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省特殊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促进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致富。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至今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48.4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89.4万人,两项指标均占全国的10%以上,云南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云南省的贫困有其特殊性,属典型的特殊类型贫困,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对于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短期内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大幅增收,稳定脱贫是很难的,必须创新扶贫理念,采取特殊的扶持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采取更有力的特殊扶贫措施,才能有利于特殊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反贫困的民族社会学思考——以川甘滇藏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长期蒙受贫困之苦 ,在反贫困的道路上 ,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贫困地区相继脱贫 ,走上了致富小康之路。但是 ,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一些老、少、边、山、穷的落后地区。据 1996年统计 ,到 2 0世纪结束 ,中国将解决 5 0 0 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 ,在这 5千万人口中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 1/2以上。由此看来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比重大 ,是一个巨大而广泛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其贫困程度深 ,贫困面大 ,反贫困的条件差、能力弱 ,所以被视之为贫困的…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以来,国家为了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每年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以扶贫贴息贷款形式,层层分配到贫困地区。这部分资金虽然不多,但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和帮助。通过扶贫贷款的支持,确实有不少贫困村屯发生了变化,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人民已经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对此,人民是感激党,感谢国家的。但是,在扶贫贴息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也确实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以待解决的问题。1.论证项目不充分,报喜不报忧:有些项目论证的讲有利条件多讲不利条件少,结果项目一经确定,资金投入后达…  相似文献   

4.
疏附县是新疆南部的一个贫困县。这里的人们强烈要求摆脱贫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多年“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这里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疏附县的经济有了发展,贫困面貌有了改变,但还需要经过一、二年的努力,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进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始终认为,贫困县的经济开发,一定要把摆脱贫困,最终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放在首位,同时搞好综合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小康打基础。为此,我主  相似文献   

5.
凉山州的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凉山州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经过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 ,凉山州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 1997年底 ,全州贫困人口已从 2 10万降到 10 0万。但是 ,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 ,贫困面仍然很大 ,贫困程度深 ,而且返贫率高 ,扶贫攻坚的难度大。不断深化对凉山州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认识 ,有益于扶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贫困状况和特点(一 )贫困数量和分布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 ,幅员 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居住有彝、汉、藏、回、蒙古、苗、傈僳、布依、傣、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不少贫困县(市)提前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今后的扶贫任务还很艰巨,要深入持久地打好扶贫持久战。一、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解决贫困人D的温饱问题是整个扶贫工程走完了第一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耍走,任重而道远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任务,也只是解决绝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国在扶贫开发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是扶贫工作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政府主导,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是扶贫工作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路径;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扶贫方式方法创新是扶贫工作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2020年,我国将历史性地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终结,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淡出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不同于绝对贫困的全面解决,缓解相对贫困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分阶段逐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动态识别机制、代际阻断机制、就业提升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兜底保障机制、联动协作机制在内的六大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正致力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4年开始到本世纪末,用七年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尚未完全解决温饱的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计划实施一年来,全国又有1000万贫困人口脱了贫,至此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92年底的8000万人减少到1994年底的7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也由原来的8.87%下降到7.76%.但是,从整个扶贫工作来看,任务仍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已经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人口又重新陷入贫困,出现了“返贫现象”,更加重了“扶贫攻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顺利实施《八七计划》,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要全力解决剩下的这7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要采取得力措施,遏制“返贫现象”的滋长蔓延,确保《八七计划》如期完成。如何遏制“返贫”现象,确保“八七计划”完成呢?本文试结合广西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作一初步探讨。一、提高对解决“返贫”问题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解决“返贫”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地处祖国南疆边陲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低,特别是桂西北大石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高,致使八十年代初全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多达1500多万,成为国家重点扶贫的省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能力贫困与农村财政扶贫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的本质及度量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经济收入的贫困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来解决 ,但这是一个长期与缓慢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给予有差别的报酬 ,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社会公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现代社会 ,政府都有职责帮助贫困人口缓贫、脱困。因为如果贫困差距过大 ,温饱问题得不到长期解决 ,一部分人过着富足、体面的生活 ,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 ,而另一部分人却挣扎在生存线上 ,缺衣少食、受歧视、目不识丁而处于社会的边缘 ,那么社会就会存在着信…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西部反贫困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难忘的记录。但是 ,贫困在我国仍未根除 ,而且中国现存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资料显示 ,全国 592个贫困县中 ,西部地区占 30 7个 ,占全国贫困县总数 52 % ,西部农村贫困人口 6 1 91 .9万人 ,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77.0 4%。其次 ,从城镇贫困人口看 ,西部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大 ,增速快 ,贫困者家庭收入低 ,是我国城镇贫困的重灾区和贫困发生的高频区。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抽样调查显示 :1 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 4.2 % ,城镇贫困人口 …  相似文献   

11.
邕宁县是一个90万人的农业大县,目前还有部分乡村属扶贫对象。如何才能迅速脱贫致富,这是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情。笔者根据多年来在乡镇担任领导工作的实际,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明确指导思想,转变扶贫观念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五年扶贫任务不管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也要下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啃下这块硬骨头。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绝不能动摇。”“加快扶贫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这一指示给我们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经济、社会和文化落后的总称,目前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依然还是放在扭转和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上,主要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即解决温饱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针对扶贫工作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表明了党中央致力于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决心。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自治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和南方发达省份,许多地区处在严重的贫困状态中,因此,面临着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本文即从党的十五大报告的…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处黄土高原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有了大幅度减少,由1978年的130多万人减少到1997年的珊万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影响这一地区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根本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一是由于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劣,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改革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收入问题,而是涉及健康、教育、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公正、参与权利、性别平等、个人尊严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理论以实现更加公正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它也为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贫困问题、设计更为有效的扶贫战略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分析和梳理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而制定和实施的救济式、开发式和攻坚式农村扶贫政策,反思过去农村扶贫政策的得与失,从而设计和实施新世纪有效的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疆就业形势就业岗位供需矛盾突出目前 ,新疆有四大群体亟待解决就业问题 :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来流动就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增大 ,其中最困难的是“40 50”人员的就业问题。“40 50”人员指 40岁以上的下岗女性和 50岁以上的下岗男性 ,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 ,再就业能力差。 2 0 0 2年 ,新疆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在城镇就业的人员约 3 6 5万人 ,而新增就业岗位只有 2 0万个 ;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 1 50万 ,其中需转移到城镇就业的约为 2 5万人 ;外来劳动力约为 40万…  相似文献   

16.
建国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与内地各省区相比,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到目前为止,全疆84个县,有74个县财政发生不同程度的赤字。贫困县30个,贫困人口近92万人,其中“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的贫困县5个,这些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地域上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片,一片是昆仑山西侧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地州的19个县、市,占新疆贫困县市的2/3,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也是贫困县(国家级)。另一片是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的集镇建设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降至1992年的8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31.3%下降到1992年的8.8%。但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仍较缓慢;部分贫困人口至今尚未解决温饱,而且多数是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对我国一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脱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本文拟从集镇建设的视角加以分析研究。一、贫困地区的城市化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8.
进入八十年以来,尽管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扶贫工作成绩也不小,但近几年贫困与富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急速拉大。一方面,还有相当部分地区处于贫困之中;另一方面,已往解决了温饱脱了贫的一些地方,又重新归复为脱贫对象。八十年代末,江苏、浙江一带的许多贫困县区人均纯收入已突破700元,而江西老区许多县只有400元左右。在同样的政策下呈现如此强烈反差,发人深省。一个突出的原因是低水平自我循环的超稳态封闭系统,象“紧箍咒”一样,仍套在老区县“头”上。笔者感到,联系实际进行深层反思,对一些突出问题表象予以透视,这对我们加深贫困原因的深刻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异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促使贫困地区经济在九十年代踏上起飞路,目前主要有两种对策思路:一种提出要把贫  相似文献   

19.
国有林场贫困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有林场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成为当前理论界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赋值法对国有林场贫困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涵盖森林资源、经济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由25个指标构成的国有林场贫困指标体系,进而提出通过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来确定贫困林场的思路,为国有林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令世人难忘的纪录。但是 ,贫困在我国仍未根除 ,而且中国现存贫困人口的主体分布在西部地区。首先 ,从农村贫困人口看 ,中国剩存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资料显示 ,全国 592个贫困县中 ,西部地区占 30 7个 ,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 52 % ,西部农村贫困人口 6 1 91 9万人 ,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77 0 4%。其次 ,从城镇贫困人口看 ,西部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大 ,增速快 ,贫困者家庭收入低 ,是我国城镇贫困的重灾区和贫困发生的高频区。据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