型,SV40介导的永生化细胞系可作为体外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应用基因转染及细胞融合技术构建永生化细胞,建立1种功能良好、无致瘤性、增殖可控的杂交胰岛β细胞系。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逆转录病毒载体SSR69转染至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筛选稳定表达SV40 LTag的永生化细胞。提取大鼠胰岛,通过胰蛋白酶及DNA酶裂解成单胰岛单细胞。对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及单个胰岛β细胞进行电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杂交胰岛β细胞克隆。比较杂交及正常β细胞内胰岛素的含量及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反应。通过RT-PCR 及Western blot分析杂交胰岛β细胞中SV40 LTag ,insulin ,glucokinase (GK )及glucose transporter-2 (Glut-2 )基因的表达。结果建立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系的增殖能力明显优于原代成纤维细胞 (P <0.05)。成功获得杂交胰岛β细胞克隆,其细胞呈短梭形或扁圆形,且具有贴壁生长等特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杂交与正常胰岛β细胞之间细胞内胰岛素含量、胰岛素释放指数及insulin,GK,Glut- 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05),但2种细胞内insulin,GK,Glut- 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RIN-m5F细胞(P <0.05)。结论可通过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及单个胰岛β细胞电融合诱导生成杂交胰岛β细胞,且杂交细胞能够对葡萄糖的变化产生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6.
永生化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成牙本质细胞系.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原代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培养液加G418筛选约1mo后,抗性细胞克隆形成,滤纸片法转移、扩增并连续培养.检测转染细胞内hTERT的基因整和和表达,初步分析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结果:hTERT稳定转染入目的细胞,表达mRNA及其蛋白.转染后共获得5个细胞克隆,克隆5b来源的细胞在体外长期连续培养下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转录水平表达成牙本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牙本质涎磷蛋白,细胞核型正常.该细胞系至今传代56代,约6mo,命名为hTERThOd-L结论:建立起永生化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磷酯酶Cγ1和γ2(PLC-γ1和γ2)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克隆形成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方法 将全长PLCγ2cDNA亚克隆进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株PLC-γ1-/-和PLC-γ1^ / ,使PLC-γ2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同时以未插入目的基因的空载体转染这两种细胞作为实验对照。用有限稀释法随机挑选几个单细胞克隆,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PLC-γ2表达量,转染细胞及其相应对照被用来测量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PLC-γ2可在PDGF的作用下活化,对克隆形成有显的正调控作用,而PLC-γ1基因对克隆形成无任何影响。并且γ2利于细胞低密度时的存活,因而,PLC-γ2可显促进低密度细胞的克隆形成,γ1可能有相反作用。结论 PLC-γ1和γ2在PDGF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克隆形成中的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鼠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的制备及两种不同饲养层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建立有效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用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取孕10.5~18.5d的昆明小鼠胚胎,用于分离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体系中,观察细胞在增殖,传代,冻存及复苏等方面的条件;取购买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制成饲养层,比较两种细胞用于制备饲养层在胚胎干细胞培养方面的优缺点。结果(1)12.5~14.5d的胎鼠最适合于分离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所分离的细胞含杂细胞最少,细胞较多,繁也快;(2)在37℃,0.25%胰酶-0.02%EDTA的混合消化液消化时间最好为3~5min,此时消化下的细胞最多,活力最好;(3)原代细胞平均培养4d即可传代,丝裂霉素-C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合适浓度为10~20μg/mL(4)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较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更适合于制备饲养层。结论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均可用于制备饲养层。  相似文献   

9.
永生化胚胎肝细胞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羽  白雪帆  王军  徐哲  张岩 《医学争鸣》2006,27(11):971-974
目的:构建永生化肝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某些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利用SV40T基因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经脂质体转染至体外分离培养的人胚胎肝细胞,使其永生化,进一步鉴定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 结果:经G418 700~300 mg/L筛选,40 d后获得一株阳性克隆. 形态学观察发现,该细胞具有原代培养肝细胞的大多数典型特征. 永生化胚胎肝细胞克隆形成率为31.2%,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细胞核型无明显异常,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表明细胞在软琼脂中不能生长,免疫组化证明SV40T基因已整合入细胞,而且该细胞具有合成白蛋白的功能. 结论:新建胚胎肝细胞系具有与原代肝细胞类似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功能,可以成为生物人工肝及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王新文  金岩  刘源  王军琳  赵宇  董蕊 《医学争鸣》2003,24(6):506-509
目的:研究SV40大T抗原(LT)基因对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转化作用,以及转化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利用含有LTcDNA的质粒psv3-neo转染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G418筛选后,挑选阳性克隆扩大培养,观察基因及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对细胞增殖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情况。结果:分离获得转化细胞克隆,原位杂交显示LTmRNA在转染细胞质中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质中有SV40大T抗原表达。细胞计数,BrdU,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旺盛生长,在转染后第16代,细胞即进入危机期,以一种比衰老细胞更快的速度死亡。结论:LT可以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在转染后期甚至会促进细胞死亡,所以要使人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永生化,单纯利用LT的转染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其它的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11.
Immortalized human 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 (1PSCs) were established to provide stable cell resource for the study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ene targeting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SCs. Plasmid pCMVSV40T/PUR containing simian virus 40 large T antigen gene (SV40Tag) was transfected into human PSCs by using lipofectin transfection. Colonies were isolated by puromycin selection and expanded by multiple passages. Immunohistochemistry, RT-PCR and Southem blotting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transfected cells an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SV40Tag in expanded cell lines. The positive colonies were isolated and subcultured, designated immortalized 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 (IPSCs), which were confirmed a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3 (FGFR-3) positive cell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T-PCR. SV40Tag cDNA was found in cultured IPSCs of passage 8 by Southern blotting, and the expressions of SV40Tag mRNA and protein were confirmed by RT-PCR.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PSCs strain with SV40Tag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小鼠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并建立C57BL/6小鼠胚胎干细胞(ESC)系,为进一步建立人ESC系提供依据。方法:取妊娠12.5~14.5 d的胎鼠,组织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收集C57BL/6小鼠3.5 d的囊胚培养于小鼠制作的饲养层上;分离内细胞团(ICM),扩增传代40代以上。观察ESC集落的生长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早期胚胎特异性表面抗原(SSEA-1)、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染色和体内分化实验对ESC集落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培养后得到的ESC可稳定传代至40代以上,且均呈集落样生长。经AKP、SSEA-1和OCT-4染色后ESC均呈红褐色阳性表达,接种于裸鼠均可形成畸胎瘤;HE染色,有3个胚层组织成分。结论:成功建立了C57BL/6小鼠ESC系。  相似文献   

13.
正常大肠干细胞的条件永生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正常人大肠干细胞系.方法:用中性蛋白酶分级分离法从人胚肠中分离正常大肠干细胞,以含端粒酶逆转录酶和SV40大T抗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对其进行永生化;然后,对建立的正常大肠干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用中性蛋白酶分级消化获得的AKP活性阴性的细胞群生长呈多角形.该细胞群转染含端粒酶逆转录酶和SV40大T抗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后8~12周出现上皮样细胞克隆,经细胞特性鉴定:PAS染色黏蛋白阳性,上皮细胞角蛋白pan、CK-8、CK-19均阳性;用ELISA-PCR法检测该细胞第12代和第43代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43、0.83;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该细胞系表达端粒酶和SV40大T抗原;用RT-PCR检测示该细胞株表达Musashi-1 mRNA;以1×106细胞数接种裸鼠,观察4个月无肿瘤形成,软琼脂克隆试验培养无转化细胞克隆出现.结论:建立的正常的大肠干细胞系具有干细胞特征,可作为体外研究致癌剂/促癌剂作用机制的较理想实验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V40 T抗原促进鼠内皮细胞增殖动力改变的机制,为基因治疗转化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含有SV40 T抗原的表达质粒(pRNS-1)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后扩增培养。在光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PCR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免疫组化蛋白水平检测SV40 T抗原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素(Cyclin)D1、P53和P21的表达。结果:转染后的鼠内皮细胞体外生存期延长,大量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对血清和生长因子的依赖性降低。与转染前的细胞相比,转染后的鼠内皮细胞表达更多的P53和Cyclin D1,P21表达量降低。结论:SV40 T抗原可能通过调节Cyclin D1、P53和P21的表达来影响鼠内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和GTP环水解酶-1(GCH)基因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的可行性和表达能力,为其混合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作准备。方法 SV40大T抗原转化成纤维细胞使其永生化。构建TH和GCH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其在体内外的表达。结果 TH和GCH基因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可长期传代培养且可有效表达,脑内移植后TH基因至少可表达8周以上。结论 TH基因和GCH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在PD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带有SV40LT抗原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方法采用体外重组技术构建带SV40LT抗原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酶切、测序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转染PA317包装细胞,经G418筛选出抗性克隆,通过NIH3T3细胞测定病毒滴度.结果酶切分析、测序证明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有SV40LT抗原基因,且为正向插入.NIH3T3细胞测定病毒滴度为1.3×106C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含SV40LT抗原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包装出了高滴度的假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慢病毒载体介导猿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大肿瘤抗原(large tumor antigen,TAg)转染原代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获得永生化HSC株。方法 以含SV40 TAg cDNA序列的SV40 tsA58质粒为模板,PCR获取全长SV40 TAg序列,经TOPO克隆进入pENTRTMTOPO®;载体,PCR鉴定获得pENTR-SV40 TAg Entrez质粒,再经LR重组反应将SV40 TAg cDNA克隆到目标慢病毒载体pLenti4/V5-DEST,PCR鉴定pLenti4/V5-GW/SV40 TAg质粒,进一步用该质粒转染工程细胞293FT进行假病毒包装,用含包装病毒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转染原代人HSC,经博来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SV40 TAg的人HSC株(命名为WM07),并对细胞进行SV40 TAg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检测和鉴定。结果 对pENTR-SV40 TAg Entrez质粒及pLenti4/V5-GW/SV40 TAg慢病毒表达质粒进行PCR测序,结果证实所构建的质粒含ATG转录起始位点及SV40 TAg cDNA序列。对经过转染、筛选获得的WM07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V40 TAg在细胞核表达和定位,细胞质内均表达活化的HSC标志物α-SMA。结论 pLenti4/V5-GW/SV40 TAg质粒构建成功。经质粒转染,获得永生化HSC株WM07,可稳定传代并用于肝纤维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