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中老年人肥胖相关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尽早发现肥胖,从而预防高血压。方法采用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667名中老年人;采用体格测量的方法,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高血压流行情况的关系。结果调查显示,对于45岁~组的中年人而言,高血压患者腰臀比异常、腰围身高比异常和超重的比例均远高于正常人群;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腰围和肥胖的情况与是否患高血压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的腰围异常和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通过简单易测的肥胖指标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等,积极控制肥胖,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以为,和西方人相比,中国的胖人不算多。但上海交通大学发表的研究显示,目前中国人肥胖增长的速度已为全球第二,仅次于墨西哥。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腰围超标的界限。腰围增大预示肥胖,而谁都知道,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先遣兵"。肥胖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胆囊炎、关节炎等一系列疾病。  相似文献   

3.
肥胖遗传吗     
艾晓 《大众健康》2004,(3):11-11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关于肥胖的界定,专家提出了“体重指数(BMI)”这个概念。体重指数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衡量肥胖的另一个指标是腰围。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单纯腰围大的人称为腹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分析体重指数(BMI)和腰围与MS组分的关系.方法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8所学校选取1 928名7~14岁小学生,测量其身高、体重和各MS组分,分析不同营养状况小学生MS组分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MI、腰围与MS组分的关系.结果 除空腹血糖外,血压、血脂、腰围在不同营养状况小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不同营养状况小学生高SBP、高TG、低HDL-C、中心性肥胖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BMI增加异常率增高.多元线性回归发现BMI和腰围均与除中心性肥胖外的其他MS组分有独立的相关性;除TC外, “腰围”对于其他MS组分的标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略大于“BMI”.除DBP外,对于其他MS组分,BMI与腰围同时升高(超重/肥胖且腰围≥P90)的OR值>BMI和腰围有且仅有一项偏高(超重/肥胖或腰围≥P90)>体重正常且腰围正常.结论 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联合应用腰围和BMI有利于评估MS风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城市与南方乡村学生两类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和新建腰围界值点在参照人群中筛查超重、肥胖的有效性,为建立合适的腰围界位点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我国大城市和南方乡村7~22岁汉族学生27256名和40270名,同时使用BMI、腰围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分析筛查结果一致率。结果腰围标准所筛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BMI标准,结果一致率较低,原因可能与腰围超重、肥胖界值点设置偏低有关;界值点偏低程度肥胖大于超重,女生大于男生,导致超重/肥胖错判率南方乡村群体显著高于大城市同龄者,与前者较低的体格发育水平有关。结论腰围界值点应适度提高,以降低错筛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体重指数(BMI)标准和新建腰围界值点在参照人群中筛查超重、肥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后者的有效性。方法以两部分参照人群(沿海大城市和北方乡村)为目标人群,对象分别有27 256名和35 932名,7~22岁汉族大中小学生。同时使用BMI、腰围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筛查一致率。结果腰围界值点所筛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BMI标准;两项标准的筛查结果不一致率很高,原因与腰围标准的超重、肥胖界值点设置偏低有关;界值的偏低程度肥胖大于超重,女大于男。超重/肥胖错判率北方乡村群体显著高于大城市,与前者较低的体格发育水平关联。结论腰围界值点应适度提高,减少错筛率。就提高腰围标准的准确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不同指标评价儿童青少年肥胖,探讨各项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辽宁省辽阳市917名11~16周岁的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系列。 结果 (1) 男生的腰围、体质指数(BMI)、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血压和血糖均显著高于女生。(2) 体质指数与腰围筛查肥胖结果有关联,但关系不大密切,二者的一致性较差。(3) 腰围、体质指数、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均适用于代谢综合征的评估,腰围对评估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次为腰围身高比;腰围身高比的敏感性最高。 结论 腰围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优于体质指数,对评估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风险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佛山市35~70岁城市社区居民的肥胖类型,分析肥胖类型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广东省佛山地区15个社区中居住时间≥3年的居民进行调查,共获得符合要求的受调查者5 039例。测量受调查者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根据BMI和腰围将被调查者分为非肥胖组3198例、腹型肥胖组1 084例、肥胖组188例、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组569例。检测各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同时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指标,计算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结果与非肥胖组相比,另外3组BMI值、腰围、血压指标、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PG)、脉搏波传导速度、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腹型肥胖组相比,肥胖组患者腰围、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组BMI、腰围、血压指标、TG、FPG、脉搏波传导速度、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肥胖组相比,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组腰围、收缩压、TG、FPG、脉搏波传导速度、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对脉搏波传导速度、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单独主效应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对脉搏波传导速度、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单独主效应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腰围对脉搏波传导速度、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共同效应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组发生脉搏波传导速度10 m/s、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4的风险分别为非肥胖和腹型肥胖组的5.716倍、4.842倍,明显高于单独BMI≥28 kg/m~2或腰围增高。结论佛山市35~70岁城市社区居民单纯性肥胖和腹型肥胖均为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BMI和腰围在促进动脉硬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糖尿病(DM)、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对山东省中西部农村居民16 38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在6.1~7.0mmol/L间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间的关系.结果 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5.28%,15.31%,40.63%,DM患病率为4.27%,高血压患病率为43.8%.DM和高血压患病率随BMI和腰围的增加而升高,经X2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层分析,高血压患病率随BMI和腰围增加而升高,DM患病率随腰围增加而升高(P<0.05),随BMI增加,DM患病率并无上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患病危险性与BMI和腰围相关(P<0.05),而DM仅与腰围有关(P<0.05),与BMI无关(P>0.05).结论 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关系密切.必须加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干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儿童体格检测指标的百分位参考值和生长曲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和肥胖的识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2327名10~13岁儿童进行了一项体格测量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加性模型(GAMLSS)构建不同体格指标生长曲线。以BMI>P95,TMI> P95,腰围>P90,腰高比≥0.5设置为肥胖的阈值,评价儿童肥胖。BMI和腰围临界值与国家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男女生身高、体重、臀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MI和腰高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10~13岁儿童使用BMI、TMI、腰围、腰高比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男生:7.8%、7.2%、12.4%和16.9%,女生:7.2%、6.7%、11.5%和8.8%。男生:BMI肥胖临界值10岁阶段高于国家筛查标准,11~13岁低于国家筛查标准,腰围肥胖临界值均高于国家筛查标准;女生:BMI肥胖临界值均低于国家筛查标准,腰围肥胖临界值10~12岁高于国家筛查标准,13岁阶段低于国家筛查标准。结论 新疆部分地区学龄儿童以腰围判断肥胖的临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不同诊断标准,全面描述济南市城区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流行状况,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2年9月-2014年9月进行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儿童心血管疾病的预警、诊治技术研究”分课题济南调查点。腹型肥胖分别采用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不同标准进行评价。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男女的腹型肥胖检出率差异,并计算kappa值,比较腰围与腰围身高比(WHtR)不同诊断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济南市城区7~17岁儿童青少年的腹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8.1%(WC-中国标准)、22.2%(WC-北京标准)、17.7%(WHtR-国际标准)和27.3%(WHtR-中国标准)。低学龄组(7~11岁)腹型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表现为上升趋势,高学龄组(12~17岁)腹型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无论采用何种标准,高学龄组(12~17岁)中男生腹型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结论 济南市城区7~17岁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处于流行状态,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2.
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血压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3所中学和2所小学,根据2005-2006年中小学生体检身高、体重结果,筛选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学生,再对自愿参加的1082名7~15岁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的测量。结果男、女儿童血压及血压偏高检出率均为肥胖儿童〉超重儿童〉体重正常儿童;腰围偏高组也明显高于腰围正常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I,WC与儿童SBP,DBP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定期检查超重、肥胖儿童的血压,对预防和控制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评价肥胖的简易指标──腰围与臀围周益众,林敏(湖南省卫生防疫站410005)腰围与臀围是人体测量中容易得到的两项指标。腰围主要反映皮下深层脂肪厚薄,臀围反映身体皮下脂肪的多少,故可用腰围与臀围之比来判定是否肥胖。在西方国家,成年男子该比值大于1.0为...  相似文献   

14.
Ma Y  Zhang B  Wang H  Du W  Su C  Zhai F 《卫生研究》2012,41(1):70-74
目的探讨反映肥胖的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并通过肥胖指标预测血压值。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九省城乡18~60岁的成年居民6 433人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以及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进行横断面分析,同时分析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血压的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方程以肥胖指标预测血压值。结果城市男性居民的平均BMI值、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城市女性居民的平均BMI值、腰围、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和高血压患病率均低于农村居民,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随着BMI值、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的增加而升高。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女性的年龄回归系数要高于男性。男性BMI值每增加0.77、腰围每增加2.43cm、腰臀比每增加2.66%和腰围身高比每增加1.54%,其收缩压升高1mmHg;而女性,相应的值分别为0.75、2.12cm、2.54%和1.53%时,其收缩压升高1mmHg。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腰围身高比仅和女性舒张压有相关关系。结论肥胖指标与血压之间具有稳定的正向线性关系。腰围身高比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预测作用并不好于其他反映肥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成人肥胖与糖代谢障碍及其患病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及体脂分布与糖代谢障碍指标和糖尿病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四川省泸天华集团公司6387名职工糖尿病流行病调查数据,采用协方差分析比、多重线性回归、相对危险度等方法分析体重指数、腰围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关系以及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情况下糖尿病与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结果: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尿病和IGT的患病率都随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增加而升高,特别是当体重指数在24,男性腰围在85、女性腰围在80以后,各指标都有显著性的改变。结论:成人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目前推荐的我国成人肥胖标准:BMI≥24,男性腰围≥85,女性≥80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家庭医学》2008,(6):59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有四成腰围超标。即使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因腰围超标而属于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是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都市6~18岁中小学生肥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体格测量方法以WHO标准同性别组身高的体重的超重和肥胖标准,筛选出单纯肥胖儿童。采用病例对照1∶2配对的方法,对单纯肥胖儿童体格测量参数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问卷方式对肥胖儿童和对照儿童的饮食和生活行为等进行调查。结果:单纯肥胖儿童组腰围、腰围/臀围、腰围/身高、肩胛下角/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压高于对照组,而进餐速度快、食欲好、进食油炸食物频率高、睡前食奶类、父亲文化程度低及母亲BMI高为肥胖危险因素。结论:肥胖不仅与个人饮食生活方式有关,与遗传因素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月经初潮年龄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月经初潮年龄与中心性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马鞍山市初三年级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结果月经初潮年龄偏早组的体质指数(BMI)和腰围与月经初潮年龄适中和偏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小学三年级时体型为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其月经初潮年龄偏早,在青春中后期的BMI、腰围和腰臀比也较高。结论儿童期的肥胖、月经初潮年龄和青春期的肥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五年制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各肥胖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为青少年高血压的筛查、防治及卫生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南京市某五年制高职院校1 78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腰围及腰围身高比;通过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探讨各肥胖指标和血压的相关性,并对与高血压发生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生体质量指数、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均与血压呈正相关,以腰围身高比的相关性最强(与男生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系数为0.477和0.166,女生为0.323和0.158);3个指标所界定的体重异常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女生还是男生,3个肥胖指标所界定的体重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均升高;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以正常组为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仍然显示,体重异常组患高血压的风险升高,其中腰围身高比肥胖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最高(OR=13.73,95%CI=9.00~20.94).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3种肥胖指标中,腰围身高比与血压的相关性最强,腰围身高比肥胖组患高血压的分险最高,适宜作为青少年高血压防治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20.
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分析体质指数(BMI)对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方法2005年对深圳市部分银行23~59岁职工2025人进行BMI、血糖测量及问卷调查,按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的BMI标准将其分成3大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结果生活及饮食习惯:BMI正常组抽烟者为13.3%,酗酒者为25.8%;BMI超重组抽烟者为20.3%,酗酒者为37.1%;BMI肥胖组抽烟者为9.4%,酗酒者为45.5%。腰围:BMI正常组男性平均腰围84.2±5.5,女性平均腰围75.0±4.1;BMI超重组男性平均腰围94.3±6.5,女性平均腰围82.9±5.0;BMI肥胖组男性平均腰围103±8.2,女性平均腰围90.5±7.5。BMI正常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男性为3.2%,女性为3.5%。BMI超重组的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12.6%,女性为10.6%。BMI肥胖组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22.5%,女性为19.1%。结论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肥胖组人员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其他两组,且酗酒者居多。加强对超重、肥胖人群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保持BMI在正常范围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