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多通道监视系统同时截获大量敌我识别(IFF)脉冲混叠交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码字频次统计与相位差匹配的IFF混叠信号分离方法,首先通过码字频次统计,挑选身份码对应的相位差样本,其次通过相位差匹配分离其它模式的样点,最终可以准确识别出单个目标的不同模式码字取值,并对少量错误码字进行纠错。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密集信号分离,获取准确的相位差观测数据和目标码字取值,由此实现对空中目标的准确监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敌我识别(IFF)辐射源信号的细微特征,针对目前在复杂噪声环境中IFF辐射源个体识别研究不足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集成固有时间尺度分解的IFF辐射源个体识别算法。该算法应用集成固有时间尺度分解(EITD)将采样信号自适应划分为若干有实际意义的信号分量并求取IFF辐射源信号在时频域的能量分布图。通过对时频能量谱的纹理分析,以图像的纹理特征表征辐射源信号的无意调制特征,送入支持向量机(SVM)中进行分类识别。实验表明,所提算法相较于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基于固有时间尺度分解(ITD)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在识别准确度上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线性混叠信号盲分离算法。该算法先采取白化混叠信号将混叠矩阵转换为正交矩阵,然后基于QR分解理论,并结合源信号相互独立时负熵最大的特点而导出。该方法避免了目前许多学习算法中矩阵逆的计算,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分离的计算量。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而且也减少了分离时间,其效果均优于Andrzej(1996)和Pham(1999)的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非合作条件下对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分析IFF应答信号的特征,提出IFF应答信号实时检测技术,对其中基于多相滤波的正交变换、包络检波及脉冲参数精确测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中进行了实现及测试,证明该技术完全满足工程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董海 《电讯技术》2011,51(6):38-41
针对敌我识别信号侦察的需求,介绍了ABK Ⅻ IFF信号的格式和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对MARKⅫIFF信号识别处理、内涵信息提取和辐射源同源关联的一体化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敌我识别信号的脉冲特征信息和格式化信息实现模式识别和内涵信息提取,并通过关联技术实现辐射源有效关联.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联识别率达...  相似文献   

6.
基于旋转变换的最小互信息量盲分离算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胜利  章晋龙 《电子学报》2002,30(5):628-631
一种新的实时线性混叠信号盲分离算法在本文提出.该算法先采取白化混叠信号将混叠矩阵转换为正交矩阵,然后基于 QR 分解理论,将混叠信号进行一系列初等旋转变换,并结合源信号相互独立时互信息量最小的特点,导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盲分离算法.该方法回避了目前基于信息理论方法中(如Torkkola 1996;Pham 1999;Lee 2000以及谭2000等)对"ln|det w|"的复杂计算.我们不仅给出了详细的理论证明,而且也进行了仿真试验,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减少了分离时间,并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中无法避免的信号混叠问题,研究了突发混叠信号单通道分离中广泛应用的逐幸存路径处理(PSP)与最大似然接收解调,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跟踪的AIS 信号单通道分离算法。该算法通过最小化混叠信号状态转移表中的欧氏距离,解决了信道估计与跟踪中由频偏和调制系数估计误差导致的相位畸变问题。仿真表明,该算法相位跟踪性能在归一化频偏误差(相对符号速率)大于2×10-2时仍然能收敛,该算法的解调误码率与抗频偏的PSP 算法及线性联合检测算法相比,当误码率等于10-3时,同道干扰信道下具有2 dB ~4 dB 的信干比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8.
噪声环境下的病态混叠信号具有较强的空间复共线性,因此基于聚类的稀疏分量分析(SCA)方法难以在欠定条件下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离。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首先建立了噪声环境下病态混叠信号欠定盲源分离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基于线性聚类的SCA方法在解决该问题时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SCA和非正交联合对角化(NJD)的分离算法,该方法利用NJD不要求混叠矩阵为酉矩阵的特性,较好地解决了欠定盲源分离中的病态混叠问题。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信号分离效果、噪声鲁棒性以及病态混叠鲁棒性上都明显优于基于启发式聚类粒子群优化的(CGPSO)的SCA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逼近线性空间的盲信号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玉钦 《通信技术》2009,42(3):43-44
文章结合目标函数,给出了一种非线性混叠信号盲分离算法,含噪混合信号之间的关系构造了动态的目标函数状态一空间。该函数的特点是多变量,过程和观测噪声不限于高斯分布,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把非线性混叠信号盲分离问题转化为参数空间的线性混叠信号盲分离问题。在目标函数空间中,也可应用多次分离对信号进行分离。该算法收敛精度较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雷达与IFF正常配置时的相关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能有效利用敌我识别器提供的信息对雷达所发现的目标进行敌我属性识别,研究了直角坐标系下雷达与IFF正常配置(IFF系统的应答信号的所在方位与雷达目标回波方位相同)时的相关问题。基于卡方分布检验理论和n/m逻辑准则,提出了直角坐标系下雷达与IFF正常配置时的相关算法。首先,基于卡方分布检验的思想,对于两坐标、三坐标雷达与IFF相关分别构造了平面、空间相关判别函数,给出了决策规则及决策门限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多义性问题的处理;然后,为了提高正确相关概率和减小误相关概率,使用n/m逻辑进行相关判决;最后,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将误相关概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正确相关概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FastICA算法的敌我识别信号分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敌我识别信号的分选,是电子侦察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盲源分离的思想,采用FastICA算法对敌我识别信号进行分选,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敌我识别(IFF)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IFF系统和传统一次雷达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了一种融合IFF系统与一次雷达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敌我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化战场。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内涵,分析了敌我识别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电子对抗能力,阐述了其技术原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战争的敌我识别重要性出发,指出雷达敌我识别的不足,提出协同式激光敌我识别系统,给出其组成框图,叙述其工作原理,进一步从有源应答和无源应答两类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中,阐述了无源式激光敌我识别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有关技术问题,提出协同式无源激光敌我识别系统的易实现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激光敌我识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激光敌我识别技术的发展状况,工作原理,相关技术,以及它相对于微波,毫米波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不同信息获取方式的敌我识别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目标敌我属性信息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多种针对不同敌我识别系统所采用的识别信息获取方式,并分析了不同系统体制的特点,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澄清了在敌我识别系统研究领域中的若干模糊概念,最后就不同的作战使用环境,讨论了各种识别系统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分类、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在对几种典型敌我识别系统的 关键参数、信息格式、技术特点及应用平台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对抗干扰资源与 干扰战术,探讨了对其进行干扰和防御的几种方式,对于研究电子战中的敌我识别系统具有 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晓蓓 《电讯技术》2011,51(12):1-3
针对协作式二次雷达敌我识别只能识别“我方”,不能唯一地确认“敌方”的不足,提出基于协作式敌我识别器和信号情报的综合敌我识别方法,能较好地提供全局性的“敌方”、“我方”和“中立方”信息.介绍了系统组成,描述了系统工作过程,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谭源泉  李捷  何泉 《压电与声光》2012,34(5):792-796
为提高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敌我识别效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敌我识别信息分发共享新方法.分析了具有异构自治、动态临时的敌我识别网络特性;并对影响信息分发共享过程抗毁性的链路备份能力和节点备份能力进行了研究,从完整性、正确性和时效性3方面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识别效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丽  钟臣  李飞 《舰船电子对抗》2011,34(2):26-28,102
对预警机敌我识别系统基本战术使用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预警机敌我识别系统干扰链路的选择问题,对几种干扰样式进行了战术分析和计算,给出了几种干扰方程,最后对不同干扰样式下干扰机的基本配置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预警机敌我识别系统的干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