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伴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本院2006年一月至2011年十月42例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伴髋关节病变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正确有效的术前指导,术后护理,、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恢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1985年3月 ̄2002年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17例22髋,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及心理状况做好评估。术后加强护理,给予抗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防止术后并发症等系列护理。结果: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脱位、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康复出院。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3.5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系列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小雨 《当代医学》2011,17(15):83-8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18例(25侧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髋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所有病人术前术后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4髋,良7髋,中4髋,优良率81.8%。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张婷  郭学敏 《疑难病杂志》2012,11(8):633-634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9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共46髋,随访3年后观察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髋关节屈伸、内外旋、内收、外展以及总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髋臼假体松动3例(4髋)、假体柄松动2例(2髋)、异位骨化2例(2髋)。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苏大治 《中外医疗》2013,32(21):53-53,5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38侧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髋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行Harris评定,优2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84.2%。结论所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将63例(103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随机分成行A、B两组,A组33例(58髋)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B组30例(45髋)行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21.3(16~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Harris 评分优良率和术后假体松动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A、B 两组Harris 评分明显提高,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术后有6例发生假体松动,B组无假体松动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预防假体松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全髖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性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强制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8例(37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其治疗护理效果及临床评价。结果根据Harris评分,优:20髋、良12髋、可5髋,优86.49%。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制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配合精准的护理,安全有效、疗效肯定,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6例70岁以上全髋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过程。结果16例高龄全髋置换术患者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未发生并发症,康复良好,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达100%。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熟悉手术护理要点及特殊器械的应用,术前做好患者、手术器械、手术环境准备,术中准确配合,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意外的防护,术后正确转运、搬动病人等护理措施能有效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2001~2005年收治60例(96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26~168个月的随访,平均75个月.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方法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至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屈伸、内外旋、收展度由术前的平均25°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50°.Harris评分术前的7~63分,平均30分[1],术后的63~98分,平均85分.其中优41例,良15例,可4例;其优良率高达9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6例70岁以上全髋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过程。结果 16例高龄全髋置换术患者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未发生并发症,康复良好,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达100%。结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熟悉手术护理要点及特殊器械的应用,术前做好患者、手术器械、手术环境准备,术中准确配合,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意外的防护,术后正确转运、搬动病人等护理措施能有效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共46髋,其中男33例,女5例,均行3年随访,观察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2.41±2.31),明显高于术前评分(43.76±2.02),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总活动度(包含屈伸、内外旋转、内收、外展6个方向)(98.7±22.3)也较术前的(30.2±10.9)明显改善,差别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现髋臼假体松动3例(4髋),占8.7%,假体柄松动2例(2髋),占4.35%,异位骨化2例(2髋),占4.35%。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1例(32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10个月~6年的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患者髋关节术前活动度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为143.2°,其中平均屈髋90.8°;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2.3°,术后平均4.7°;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6.8分,术后平均92.6分。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增加髋关节活动度,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9例(38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的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3年的随访,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分,术后改善为87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52°,术后改善为135°,患者感觉满意.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伴双侧髋关节炎患者进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膝关节僵硬患者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方法对8例患者进行术后包括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CPM锻炼的观察。结果8例患者术后在麻醉镇痛下经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器(CPM)锻炼,有效改善了关节活动度,经4—15个月的随访,髋膝关节功能良好,能基本满足患:音的日常生活要求。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加强髋膝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慧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07-107,109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术中护理干预.方法 对30例患者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术中配合.结果 通过对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配合,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对手术室护理满意.结论 熟悉手术护理要点,掌握术中配合步骤和特殊器械的应用,加强术中护理和准确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效预防污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戴春宏  吴青 《四川医学》2004,25(9):1002-100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10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 2 0个髋关节 ) ,通过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及患者整体功能改善情况的观察 ,确定此方法的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 3 .2年 ,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 ,髋关节屈曲畸形消失 ,髋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前屈 80°~ 10 5° ,平均 85 .5° ,后伸 5°~ 15° ,平均 9.5° ,无髋关节疼痛 ,膝痛及下背痛明显改善。结论 全髋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缩短治疗周期、协调术后双侧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痛苦和节省治疗费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8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方法对18例(22髋)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2~9年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eleandCharnley分区法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结果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35.6。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85。。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2分提高到术后的83分,手术优良率为81.8%,其中优11髋,良7髋,中4髋。X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3.6%(3/22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例(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暴露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固定;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定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年,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假体无脱位、松动,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8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57°增加为术后平均172°;术后髋痛消失,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3.6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8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选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96-339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8例(60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关节疼痛评分、髋关节活动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关节NPRS评分明显降低,Harris评分显著升高,而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减少关节疼痛度。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前德  钟达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80-18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0年对27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经Gibson入路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27髋,女6例6髋;年龄19—37岁,平均32.9岁。术前Merle D’Aubigne评分平均6.9分(3-8分)。结果27例33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5-46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住,髋关节疼痛消失。各向运动良好。患者评分平均17.3分(16—18分)。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可放宽手术年龄限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术中采取恰当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