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A型肉毒素(BTA)对皮肤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肽SP、CGRP的影响及其对皮肤创伤愈合的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组(空白对照组)和E组(肉毒素注射组),20只/组。肉毒素A预注射后7d,在鼠背部建立以4个注射点为中心的创面模型,面积1cm×1cm。测量术后3d和7d的创面面积。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BTA注射后第7天(术前)和创面愈合后(术后14d)的皮肤组织中感觉神经肽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以及创伤愈合中的重要分子TGF—β1和α—SMA的mRNA表达。结合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切片中上述4种物质阳性染色的积分光密度OD值。结果①各组创面于术后14d基本愈合。与C组相比,E组术后3d、7d的创面面积无差异(P〉0.05);②E组术前和术后14d的皮肤组织中SP、CGRP、TGF—β1和α—SMA的mRNA表达和OD值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局部皮下注射BTA不影响创面愈合的时间和速度;②BTA能减少创面愈合过程中皮肤神经末梢对SP、CGRP的释放和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和α-SM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运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测定HS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中的FAK、整合素α1、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TGF-βR1)及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将HSFB分别用抗FAK、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并测定培养前后整合素α1、TGF—βR1、α—SMA及FAK的表达。结果与NSFB相比,HSFB中的FAK、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用抗整合素α1、TGF-βR1、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后,HSFB中的FAK表达下降(P〈0.01);阻断FAK表达也可分别导致了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FAK对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的蛋白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减少FAK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FAKSiRNA对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与瘢痕增生相关因子整合素α1、TGF-βR、黏着斑激酶(Focalad hesivekinase,FAK)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探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设计特异性探针合成FAKSiRNA片段,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用荧光定量PCR法(FO—PCR)检测、比较转染前后成纤维细胞内以上各因子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转染48h后,FAK mRNA、整合素α1 mRNA、TGF—BR mRNA、α-SMA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FAK SiRNA可能通过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TGF—βR、FAK和α-SMA的表达,从而抑制瘢痕的增生与挛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7,PPAR-γ)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eoxy-△^12,14-prostagliandxinJ2,15d—PG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I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2cm×3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2个,共计72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分别用15d—PGJ2和生理盐水行瘢痕内注射,1次/d,共7次。停药后第7、14、21天两组同时取材;每组每次切取12个组织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型胶原、CTGF和α—SMA的表达。结果各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块。与对照组相比,15dPGJ2注射后瘢痕体积缩小,变软变平,色泽轻度变浅。在各个时间点15d—PGJ2组I型胶原、CTGF和α-SM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的配体15d—PGJ2可降低瘢痕内I型胶原、CTGF和α—SMA的含量,引起瘢痕萎缩,有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可能为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祛瘀生肌中药对糖尿病大鼠愈创模型创面TGF—β1、TGF-β3水平的动态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分另1造成正常创面模型和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生肌化瘀方组、化瘀方组和糖尿病创面生理盐水组。分另4于不同干预时段(3d、7d、11d)取材,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测定,并行图像扫描定量分析TGF—β1、TGF-β3水平变化。结果:生肌化瘀方及化瘀方组各时段(3d、7d、11d)TGF—β1及TGF-β3水平均高于糖尿病创面生理盐水组(P〈0.05)。化瘀方TGF-β1均低于生肌化瘀方组(P〈0.05),但TGF—β3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肌化瘀方促进创面TGF—β1及TGF-β3分泌,有利于创面愈合,同时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面做直径1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个/侧,共60个。随机分为以下三组:高浓度ALA-PDT组(n=20):20%ALA介导PDT治疗;低浓度ALA-PDT组(n=20):10%ALA介导PDT治疗;对照组(n=20):不做治疗,待创面自然愈合。在创面形成术后的第6天、第13天分别进行ALA-PDT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瘢痕形成率、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及TGF-β1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ALA-PDT治疗降低了瘢痕形成率,其中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高浓度ALA-PDT组和药物低浓度ALA-PDT组的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之间的TGF-β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预防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该作用可能通过减少TGF-β1的产生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耳瘢痕模型,每耳6个创面,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0只,共120个创面,实验组术后立即给予HBO处理,对照组处于常压环境中。术后第29天切取瘢痕组织,测量瘢痕增生指数(hypertrophic index,HI),并用HE染色观察瘢痕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及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H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E染色结果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示实验组VEGF、TGFβ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HBO可降低VEGF、TGFβ1的表达,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反义TGF-β1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罗梅  姬永忠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1):18-21,C002
目的:探讨反义TGF-β1脱氧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研究局部使用反义。TGF-β1的有效给药途径。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采用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反义TGF-β1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影响,并用原位杂交法技术检测兔耳增生块内TGF-β1 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mRNA、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兔左耳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反义TGF-β1后,按时间段取材,HE和Masgon染色显示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增生块的相对增生高度低于对照组。原位杂交显示TGF-β1 mRNA、collagenⅠmRNA、collagenⅢ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结论:反义TGF-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局部注射裸DNA治疗瘢痕的给药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观察TGF-β1对兔耳伤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以及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形成的影响,探讨PKC的作用.方法在兔耳腹侧伤口和瘢痕组织使用TGF-β1,测定正常兔耳皮肤、伤后3d、6d、创面上皮化时(11~16d),上皮化后14d、30d、45d和60d组织中PKC活性.观察上皮化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肉芽组织、周边组织和非增生性瘢痕和组织PKC活性上皮化后均高于伤前皮肤组织(P<0.001或0.05).增生性瘢痕的PKC活性均高于非增生性瘢痕(P<0.01或0.05).TGF-β1进一步活化各种组织的PKC(P<0.01),且加速伤口愈合并显著刺激瘢痕增生(P<0.05).上皮化前后使用TGF-β1的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组织间分别比较时无差异(P>0.05).结论PKC活化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有关.TGF-β1进一步活化各种组织的PKC提示PKC介导TGF-β1的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uth factro,CTGF)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只大耳白兔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为A组,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B组,注射CTGF为C组,先后注射TGF-β1和CTGF为D组,注射反义CTGF为E组,每个治疗组又分为治疗7、14、20d3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中CTGF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蛋白表达,HE、Masson染色观察切片内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算切片内胶原纤维面密度。结果E组中CTGF mRNA、蛋白表达、成纤维细胞数密度和胶原纤维面密度均降低,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CTGF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局部注射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在兔耳双侧分别构建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36只兔子随机平均分为溶剂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实验组(B组)和曲安奈德阳性对照组(C组)。待创面完成上皮化后开始给药。B组注射含150μg吡非尼酮的DMSO溶液,共30μl;A组注射等体积的DMSO;C组注射曲安奈德30μl,1次/d,连续注射3 d后改为1次/周,共2次。给药后第45天取材固定,常规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通过Masson染色分析胶原纤维排列,PCR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吡非尼酮和曲安奈德均可显著降低兔耳瘢痕增生指数,减少瘢痕的高度,其颜色更加接近正常皮肤,胶原组织排列也更为整齐有序;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的m RNA表达也均明显下降。结论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瘢痕组织中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有关。吡非尼酮可能通过下调TGF-β1与TGF-β2等基因的表达抑制了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积雪草甙对兔耳增生性瘢痕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的模型,探讨积雪草甙(Asiaticoside,hd)对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喂养过程中死亡4只),在兔耳腹侧制备直径为1cm、深达软骨膜的圆形瘢痕93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得宝松组、低浓度积雪草甙组(25mg/m1)、高浓度积雪草甙组(50mg/m1),分别于瘢痕制备3天后局部应用相应药物,2周后取材,分别测量瘢痕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量。结果:积雪草甙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1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积雪草甙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二者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积雪草甙组之间,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较高浓度积雪草甙注射液局部注射可以减少增生性瘢痕TGF-β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他克莫司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他克莫司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药物,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产生作用并无相关报道,为此提出并证实了他克莫司可以抑制兔耳瘢痕增生。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选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耳腹侧用打孔器制作直径1cm圆形创面,伤后14天创面上皮化后给药,每只兔左耳为空白对照组涂等剂量凡士林软膏,右耳为他克莫司治疗组。分别在伤后14天、21天2、8天3、5天和49天采集标本,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差异;Real-t i me PCR检测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TGF-β2、Col l agen-α1等的表达。结果:HE染色可见他克莫司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CR结果可见TGF-β1、TGF-β2及Col l agen-α1表达较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减少。结论:实验组较对照组瘢痕明显减轻,证明他克莫司显著抑制兔耳瘢痕增生,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及预防瘢痕增生的全新疗法。  相似文献   

14.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方法:通过制作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术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法对巨噬细胞(MΦ)、TGF-β1及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MΦ、TGF-β1及α-SMA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表达于粘膜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α-SMA表达于肌纤维细胞胞浆。结论: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道愈合过程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道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3  
目的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选用47只日本大耳白兔,在耳腹侧面制作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5cm×4.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88个,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70%兔耳圆形创面可发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增生块,增生块持续时间最长为150d;长方形创面增生块发生率为80%以上,持续时间已超过262d.增生块内有特征性的结节或漩涡状结构.创基注入TGF-β1、IFN-y,可以促进或抑制增生块的发生.原位杂交,查明内源性TGF-β1mRNA为强阳性表达.利用此模型证实成纤维细胞凋亡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兔耳可以产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病理改变,可以用作瘢痕研究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蝉花茵丝对TGF—βl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d—SMA、FN、LN、ColⅢ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TGF—β1,刺激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和免疫组化、RT—PCR检测技术,观察空白对照组、TGF-β1,对照组、冬虫夏草组、蝉花高剂量组、蝉花中剂量组和蝉花低荆量组的a—SMA、FiN、LN、ColⅢ蛋白及mR-NA表达,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TGF-β1,刺激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a—SMA、FN、LN、colⅢ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蝉花大、中、小剂量组均能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对α-SMA、LN、FN、ColⅢ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TGF—β1,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并且大剂量的蝉花茵丝组优于虫草菌丝组(P〈0.05);不同剂量的蝉花茵丝组存在量效依赖关系。结论:本研究表明蝉花茵丝通过下调TGF-β1,刺激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仪一SMA、LN、FN、ColIⅢ蛋白及mRNA的异常表达而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对兔耳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及瘢痕增生的影响, 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切取42只2~3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背部完整脂肪垫, 制备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并于每只兔双耳腹侧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将左耳创面纳入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组(以下简称基质胶组)、右耳创面纳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 分别注入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和PBS。计算伤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 并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行创面形成瘢痕组织(以下简称瘢痕组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真皮厚度;行Masson染色观察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胶原排布, 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中微血管计数(MVC)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并行基质胶组瘢痕组织中α-SMA与TGF-β1表达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BC)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全麻下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在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根据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不同处理方式分为5组,分别为3组实验组(贴敷持水性不同的细菌纤维素(BC)膜,A组BC(1:5)、B组BC(1:6)、C组BC(1:8))和2组对照组(贴敷疤痕贴的为阳性对照D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的为阴性对照E组)。在给予瘢痕面不同处理方式之后的第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42天、第56天分别切取标本行羟脯氨酸(Hpr)含量检测。结果:A、B、C三组瘢痕Hpr含量高于D组但低于E组(P〈0.01);A、B、C、三组瘢痕Hpr含量分别比较A〉B〉C组(P〈0.05)。结论: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贴敷的细菌纤维素抑制了兔耳瘢痕的增生,各组细菌纤维素减轻增生性瘢痕效果比较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肛愈宁软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模型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肛愈宁组、凡士林组。制备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两组创面中TGF—β1及smad7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后第7天,肛愈宁组TGF—β1含量明显高于凡士林组(P〈0.05);而smad7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肛愈宁组TGF—β1含量明显低于凡士林组(P〈0.05);smad7含量明显高于凡士林组(P〈0.05)。结论在创面愈合早期,肛愈宁软膏可促进创面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从而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而在创面愈合晚期.肛愈宁可有效降低TGF-β1的生物学效应.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分裂.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将转染TGF-β3c2s2基因的兔BMSCs移植于兔耳瘢痕模型,观察转基因BMSCs对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方法 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重1.7~2.5 kg,雌雄不拘.取第3代兔BMSCs,经Ad-TGF-β3c2s2在感染复数150下转染,培养孵育24 h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备用.将纯化、浓缩的Ad-TGF-β3c2s2颗粒,DMEM/F12(不含FBS)稀释为1×108pfu/mL备用.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兔耳分别制备两个2 cm×2 cm大小的腹侧全层皮肤、软骨缺损创面.将每只兔的4个创面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Ad-TGF-β3c2s2组(B组)、BMSCs组(C组)和BMSCs/Ad-TGF-β3c2s2组(D组),并以自身正常皮肤作为正常对照(E组).将备好的细胞及病毒液分别按创面分组进行局部移植.于术后21、45、90 d行大体观察、瘢痕硬度和厚度测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大体观察A、B、C组上皮化后创面均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伤后45 d瘢痕增生程度达高峰,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持续至90 d,D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高出周围皮肤的瘢痕形成.术后45 d和90 d,A、B、C组瘢痕厚度和硬度明显高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愈合后创面厚度和硬度与正常皮肤接近.HE染色观察A、C组伤后45 d可见浅层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粗大,呈交错网织状排列;B组和D组结构与正常皮肤接近,但较E组胶原排列致密,表皮较A、C组薄;90 d各组结构与45 d相似.BrdU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伤后21、45 d,C、D组均能见到散在分布、胞核染色阳性的棕色细胞,A、B、E组均为阴性. 结论 创面局部移植人TGF-β3c2s2基因修饰的BMSCs,具有抑制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