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角度探讨ABO血型对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发病的因素。方法: 比较80例DU患者组和1061名健康对照者血型分布的差别及DU组不同血型发病年龄。利用快速尿素酶实验Hp测定仪检测,确定DU组不同血型者Hp感染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DU组O型血者占56.3%,高于O型血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28.7%(P<0.005),不同血型者DU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U组不同血型者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型血者易患DU不是通过Hp感染或胃酸分泌来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或克罗恩病(CD)的患者165例,及相同例数同期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有无差异。结果  UC患者149例(男性70例),CD患者16例(男性9例)。UC组和CD组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组与UC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1组(病变范围为直肠)Hp感染感染率与E2组(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3组(病变范围为广泛结肠及全结肠)Hp感染率与E1、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患者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CD组较UC组Hp感染率低,UC患者中全结肠受累患者HP感染率比部分结肠受累者低,HP感染可能对IBD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性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与ABO血型及胃肠激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组(PU组)和23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和ABO血型,比较ABO血型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和H.pylori感染的差异。结果PU组O型血者占48.85%,明显高于O型血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32.20%,P0.05);无论是消化性溃疡患者还是健康者,O型血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非O血型(P0.05-0.01);O型对照组胃泌素水平比非O型各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各组生长抑素水平无差异(P0.05);而PU组O型胃泌素水平升高,与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U组O型生长抑素水平则下降,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BO血型中O型血者易患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及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旨在检测缓解期和复发期IBD患者的粪便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的水平.方法纳入研究的190例确诊的IBD患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20例及克罗恩病(CD)患者70例,均采集粪便标本.同时募集无肠道疾患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照.通过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型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ELISA)方法对粪便样本中毒素B进行检测,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例IBD患者中,感染者33例(17.4%),其中UC 23例(19.2%),CD 10例(14.3%),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感染者.IBD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与CD组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复发期的IBD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结肠型和小肠结肠型CD患者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小肠型CD患者(P<0.01).轻度UC患者感染率为7.7%、中度为16.7%、重度为40.6%;轻度CD患者的感染率为4.0%、中度为12.5%、重度为28.6%;感染率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结论IBD患者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较高,复发活动期的患者尤甚,感染率随IBD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及其相应血清抗体的检测可能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IBD患者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何尧儿  陈茜  韩清清  龚姗姗  范一宏 《浙江医学》2019,41(24):2596-2599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总体感染及目前感染情况与疾病表型及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IBD患者214例(IB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记录患者既往Hp感染情况,通过胃黏膜病理组织检测和(或)尿素呼气试验了解患者目前Hp感染情况,从而了解患者Hp总体感染情况。对克罗恩病(CD)患者进行蒙特利尔分型和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蒙特利尔分型和梅奥诊所内镜下评分,了解患者疾病表型及活动度与患者目前Hp感染的可能关系。结果IBD组中CD、UC患者Hp的总体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BD患者中是否使用过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抗或反应停与总体Hp感染率无显著关系(均P>0.05);在CD及UC患者中,疾病的表型特征及疾病活动度与患者目前的Hp感染率无显著关系(均P>0.05)。结论IBD患者的Hp总体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推测Hp感染可能是IBD存在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对于IBD患者Hp的根除应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血型(ABO)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表达血型抗原结合黏附素(blood group antigen binding adhesion,babA2)和胃黏膜上皮表达Lewisb (Leb)情况,及两者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25例胃炎,31例消化性溃疡)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及消化不良的患者血型,并进行内镜检查,取2块胃黏膜,一块进行Hp培养,采用PCR检测Hp babA2表达情况;另一块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化测定胃黏膜上皮表达Leb情况.分别比较不同血型babA2、Leb表达情况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O型血所占比例高于胃炎组及正常人群(P均<0.0125),O型血患者胃黏膜Leb评分显著高于非O型血(P<0.005),消化性溃疡组Leb评分高于胃炎组(P<0.05).Hp培养成功30例,有28例babA2阳性(7例消化性溃疡,21例胃炎),babA2阳性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O型血比例高于非O型血(P<0.0125),消化性溃疡组与胃炎组O型血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型血可能是通过高表达Leb及Hp的babA2增加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田敏  牛建华  习羽  吴子超  杨婕  代豹 《吉林医学》2022,(7):1906-1909
目的:探讨石河子地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生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报告为PTC的患者ABO血型,与同期入院非恶性肿瘤的1 375例患者ABO血型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各ABO血型发生PTC的相对危险度。结果:PTC组患者血型分布特点是O(34.2%)>B(33.0%)>A(24.1%)>AB(8.7%),与对照组血型构成比相比,PTC组的A型血低于对照组(31.6%),O型血高于对照组(29.1%)(P均<0.05);PTC组的B型血和AB型血和对照组(B型29.7%,AB型9.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血型患者患PTC的相对危险度低于其他血型者(P<0.05,OR=0.737,95%CI=0.570~0.953)。结论:石河子地区PTC发病与ABO血型有关,A型血人群患PTC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与ABO血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及Lewis表型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7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门螺杆菌感染、ABO血型以及Lewis表型分布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中Le(a+b+)患者共26例,占34.67%;对照察组患者中Le(a+b+)患者共8例,占10.6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观察组患者中不同ABO血型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A型57.14%,B型50.00%,O型52.78%,AB型57.14%)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Lewis表型为Le(a-b+)的患者感染率为71.79%,明显高于其他Lewis表型,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Lewis表型分布均有一定的关系,Lewis表型为Le(a+b+)的人群消化性溃疡发病风险较大,Lewis表型为Le(a-b+)可能是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以、生存状况。方法:调查256例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其生存状况。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将256例患者分为UC组(154例)和CD组(102例)。UC组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CD组患者患有克罗恩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状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组患者40~49岁患病的人数最多(42,27.3%),CD组患者在20~29岁患病数最多(26,25.5%),其次是50~59岁(24,23.5%)。(2)UC组患者腹泻(130,84.4%vs58,56.9%)、血便(119,77.3%vs 52,50.0%)、里急后重(70,45.5%vs 21,20.6%)的发生率高于CD组,而腹部包块(2,1.3%vs 11,10.8%)的发生率低于CD组,P<0.05。(3)UC组患者的肠黏膜充血水肿(130,84.4%vs 74,72.5%)、糜烂(133,79.9%vs 66,64.7%)发生率高于CD组,而息肉样病变(18,11.7%vs 26,25.5%)、肠管僵硬/狭窄(11,7.1%vs 20,19.6%)低于CD组,P<0.05。(4)UC组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4,2.6%vs 14,13.7%)显著低于CD组,P<0.05。结论:UC与CD好发年龄为青壮年期,UC患者主要为肠道黏膜受损,而CD患者主要是肠道增殖性受损,且UC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低于C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关节结核与ABO血型间的相关性,为骨关节结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6年10月住院的骨关节结核病人433例进行系统的ABO血型分布分析,以同期体检中心5 878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分析ABO血型与骨关节结核的相关性及相对危险度。结果①健康人群ABO血型分布为:A型25. 5%(1499/5 878)、B型34. 7%(2 042/5 878)、O型29. 9%(1 751/5 878)、AB型10. 0%(586/5 878),各血型分布比例顺序为B> O> A> AB; 433例骨关节结核病人的ABO血型分布为:A型22. 2%(96/433)、B型31. 0%(134/433)、O型34. 9%(151/433)、AB型12. 0%(52/433),各血型分布比例顺序为O> B> A> AB,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6 <0. 05);②相对危险度分析:O型血的相对危险度最高,AB型血的相对危险度次之,A型、B型血的相对危险度最低。结论骨关节结核病人中O型血比例及相对危险度均高于健康人群,O型血是骨关节结核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ABO血型分布特点及其与HBV感染模式和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ABORhD血型定型试剂卡对435例PHC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microparticle immuno assay,CMIA)检测HBV感染各项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对HBV-DNA进行定量测定.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本地区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计算其ABO各血型分布比例.结果 435例PHC患者中,ABO血型分布为A型>B型>O型>AB型,对照组ABO血型分布为O型>A型>B型>AB型;患者不同HBV感染模式与各血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A型和AB型PHC患者其HBV-DNA定量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BO血型与PHC的发生以及HBV病毒载量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白介素-35(IL-35)和白介素-37(IL-37)水平,探讨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IL-3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IBD患者,其中7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活动期45例、缓解期25例)作为UC组,33例克罗恩病(CD)患者(活动期18例、缓解期15例)作为CD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UC、CD组血清IL-35、IL-3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UC、CD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分别低于缓解期U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 IL-35和IL-37在IBD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低,且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活动期与缓解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的改变。方法:收集29例正常对照(HC)、41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ACD)、53例缓解期CD(RCD)、6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AUC)以及20例缓解期UC(RUC)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粪便主要菌群的数量。结果:健康对照粪便总菌数量与IBD患者无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显著下降(9%、12%、10%vs 23%,P<0.01;9%、16%、11%vs 23%,P<0.05;2%、6%、4%vs 13%,P<0.05);活泼瘤胃球菌在活动期CD与UC中显著增加(2%vs 0,P<0.001;2%vs 0,P<0.01);大肠杆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均显著增加(19%、10%、15%vs 4%,P<0.01)。除普拉梭菌外,其他主要菌群在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与健康对照不同;除普拉梭菌外,活动期与缓解期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的减少以及大肠杆菌的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参与IBD的发病与肠炎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骨恶性肿瘤的血型分布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5例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患者(骨恶性肿瘤组)及26 306例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ABO血型分布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相对危险度R来估计相对危险性。结果:骨恶性肿瘤组与对照组ABO血型分布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21.463,P=0.000),骨恶性肿瘤组血型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A型(46.67%)、B型(44.44%)、AB型(8.89%)、O型(0.00%);对照组血型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O型(30.51%)、B型(30.05%)、A型(29.36%)、AB型(10.07%)。O型血的人不容易患骨恶性肿瘤(R=0.997,CI=0.996~0.998)。结论: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ABO血型分布有关,O型血起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ABO血型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ABO血型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366例汉族DVT病人的血型记录进行归类,并将ABO血型的分布情况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型血占26.23%,B型血占44.54%,O型血占16.12%,AB型血占13.11%.经统计学u检验,B型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01),O型血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01),A型血的检出率低于正常人群(P<0.05),而AB型血的检出率与正常人群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ABO血型系统之间可能存在潜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人群冠心病发生与ABO血型遗传表型的关系。方法选择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1 080例(冠心病组)、对照组为维吾尔族正常人群2 116例,采用血型群体遗传学及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表现型及基因型频率分布调查比较。结果 ABO血型在维吾尔族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B型表现型频率最高,达0.364 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4,P<0.05),而两组A、O、AB型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0.05);B型的相对危险度(RR值)为1.223 3,A型RR值为0.887 8。结论血型与冠心病发生有一定关系。B型维吾尔族人群有可能较易患冠心病的危险,而A型患冠心病的几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的类型与ABO血型分布的关系.方法:以西安地区正常人群(NP)ABO血型分布资料为基准,比较研究急性间质性胰腺炎(AMP,828例)和急性重症胰腺炎(ASP,137例)患者的ABO血型分布特征,并配对研究ASP组和对照组的ABO血型分布差异.结果:ASP组、AMP组和NP组ABO血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S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P的类型与患者的ABO血型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表现为ASP易感或高发于O型血人群,暗示遗传背景与AP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可能存在蛛丝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GERD患者50例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50例,均行14C呼气试验或抗Hp-IgG抗体血清学检测,并对GERD患者Hp阳性与Hp阴性组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5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60%,50例对照组Hp感染率64%,GERD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组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与Hp阴性组症状频率积分、症状程度积分和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并且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Hp感染也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围术期血小板聚集率(PRA)的变化.方法:根据ABO血型选择择期手术病人120例,分为4组A、B、AB、O组各30例.所有病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麻醉前(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60 min(T3)、手术结束后1 h(T4)、8 h(T5)、24 h(T6)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采集中心静脉血检测PRA.结果:4组病人麻醉前T1的PAR,O型血病人低于其它3种血型,但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后T2和T3及术后T4、T5、T6的PAR O型血病人明显低于其它3种血型(P<0.01),其次是B型血低于A、AB型病人(P<0.05).而A和AB型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O型血病人PAR明显低于非O型血病人.A型血病人PAR最高,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