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抑制因子p57kip2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Klootwijk等方法制作神经管缺陷(NTD)小鼠模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正常与NTD小鼠怀孕9.5d和10.5d胚胎的神经管组织中p57kip2基因表达的差异,并对其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小鼠正常神经胚围形成期(孕9.5和10.5d)p57kip2表达显著上调,在维甲酸诱导致NTD的神经管组织中,包括怀孕9.5d和10.5d两个时相,p57kip2表达均呈现下调趋势。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均显示其变化趋势与芯片结果相同。结论 p57kip2可能参与正常神经管关闭的生理过程,在神经系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甲酸诱导下神经管发育缺陷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采用维甲酸喂服致神经管缺陷(NTDs)模型,通过收集提取健康与NTDs小鼠神经组织总RNA,用含有1 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胚胎9.5d、10.5 d健康小鼠与同期NTDs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 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E9.5d、E10.5 d两个时相点呈一致变化,其中NeK7、IGFBP5、ZW10、Csf3r、PSMC6、Cdk5、Rb1在维甲酸处理后下调;Apoa-4在维甲酸处理后上调.结论 多类基因参与了NTDs的发生过程;为研究正常神经胚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实体内外任何异常因素的作用常导致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的发生,NTD发生过程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目的:探讨神经管发育缺陷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为研究正常神经胚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cDNA微点阵分析,神经发育研究,于2006-01/2007-10在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完成。 材料:120只成年昆明种小鼠,60只孕鼠(均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维甲酸(美国Sigma公司);基因微点阵(香港Amersham Pharmacia公司);基因序列(美国Incyte公司小鼠基因文库)。 方法:120只成年昆明种小鼠中,60只孕鼠被随机分成维甲酸组(n = 30)和正常对照组(n = 30)。维甲酸喂服致神经管缺陷模型,同时正常对照组喂服玉米油。收集提取两组小鼠神经胚胎组织总RNA,用含有1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了胚胎9.5天、10.5天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Northern杂交验证。 主要的观察指标: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形态学差异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表达差异Northern杂交的验证。 结果:正常E9.5d、E10.5d鼠胚脑部闭合完全,外观饱满圆滑,腮弓清晰,眼泡、耳泡可见,脊柱表面完整无裂口。喂服RA后解剖镜下观察到两组鼠胚(E9.5d,E10.5d)死胎明显增多,形态多样;典型的形态畸形包括颅脑顶部未闭、后脑和面部的异常。cDNA微点阵分析提示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E9.5d,E10.5d两个时相点呈现一致变化,其中NeK7、IGFBP5、ZW10、Csf3r、PSMC6、Cdk5、Rb1在RA处理致NTD组均呈现下调;apoa-4在RA处理致NTD组均呈现上调, 部分分析结果得到了Northern杂交验证。 结论:Nek7, Igfbp5, Zw10,Csf3r, Psmc6 Cdk5,Rb1 and Apoa-4可能是参与神经管缺陷的发生过程的重要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神经管畸形(NTDs)中过量维甲酸(RA)致畸及牛磺酸干预的作用,分析Pax3与NTDs的关系及其特异性时相表达.方法 采用孕鼠服用过量RA及牛磺酸,建立胎鼠NTDs及干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析各组胎鼠E9.5、E10.5、E11.5、E12.5中神经管Pax3的表达特异时相性差异.结果 致畸组胎鼠畸形率达到71.6%,而干预组畸形率降至55.3%(P<0.05),两组死胎或吸收胎率分别为11.4%、9.8%(P>0.05);Pax3蛋白质阳性反应主要位于胞核,其在神经嵴表达强,而周围间充质表达弱.且在对照组中表达强于两实验组(P<0.05),于E10.5 d出现表达高峰;在两实验组中Pax3表达呈现增强趋势,干预组Pax3表达强于致畸组(P <0.05);Pax3基因在两实验组中的表达受抑,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P<0.05),对照组中Pax3基因的表达于E10.5 d出现高峰;在两实验组中Pax3随胚胎发育呈现增强趋势无表达高峰,干预组Pax3表达强于致畸组(P<0.05).结论 RA致畸及牛磺酸干预在胚胎NT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Pax3基因表达的时相差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基因组芯片初步筛选亚类垂体腺瘤特异性相关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印讥基因在神经管缺损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中密度芯片基因比较正常小鼠与神经管缺损小鼠胚胎9.5、10.5d时神经管组织中Spin基因的表达差异,并经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印讯基因在正常神经管组织表达上调趋势(Cy5/Cy3〉2.0),而在维甲酸诱导的神经管缺损组织中呈现下调趋势(Cy5/Cy3〈0.5)。结论Spin基因参与神经管缺损发生和发展过程,可能在神经管异常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阐释神经管缺损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揭示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分子机制,并探讨其有效的防治途径。方法 选用SD大鼠分6个实验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为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构建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大鼠模型并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实验组大鼠。第3组为STZ构建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且胚胎不伴有神经管缺陷;第4、5、6组为STZ构建的糖尿病治疗组大鼠,每日分别给予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维生素E、cocktail(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红花油safflower oil混合物)治疗。于妊娠第12天分别取出各组胚胎.形态学分析后对卵黄囊细胞进行DNA片段分析;应用特异性抗磷酸化抗体对细胞凋亡信号途径上各蛋白激酶、蛋白酶的活性进行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的先天性神经管缺陷胚胎(第2组)中卵黄囊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特征性的DNA梯状电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ax显著高表达.而凋亡抑制基因AKT活性明显受抑。经AA、维生素E补充物等治疗后,可抑制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蛋白激酶、蛋白酶的表达并逆转了胚胎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的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发生,与卵黄囊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启动相关,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剂补充物对神经管缺陷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能通过对细胞凋亡信号途径的逆转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提取30例MG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采用BIOSTAR Human-6-V3型人类全长基因cDNA表达谱芯片进行检测,使用生物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G组检测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04个,其中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44个(比值>5.0),表达显著下凋的基因60个(比值<0.2),涉及基因包括免疫、细胞信号传递、代谢、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原癌与抑癌基因、细胞骨架与蛋白合成等相关基因.结论 MG发病机制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芯片技术可快速筛选出与MG发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