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在乳腺癌腋窝清扫术中利用上肢淋巴结反转定位ARM的技术对引流上肢的淋巴管及淋巴结进行定位,分析其转移可能性及对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例。美兰法进行术前定位。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蓝染淋巴结单独分组,行免疫组化方法病理检测。结果:在2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16例患者存在蓝染淋巴管及淋巴结,4例未发现蓝染的淋巴管或淋巴结。术中发现蓝染的上肢淋巴结均位于腋静脉下方,肋间臂神经上方这一区域内;在施行上肢淋巴结清除的患者中,术后短期内上肢水肿的发生率高于未进行上肢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上肢淋巴结可能出现转移。结论 利用美兰法能够对腋窝处的上肢淋巴结进行定位;上肢淋巴结在腋窝的位置相对固定;肿瘤如仅在Level I 水平淋巴结发生转移,上肢淋巴结可能不会受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于该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12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评估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分别将其纳入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12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18例,发生率为14.75%(18/122);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临床分期Ⅲ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10个、伤口愈合延迟、术后放化疗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术后早期上肢功能锻炼占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10个、伤口愈合延迟、术后放化疗均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早期上肢功能锻炼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保护因素(OR<1,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中腋窝逆行淋巴显影(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联合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预防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2月乳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选择组,均行ARM与FNAC。对照组切除ARM淋巴结;选择组ARM淋巴结如为阳性、可疑或无法确定则予以切除,阴性则予以保留。结果:入组乳腺癌72例,对照组35例,选择组37例,均在腋区成功显影ARM淋巴结。对照组细针穿刺ARM淋巴结阳性1例(2.9%),可疑3例(8.6%),无法确定6例(17.1%),术后组织病理示阳性2例(5.7%);选择组细针穿刺阳性2例(8.1%),可疑2例(5.4%),无法确定9例(24.3%),术后组织病理阳性3例(8.1%)。术后2周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对照组88.6%(31/35)、选择组中切除者84.6%(11/13)、选择组中保留者12.5%(3/24);完成6个月随访后水肿发生率对照组31.4%(11/35)、选择组中切除者30.8%(4/13),选择组中保留者未发现上肢淋巴水肿。结论:ARM联合FNAC可安全有效地鉴别上肢淋巴引流,可用于预防ALND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水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61例沈阳市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可能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相关的13个因素:发病年龄、体质指数、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清扫范围、淋巴结病理分期、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优势侧上肢、术后愈合并发症,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261例患者中52例(19.9%)术后发生了上肢淋巴水肿,其中轻度水肿26例(50.0%),中度水肿19例(36.5%),重度水肿7例(13.5%)。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有5项,分别为年龄(OR=3.196)、体质指数(OR=2.211)、腋窝清扫范围(OR=3.582)、放疗(OR=3.689)和伤口愈合并发症(OR=3.263)。结论 术后放疗、腋窝清扫范围、术后愈合并发症(包括延迟愈合、感染、积液等)、年龄、体质指数为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86例,其中常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52例为对照组,术中加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的34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3 d引流管引流量、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第2天、第3天引流量和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预防术后淋巴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手术治疗是早期乳腺癌最重要治疗,常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均会导致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出现上肢肿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预防水肿发生的腋窝逆向淋巴显影(ARM)成为人们研究的一大热点,旨在保留上肢淋巴引流系统,减少患肢水肿发生。本文就常见ARM显影技术进行分析,并讨论AR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寻找ARM的适宜患者。  相似文献   

7.
乳癌根治术后致淋巴水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淋巴水肿是乳癌根治术后的一个长期并发症,本研究是找出致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方法:通过对240例进行乳癌根治术进行腋窝淋巴结清除的病人进行分析,这些病人至少在术后18个月以上。结果:我们发现腋窝放疗和肿块大小是增加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结论:腋窝淋巴结清除后腋窝放疗易导致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过程中,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0例,在术前于患侧上臂内侧注射亚甲蓝进行ARM,术中记录蓝染淋巴管网系统,将所有蓝染淋巴结单独取出与大体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了解上肢淋巴结转移及腋窝淋巴结分期情况。结果:60例行ARM患者中,上肢淋巴管及淋巴结成功染色者56例(93.3%),其中N0期18例未见合并上肢淋巴结转移,N1期22例中1例合并上肢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4.5%),N2期10例中2例上肢淋巴结检出转移癌(转移率为20.0%),N3期6例中5例上肢淋巴结检出转移癌(转移率为83.3%)。结论:对于不同腋窝淋巴结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在ALND过程中以染料法行ARM是可行的,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有合并上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乳癌切除,吸脂法腔镜腋窝淋巴清扫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确诊乳癌病人10例,均行乳癌切除吸脂法腔镜腋窝淋巴清扫术,术前先行乳腺包块穿刺明确乳癌诊断,全麻下先行吸脂法腔镜腋窝淋巴清扫术,再行乳癌切除。结果:10例均在腔镜下完成腋窝淋巴清扫术,共清扫淋巴结(9~22)个,平均15.6个,其中阳性淋巴结(4~9)个,平均2.6个,手术时间(120~240)分钟,术后无出血性并发症、无患侧前臂麻木及肢体水肿,无腋窝积液。随访时间最长1年7个月,最短术后1个月,本组术后无复发。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9天。结论:乳癌切除、吸脂法腔镜腋窝淋巴清扫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目前主要的治疗是手术切除,术前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 SLNB )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 ALND )以评估腋窝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情况。但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较高[1]。有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接受SLNB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4%~10%,接受 ALND 后的发生率为9%~41%[2-3]。淋巴水肿的发生主要是术中切断了引流上肢的淋巴管致淋巴回流障碍。基于外科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本文介绍一种可预防或减轻上肢淋巴水肿的新方法--腋窝反向制图( axillary reverse mapping , ARM),以减少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保留上肢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52例早期乳腺癌在施行ALND前于患侧前臂皮下注射亚甲蓝5ml进行上肢淋巴结定位,术中分检出上肢淋巴结和水平Ⅱ淋巴结,水平Ⅱ淋巴结进行印片细胞学和冰冻切片病检。术后所有淋巴结分组进行常规病检。结果52例术中可见上肢淋巴结蓝染50例(96.2%);术后病检,上肢淋巴结蓝染者腋窝淋巴结转移31例(62.0%,31/50);其中单独水平Ⅱ转移1例(2.0%,10/50),水平Ⅰ转移者30例(60.0%,);水平Ⅰ转移的患者中同时具有水平Ⅱ转移者10例(22.0%,10/50),水平Ⅱ转移者并上肢淋巴结转移者3例(6.0%,3/50)。3例上肢淋巴结转移者均同时具有水平Ⅱ转移,单独水平Ⅰ转移而无水平Ⅱ转移者均未发现腋窝蓝染淋巴结转移。11例水平Ⅱ淋巴结转移,术中印片细胞学检出8例,冰冻切片检出9例,2者联合检出10例。术中淋巴结印片细胞学检查联合冰冻切片病检与术后常规病检的符合率为98.0%(49/50)。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前前臂皮下注射亚甲蓝可有效进行上肢淋巴结定位。经术中快速病检确定水平Ⅱ淋巴结无转移者,可施行保留上肢淋巴结的ALND。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乳腺癌病人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保留上臂淋巴回流,减轻上臂淋巴水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的40侧腋区及近侧上臂区进行解剖,观察腋区各组淋巴结的数量、位置及近侧上臂浅表淋巴回流与腋区淋巴结、腋静脉三者的关系。结果外侧群淋巴结数目为(3±1.3)个,肩胛下群淋巴结数目为(4±1.8)个,胸肌群淋巴结数目为(4±1.1)个,中央群淋巴结数目为(5±1.3)个,尖群淋巴结数目为(2±1.3)个,上臂浅层淋巴管有分支汇入贵要静脉12例(30.0%),至腋窝主要汇入外侧群淋巴结25例(62.5%),中央群淋巴结13例(32.5%);并有分支直接汇入液静脉20例(50.0%)。结论ALND和SLNB术中保留反向淋巴作图淋巴管及淋巴结可有效保障上臂淋巴回流。  相似文献   

13.
蓝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蓝染料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亚甲蓝为示踪剂行SLN定位活检,继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SLN和非SLN淋巴结分别病理检查。结果SLN检出成功率为97.89%(93/95);准确性为97.85%(91/93);灵敏性为91.67%(22/24):假阴性率为8.33%(2/24);特异性为100%(71/71)。结论蓝染料乳晕区皮下注射SLN定位活检方法的成功率高,能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下极淋巴引流与中央区淋巴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的病例中,分别在对侧甲状腺上下极注射亚甲蓝,观察中央区淋巴结蓝染情况。结果上极注射组23例中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蓝染8例,蓝染率为34.78%(8/23);下极注射组23例中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蓝染17例,蓝染率为73.91%(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上下极的淋巴引流可能存在不同方向及路径,中央区淋巴结尚不能作为甲状腺不同部位肿瘤共同的前哨淋巴结归属区域。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活检方法,探讨前哨淋巴结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乳腺癌病人,采用专利蓝和^99锝标记的大分子右旋糖苷(^99mTc—DX)为示踪剂行前哨淋巴结显像,术中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再作乳腺癌手术,全部病人均作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48例病人中有44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成功率91.7%。其中20例病人联合应用专利蓝和^99mTc—DX两种方法定位前哨淋巴结,成功率100%。44例病人共找到前哨淋巴结(SLN)95个,病理检查36个有癌转移,非前哨淋巴结(NSLN)457个,病理检查73个有癌转移。44例病人中,SLN、NSLN均无转移25例,SLN、NSLN均有转移11例,SLN有转移但NSLN无转移7例,SLN未见转移但NSLN检测到癌转移1例。结论:SLN定位活检成功率高,联合应用专利蓝和^99mTc—DX两种方法优于单用一种方法。SLN定位活检能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SLN假阴性,或淋巴结跳跃性转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方法,探讨SLN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亚甲蓝为示踪剂行SLN定位活检,继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SLN检出成功率为97.89%(93/95);准确性为97.85%(91/93);灵敏性为91.67%(22/24);假阴性率为8.33%(2/24);特异性为100%(71/71)。结论:蓝染料乳晕区皮下注射SLN定位活检成功率高,能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17.
黄两喜  林艇  蔡道广 《中外医疗》2014,(15):107-108
目的:探讨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意义及价值。方法该研究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淋巴结阴性,不予以腋窝清扫,对所有患者使用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具体可应用浓度为1%的亚甲蓝溶液进行操作。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随访3年,术后发现患者无上肢麻木感、上肢肿胀以及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全部患者检查未见腋窝肿大淋巴结,更无局部复发情况。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使用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以减少并发症,能够替代腋窝清扫术,在临床可建议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切除、微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切除方法及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乳腺癌病人,采用专利蓝和锝99标记的大分子右旋糖苷(99mTc-DX)为示踪剂行前哨淋巴结显像,术中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再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对其中20例病人的腋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MA、CK-19在淋巴结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结中CK-19mRNA.所有数据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48例中有44例前哨淋巴结成功显像,成功率91.7%,其中20例病人联合应用专利蓝和99mTc-DX两种方法定位前哨淋巴结,成功率100%.成功显像的44例病人共找到前哨淋巴结(SLN)95个,病理检查发现转移率(阳性率)为37.9%(36/95);非前哨淋巴结(NSLN)457个,转移率为19.7%%(73/45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 2).腋淋巴结微转移检测:20例病人共有239个腋淋巴结,其中SLN48个,NSLN 191个.常规病理检查SLN微转移阳性率为14.6%(7/48),NSLN为0;用EM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LN阳性率为29.2%(14/48),NSLN为1.6%(3/191);CK-19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LN阳性率为22.9%(11/48),NSLN为1.1%(2/191);RT-PCR方法检测SLN阳性率为62.5%(30/48),NSLN为11.5%(22/191).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RT-PCR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专利蓝和99mTc-DX两种方法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优于单用其中一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和RT-PCR方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而且RT-PCR方法比免疫组化方法更敏感;前哨淋巴结定位和微转移的检测等技术对乳腺癌的治疗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新术式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并临床验证乳腺癌腋窝及锁骨下逆行淋巴结清扫法的临床可行性;同时探索保乳手术的实施策略。方法对78例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42例施行保乳手术,36例施行改良根治术)采用逆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清扫法进行引流区域的淋巴结清扫。结果78例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29个月,未见1例复发和转移,也未发现上肢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结论逆行腋淋巴结清扫法,对各组淋巴结显露清晰,能全面掌握区域淋巴结状况,操作简便易行,适用于各种保留胸肌或保乳的乳腺癌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