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果博落回的生物碱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D101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将对小果博落回全草的酸水提取物分为50%乙醇洗脱部分和丙酮洗脱部分.对两部分洗脱物分别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由50%乙醇洗脱部分得到5个生物碱:二氢血根碱(1),二氢白屈菜红碱(2),6-乙氧基血根碱(3),6-丙酮基血根碱(4)和Bocconarborine A (5).由丙酮洗脱部分得到原阿片碱(6),α-别隐品碱(7),β-别隐品碱(8)和小檗红碱(9).采用波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3、4、5、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HPLC法分别建立博落回根、叶、果、茎化学指纹图谱,并测定其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4种生物碱含量;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博落回根、叶、果进行质量评价。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7批根样品共标定10个共有峰,14批叶样品共标定9个共有峰,14批果样品共标定9个共有峰,10批茎样品共标定6个共有峰。博落回不同器官4种生物碱总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果>根>叶>茎;果中以上4种生物碱含量均较高,根和叶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含量高,茎中以上4种生物碱含量均低;博落回根资源量大且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含量高于果和叶,可同博落回果、叶作为以上生物碱提取原料进行开发利用。OPLS-DA结果以VIP>1计,别隐品碱及白屈菜红碱可作为博落回根潜在质量标志物;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可作为博落回叶潜在质量标志物;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可作为博落回果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本研究结果为博落回根、叶、果、茎的鉴别评价及博落回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方法,从延胡索根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包括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二氢白屈菜红碱(1)、去氢紫堇碱(2)、四氢非洲防己胺(3)、异紫堇球碱(4)、紫堇碱(5)、四氢黄连碱(6)、药根碱(7)、黄连碱(8)、小檗碱(12)、巴马汀(13)和延胡索乙素(14);2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9)和大黄素甲醚(10);1个三萜类化合物,即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1)和3个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15)、β-谷甾醇(16)和胡萝卜苷(17)。其中,化合物9~1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小果博落回中2种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生物活性示踪法从小果博落回(Macleaya microcarp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2种活性成分,经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为二氢血根碱和二氢白屈菜红碱。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试了2种化合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拒食及毒杀活性。结果表明,2种化合物对粘虫3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48 h的拒食AFC50分别为0.168和0.231 mg.mL-1,同时,二氢血根碱对粘虫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96 h的LC50为0.085 mg.mL-1。分析认为二氢血根碱可能是小果博落回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等生物碱是我国二类新兽药博落回散和博普总碱散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目的】研究亚抑菌浓度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对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主要外膜蛋白及其调控基因和Ⅱ型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博落回生物碱对ExPEC细菌生理活动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比较不同Ⅱ型T-A系统基因yafON、hicAB、prlF-yhaV缺失的ExPEC对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及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MIC亚抑菌浓度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条件下,比较它们对ExPEC野生型(wild type,WT)菌株和外膜蛋白tolC缺失菌株(ΔtolC)的不同外膜蛋白基因ompC、ompX、tolC、ompF和调控基因acrR、rob、marR、rpoS、soxS表达的影响,以及对T-A系统基因yafON、hicAB、prlF-yhaV表达的影响。【结果】T-A系统hicAB和prlF-yhaV缺...  相似文献   

6.
张红艳  罗杰 《植物学报》2018,53(3):289-292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是罂粟属的一种传统中药, 因其富含具有抗菌功能的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 可以作为牲畜抗菌生长促进剂的安全来源植物。中国科学家以博落回为材料, 利用从头测序手段测定了首个罂粟属植物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特异性代谢谱及表达谱分析鉴定了博落回中16个参与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合成的候选基因, 并结合同源克隆及饲喂实验对其中的14个基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博落回中血根碱等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BIAs)合成、调控及后续合成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罂粟属其它植物的代谢途径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从滇产两面针的干燥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其一维或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和理化性质的解析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9-去甲氧基两面针碱(1)、8-dehydroxyl-buesgenine(2)、6β-hydroxymenthyldihydronitidine(3)、花椒木精(4)、rhoifoline B(5)、两面针碱(6)、白屈菜红碱(7)、博落回碱(8)、白鲜碱(9)、γ-崖椒碱(10)、茵芋碱(11)和鹅掌楸碱(12)。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结构化合物。通过MTT法,首次评价了化合物1~12对黑色素瘤细胞WM9增殖的抑制活性,并发现化合物3和6对WM9细胞的增殖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936μM和0.880μM,研究结果为抗肿瘤药物候选药物分子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阐释民族药四数九里香Murraya tetramera Huang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其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和纯化得15个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luteolin-7-O-glucoside(1)、3,4-dihydroxy benzeneacrylic acid(2)、2-hydroxylcinnamie acid(3)、3,8-dihydroxy-4-methoxy-coumarin(4)、2-methyl-6-hydroxychromone(5)、chlorogenic acid(6)、methyl caffeate(7)、furo[3,2-α]carbazole(8)、(E)-2-((4-hydroxyphenyl)diazenyl)phenol(9)、N-(2,6-dimethylphenyl)-N′-(4′-nitrophenyl)urea(10)、九里香碱(11)、phorbazole C(12)、3-羟苯基喹唑酮(13)、N-反式阿魏酰基-3-甲基多巴胺(14)、6-丙酮基-5,6-二氢血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测定博落回药材不同器官的白屈菜红碱含量。色谱条件:Diamnosil C18柱,以乙腈-0.2%磷酸(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8nm。检测结果表明,其果实的白屈菜红碱含量较高,因此,常法采用博落回果实作为药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溪黄草[Isodon serra(Maxim.)Kudo]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对比,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甲酯(1)、3,3′-双(3,4-二氢-4-羟基-6,8-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7-大柱香波龙烯-3,5,6,9-四醇(3)、7-大柱香波龙烯-3,5,6,9-四醇9-O-β-D-葡萄糖苷(4)、5,6-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3,9-二醇(5)、(-)-黑麦草内酯(6)、3-醛基吲哚(7)、乙基α-L-呋喃阿拉伯糖苷(8)和乙基β-D-木糖苷(9)。化合物1和2为苯丙素类、3~6为大柱香波龙烷类、7为生物碱类、8和9为烷基糖苷类。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报道。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果实的一种新吲哚喹唑啉生物碱--丙酮基吴茱萸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吴茱英[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果实分离得到6种吲哚喹哇唑啉生物碱,吴茱英次碱(rutaccarpine,1),吴茱英碱(evodiamine,2)、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3)、丙酮基吴茱英碱(actonylevdiamine,4)、14-甲酰基二氢吴茱英次碱(14-formyldihydrontaecarpine,5)和吴茱英酰胺(evodiamide,6),其中,4为新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和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化合物1-6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鹰爪花(Artabotrys hexapetalus)的化学成分,采用各种柱层析和色谱方法从鹰爪花茎中分离鉴定了12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光千金藤定碱(1)、四氢非洲防己碱(2)、四氢药根碱(3)、前莲碱(4)、奥可梯木种碱(5)、华防己碱(6)、深山黄堇碱(7)、光千金藤碱(8)、鹰爪花碱(9)、lanuginolide(10)、isoscoulerine(11)和N-甲基阿西米洛宾(12)。其中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鹰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对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20和10μg m L–1。  相似文献   

13.
博落回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博落回提取物主要成份为血根碱、白屈莱红碱等生物碱.国内外已开发为药品、生物农药、兽药等产品。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手段对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成分。利用MS、1H NMR和13C 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为槐定碱(1)、槐胺(2)、异槐定碱(3)、苦参碱(4)、7,11-去氢苦参碱(5)、槐果碱(6)、羽扇豆碱(7)和苦马豆素(8)。化合物1~6为首次从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以莴苣幼苗为材料,检测了分离自细果角茴香的生物碱对莴苣幼苗根生长及根毛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0~200μmol·L-1浓度范围内,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对莴苣幼苗根长显著抑制;10、20和30μmol·L-1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对莴苣幼苗根毛的长度和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表现了浓度依赖性。通过对莴苣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研究发现,50μmol·L-1的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能显著抑制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且莴苣幼苗净增值率与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之间呈正相关,证明8-甲氧基二氢血根碱主要通过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对莴苣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TLCS法测定不同月份血水草中四种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薄层扫描(TLCS)法测定了1996年3月至9月采集的血水草地下部分四种主要生物碱,即血根碱(Ⅰ)白屈菜红碱(Ⅱ),原阿片碱(Ⅲ)和α-别隐品碱(Ⅳ)的含量.结果表明:血水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3月和9月最高,6月、7月和8月最低.四种生物碱之间,又以Ⅱ含量最高,Ⅰ和Ⅳ次之,Ⅲ含量最低.各生物碱含量高峰期也不一致,Ⅰ和Ⅱ为3月和9月,Ⅲ为7月,Ⅳ为3月和7月.  相似文献   

17.
紫萁贯众为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属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带叶柄残基的根茎.本文采用溶剂法及各种色谱方法从紫萁贯众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7,9,11-四羟基-3-甲基-5,6-二氢-萘骈蒽醌(1),(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2),原儿茶酸(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和二十六烷酸(6).化合物1为首次从植物界中得到,化合物2、3和6均为首次从紫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刺异叶花椒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 spinifolium)中分得五个已知的化合物,其中四个为生物碱:氧化勒(木党)碱(oxyavicine)(Ⅰ);铁屎米酮(canthin-6-one)(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Ⅲ);勒(木党)碱(avicine)(Ⅳ);另一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的化学成分及其护肤活性。采用色谱法从美花石斛粗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拖鞋状石斛素(1)、2,4,7-三羟基-9,10-二氢菲(2)、3,6,9-三羟基-3,4-二氢蒽-1(2H)-酮(3)、3,5′-二甲氧基-3′,4,9′-三羟基-7′,9-环氧-8,8′-木酚素(4)、5-(4-羟基-3-甲氧基苯乙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苯并二氢呋喃-3,7-二醇(5)、5-(4′′-羟基-3′′-甲氧基苯乙基)-2-(4′-羟基-5′-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3-醇(6)、丁香脂素(7)、异香草醛(8)、松柏醛(9)、2-甲氧基-5-羟甲基苯酚(10)、二氢松柏醇(11)、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2)。其中化合物3~5、7~12为首次从美花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100μg/mL)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80%);化合物2(10μg/mL)有一定促胶原蛋白分泌活性(>20%)。结果显示从美花石斛的茎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3个表现出良好的护肤活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薄叶山橙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他们结构。分别为水甘草碱(1)、11-甲氧基水甘草碱(2)、11-羟基水甘草碱(3)、19R-乙酰基水甘草碱(4)、19R-羟基水甘草碱(5)、11-甲氧基-19R-羟基水甘草碱(6)、11-羟基-19R-乙酰基水甘草碱(7)、11,19R-二羟基水甘草碱(8)、△14-长春胺(9)、△14-长春醇(10)、scandine (11)、10-hydroxyscandine (12)、melodinine T(13)、meloscandonine (14)、venalstonine(15)、19-hydroxyvenalstonine(16)、vindolinine(17)、melodinine M(18)、voaphyline(19)、melofusine I(20)。生物碱4~6、8、9、13、16和18~2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报道。此外,对分离得到的2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2、4、6、10和17对5种人体肿瘤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