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runnstrom和FI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TUS-NMES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改良BartheI指数(MBI)、改良Ashworth评定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70.05)。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后期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MA)、步行能力分级(FAC)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FMA、FAC等量表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持续性被动康复训练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持续性被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表(Hoffer walking ability rating sc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Brunnstrom staging of hemiplegia),比较两组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MAS评级、Hoffer步行能力分期、Brunnstrom分期、ADL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性被动康复训练联合中药离子导入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痉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步行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被动运动、助力活动、主动运动和骨盆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和CSS评分均降低,BI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躯干FAC评分和平衡能力Berg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躯干FAC评分和平衡能力Berg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组应用头针结合平衡仪提供的模式进行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和Holden步行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利用优化运动技能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表量表(MPP)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MP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FAC各级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运动技能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躯干骨盆稳定性、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统计分析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S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 FAC分级),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BBS评分、SFMA评分、MBI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中物理因子的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时照组各20例。分别进行应用物理因子的康复训练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后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水平,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进行评估,及进行Brunnstrom分级。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目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对应用不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1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Brunnstrom达VI级以上(包括VI级)的样本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前IV级以上5例,康复训练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康复训练前IV级以上7例,康复训练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康复训练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物理因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