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移动性和自由度大增,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辐射效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揭示城市居民与公园绿地之间真实的时空交互关系,是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关键性议题。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核密度空间分析以及曲线回归模型模拟等方法,从居民闲暇时间、到达公园时刻和游憩时长3个维度探讨了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的空间辐射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粒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分别在非工作日、上午时段和1~2h游憩时长的时间粒度上具有较高的空间辐射能力,且其服务人数和服务频率均呈现出随出行距离增加而指数衰减的特征。研究结果既可为其他相似条件地区综合公园游憩服务辐射效应的评估提供参考,也可辅助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游憩服务效率和绿地使用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彭钰谷康 《园林》2020,(3):64-70
本文采用改进交通成本因素缺陷的GIS两步移动搜索法,根据扬州市的城市特征,研究不同出行方式下扬州市中心城区典型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合典型社会弱势群体的游憩需求频度分布,分析研究区内公园绿地供需服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出行速度的提高,公园绿地供需服务状况逐渐提升;研究区内公园绿地服务供给呈现基本满足社区典型弱势群体需求的状态,部分区域仍存在缺陷;老城区因公园绿地面积小且分布零散而服务欠佳;开发区东南部、广陵区南部、江都区东南部及城市边缘区域因公园绿地分布少、交通发展限制等因素影响,其服务有待提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期促进公园绿地资源使用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服务于居民日常游憩的绿地与人们社会生活联系愈加紧密,然而绿地布局在数量、布局结构上出现了一些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由于绿地规模存量有限,试图探究如何利用绿地功能分级、分类、分片区来满足居民日常游憩,引导规划者更加关注规划的社会维度,关注居民的实际游憩行为活动,关注绿地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日常游憩型绿地的概念,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供居民日常游憩的绿地,包括居民使用率较高的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层面,系统分析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在日常游憩型绿地布局方面的缺陷,结合服务面积比率等空间衡量指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规划导向,使绿地布局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新数据环境下从网络抓取的公园绿地数据、居住小区数据、街景图片数据和小区人口数据,在GIS平台上,通过网络分析,对北京老城范围内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空间可达性和社会公平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北京老城公园绿地总体服务水平较低,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服务水平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北京老城东南部与二环路周边,服务盲区主要分布于北京老城西部地区。进一步结合居民的社会经济指数和需求指数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北京老城公园绿地服务水平高的区域,高房价居住区的占比有所增加,高人口密度的居住区占比有所降低,北京老城公园绿地分布存在一定不公平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应更新公园绿地的评价指标与规划方法,考虑周边居住区的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及需求状况,提升公园可达性,从而提升公园绿地资源供给的效率及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周末  王兰会 《中国园林》2023,39(2):57-63
公园绿地是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公园绿地在老年人中分配的均衡程度是其社会公平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利用2010—2019年北京市的公园绿地、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对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变动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北京市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总体呈改善趋势;2)北京市各区的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特征,中心区域好而外围区域差,2010—2019年公平性改善最为明显的区域是首都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副中心;3)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公园绿地供给的增加是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改善的三大正向驱动因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改善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对提升社区公园的游憩功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3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游憩偏好及需求,以霍兰德"人格兴趣职业分类法"将城市社区中参与游憩的居民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法,揭示社区居民对公园游憩需求及偏好在职业层面的分异特征,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城市社区公园的优化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公园内游憩居民的职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职业居民对社区公园游憩功能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偏好的影响要远强于其对游憩需求及满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消费的社会分异特征及供给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社会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广州中心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的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呈现新的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群体差异,即公园绿地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居民的本地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SES)越高,对公园绿地的实际享有程度越高。为实现公平兼顾效率的公园绿地供给目标,应根据居民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调整规划对策,并根据社会分异结果,结合社会空间特征对公园绿地进行差异化供给。  相似文献   

8.
王敏  宋昊洋  汪洁琼 《风景园林》2022,29(10):109-114
在城市减量提质的发展背景下,面向居民日常游憩需求,优化城市公园供给效能是提升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关键手段。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采用问卷调研、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分析,厘清城市公园总体规模、分布形态等宏观空间布局特征与景观空间、设施支持和维护管理等微观场地设计特征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聚焦高密度城区,比较宏观和微观2种尺度的影响因素在建成空间供给干预下的动态优先级关系,揭示城市公园供需智慧调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整体上,宏观空间布局特征和微观场地设计特征的游憩服务供给效能基本一致;2)高密度城区中,微观场地设计特征具有更高的供给效能。基于此,提出提升昆山市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多层级、动态化供需智慧调控策略,即扩大绿地规模、增强绿地集聚性、拓展立体景观空间、增设健身服务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为更高效地优化居民游憩体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公园绿地资源供需失调、绿地配置不公平的情况日益突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从“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构建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框架,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以社区为研究尺度,探究弱势群体的绿地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的公平性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2)龙华区中部的公园绿地供给滞后,大部分区域处于供需失调状态;3)群体间绿地资源分配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的绿地供给滞后情况在南部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精细化评价的参考,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及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州公园绿地的空间差异及社会公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GIS网络分析与缓冲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公园绿地客观服务水平在街道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和社会公平性。结果表明:公园绿地各类别及总体服务水平均较低且差异显著,其高覆盖区主要分布在旧城区的街道,服务盲区主要分布在天河、白云和黄埔等次新区以及海珠区的街道。进一步结合街道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研究得到:SES越高,公园服务水平越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府在公园绿地的规划和管理上应从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改善公园可达条件、建立统一统计和管理考核体系及利用税收杠杆等措施提高绿地供给的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中有关大数据的应用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其次,从公园游憩使用、可达性、服务范围和规划应对4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在游憩使用方面,大数据可通过游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省  周燕  杨倩 《风景园林》2021,28(3):82-87
城市综合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确定并度量居民游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综合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五大潜变量中,"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环境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可达程度""设施服务感知"和"安全保障感知"。深入分析发现,"情感效用感知"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与"景观环境感知"中"垃圾清理""植被养护"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相关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综合公园游憩品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怡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3,39(7):121-126
湖泊公园是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开展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量化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游憩空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8个典型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爬取公园网络评论数据,利用LDA主题模型挖掘潜在主题,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模型,并对比问卷调查结果,探讨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公众感知维度有休闲娱乐、审美体验、运动健康、社交互动、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主导服务类型是休闲娱乐和审美体验,而科普教育是最不易被感知的;公园可达性、周边文化建设、园内基础设施及自身特色是影响感知频率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和活动类型差异对感知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因此,未来湖泊公园的建设可在科普主题活动举办、特色湖泊文化景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并关注多年龄段人群需求,从而提升公园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7.
虽然城市绿地是广受欢迎的城市游憩空间,但是现实中不愿参与、不能参与绿地游憩活动的现象仍客观存在,这反映出城市绿地游憩存在制约因素。目前有关城市绿地游憩制约的分析多分散于各类城市绿地研究中,尚未进行系统性综述。在梳理国内外城市绿地游憩制约文献的基础上,介绍绿地游憩制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经历,对绿地游憩制约影响因素、游憩制约强度序列、游憩制约机制、不同人群面临的绿地游憩制约和游憩制约改善途径5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随着休闲时间深夜化、加班常态化、长距离通勤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开展绿地游憩活动将面临"时间不巧,供需错配"等多维制约,仅用绿地可达性已经不能解释"邻绿无暇、有暇无伴"等新的绿地游憩制约现象,今后应当尝试将绿地游憩制约多维性嵌入到城市绿地游憩规划实践当中,构建城市绿地游憩研究的综合范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了社区游憩设施密度对居民BMI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游憩设施密度对城乡居民的BMI存在影响差异,游憩设施中的健身设施密度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居民的超重或肥胖几率,而对乡村居民并无显著作用,影响乡村居民BMI的关键因素是其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了个体健康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将对我国城乡社区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系统保护和游憩发展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国家公园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游憩管理将游憩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实现资源有效保护与公众游憩需求之间的平衡。国外户外游憩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在国家公园的游憩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本文从游憩资源管理、游客管理、游憩服务管理三大方面对游憩管理内容展开研究,总结并吸取国外研究成果及经验,探讨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并提出管理策略,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