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自1997年~1998年对24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进行胆囊多次B超声像图检查,发现有改变者220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40例乙肝病人,均为1997年~1998年住院或门诊病人。B超检查胆囊异常者220例,其中男152例,女68例;年龄13~64岁,平均38.5岁;其中急性肝炎78例,慢性迁延型肝炎65例,慢性活动型肝炎42例,亚急性重症型15例,瘀胆型肝炎8例,肝硬化12例。  本组病例均符合1984年全国肝炎会议所制定判断乙肝的诊断标准。1.2 B超检查声像图改变 220例B超像图异常者中,胆囊增大16例,缩小者18例,胆囊壁增厚毛糙和呈…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慢性肝脏疾病常有胆囊壁的水肿增厚 ,特别是发生腹水者常出现胆囊壁增厚呈“双轨”征[1 - 4 ] .我们通过分析 98例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门脉宽度及肝功能障碍的一些相关指标的关系 ,分析影响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本院 1998- 0 1/2 0 0 0 - 0 7肝硬化住院患者共98(男 72 ,女 2 6 )例 ,年龄 2 4~ 78(平均 47.4)岁 .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5 2例 ,混合型肝炎后肝硬化 2 6例 ,乙醇性肝硬化1例 ,原因不明 19例 .根据 Child- Pugh分级 ,A级者 32例 ,B级者 38例 ,C级者 2 8例 .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CA125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抗原 12 5 (CA12 5 )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2 0例正常对照、3 0例肝炎患者、2 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 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 5例肝癌患者血清CA12 5水平 ,并比较 2 5例肝硬化患者腹水CA12 5值与血清CA12 5值的相关性。结果 肝炎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肝癌组患者血清CA12 5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患者血清CA12 5值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期组 (P <0 .0 1) ,肝癌组患者血清CA12 5值明显高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 (P <0 .0 1)。 2 5例肝硬化患者腹水CA12 5值显著高于血清CA12 5值 ,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 (r =0 .766,P <0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 5水平升高及升高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血清CA12 5水平可作为反映肝病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同时血清CA12 5水平可能成为监测肝硬化患者腹水消长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关于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胆系改变的系统了解较少,为此,我们采用超声显像方法(下称 B 超)对202例 LC 患者作了胆系检查、并与典型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患者作对照,发现 LC 患者胆系 B 超检查有多种异常表现、包括胆囊壁增厚、胆石、胆囊缩小或增大等、且其发生率明显高于 AH 和 CH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B型超声波观察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胆囊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胆囊的超声变化及其病理原因。结果30例患者B超检查胆囊改变如下:(1)胆囊大小正常,但胆囊壁增厚模糊。(2)胆囊腔缩小甚至不能辨认胆囊腔。(3)胆囊腔内无胆汁液性暗区而代之以胆汁呈淤泥样改变。结论: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超声改变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B超检查、分析 ,比较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 (P <0 .0 5)。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 4mm胆囊结石的阳性率高于胆囊壁 <4mm者 (P <0 .0 5)。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 1 3mm胆囊结石的阳性率高于内径<1 3mm者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与胆囊壁厚度 ,门静脉内径、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 1 997~ 2 0 0 0年对 1 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胆囊壁进行声像观察 ,以期探讨胆囊壁声像改变与肝硬化的内在关系。1 临床资料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1 50例 ,男 85例 ,女 65例 ;年龄 3 6~ 65岁 ,平均 48岁。慢性乙型肝炎 1 4 8例 ,男 82例 ,女 66例 ,年龄 3 3~ 64岁 ,平均 45岁。诊断均符合 1 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1] ,并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 1 4 5例 ,其中男 75例 ,女 70例 ,年龄 3 4~ 63岁 ,平均46岁。三组观察对象均无急慢性胆囊炎病史。2 检查方法仪器应用 B型超声为东芝 S…  相似文献   

8.
急、慢性肝炎并发胆系病变较为常见 ,而重型肝炎 (重肝 )与胆囊运动的相互关系未见专题论述。我们观察重型肝炎患者口服红霉素后胆囊运动功能的变化 ,探讨重肝患者胆囊运动功能改变机制。1 临床资料设健康志愿者 1 7例为正常对照组 ,年龄 2 0~66岁 ,平均 46岁 ,男 9例 ,女 8例。均无消化系统、肝、胆、肾及内分泌疾病 ,B超检查未见胆囊壁增厚及结石。重肝患者 2 2例为我院 1 992~ 1 997年间收住院病例 ,临床诊断符合 1 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男 1 7例 ,女 5例 ,年龄 2 0~ 65岁 ,…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的并发症 ,因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日益受到重视。我院于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10月间共收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86例 ,其中并发MOF者 2 2例 (占 2 5 .6 % ) ,现就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MOF 2 2例 ,男 2 1例 ,女 1例 ,年龄 2 3~ 6 5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2 1例 ,酒精性肝硬化 1例。 2 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胀、尿少及乏力。昏迷 16例 ,呕血或便血 8例 ,鼻衄或牙龈出血 10例。1.2 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依照 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B7-H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代偿期肝硬化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9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L-8和B7-H3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B7-H3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IL-8和B7-H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ild-Pugh C级患者IL-8和B7-H3水平均高于A、B级,B级患者B7-H3和IL-8水平均高于Child-Pugh 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IL-8和B7-H3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较高,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和监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正常对照组 30例 ,临床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 10 7例均行B超检测 ,将其胆囊壁厚度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组 ,肝硬化A、B、C三级 (组 )胆囊壁厚度分别为 (2 .6 8± 0 .5 3)mm ,(3.89± 0 .78)mm ,(4.6 9± 1.19)mm ,(6 .5 5± 1.83)mm ,以胆囊壁厚度≥ 4mm为标准 ,各组异常率分别为 6 .6 7% (2 / 30 ) ,45 .45 % (30 / 6 6 ) ,71.43% (15 / 2 1) ,10 0 % (2 0 / 2 0 )。正常组、A、B、C三级组胆囊壁厚度逐级比较经q检验 ,P均 <0 0 1,胆囊壁异常发生率经 χ2 检验 ,P均 <0 .0 5。胆囊壁厚度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呈负相关 (r=- 0 .5 0 ,P <0 .0 1)。结论 :胆囊壁厚度变化检测对肝硬化临床分型 ,判断病情预后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超声改变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彩色B超声像图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 139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 4 2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超声检查。结果 :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组与非肝炎对照组彩色B超胆囊异常率比较均差异显著 (P <0 .0 1)。重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胆囊异常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胆囊异常与胆囊本身炎症无关。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判断肝脏实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与胆囊壁增厚的临床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0例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胆囊壁增厚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胆囊壁有明显水肿增厚改变者达45%,且有腹水者胆囊壁水肿增厚发生率(55.6%),高于无腹水者(23%),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囊壁水肿增厚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肝炎后肝硬化胆系病变发生率高。我院救治的100例中,92例有胆系病变,报道于下。1临床资料1.1病冽:100例中,男88例,女12例。年龄11-73岁。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有责桓的例,腹水89例,胸水3例,肝昏迷14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原发性腹膜炎19例,肝肾综合征2例。A<35g/L46例。A/G≤1.561例。絮浊度异常53例,SB异常46例,HBSAg阳性84例。1.2B超检查:100例中,92例胆系声像图异常改变,其中,胆性壁模糊92例,胆囊里增厚64例,双边征46例,胆囊积液肿大22例,胆囊缩小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到我院就诊肝硬化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名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统计2组空腹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餐后胆囊壁增厚值及前后径缩短值,并检测不同类型胆囊壁增厚患者门静脉内径、血流量、血流速度。结果肝硬化C级空腹胆囊壁厚度、前后径大于A级、B级及对照组(P<0.05);肝硬化C级餐后1、2 h胆囊壁厚度增厚值、前后径缩短值小于A级、B级及对照组(P<0.05);双边型胆囊壁增厚患者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均高于单纯增厚组(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现随着肝功能分级增加,胆囊增厚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宝勤 《中原医刊》2003,30(13):26-26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PU)不同于单纯溃疡病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按一般PU治疗效果欠佳。我们 1 996年 8月~2 0 0 0年 8月在应用果胶铋和法莫替丁的基础上加用心得安和双歧杆菌治疗肝硬化并发PU 45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符合 1 995年修定的全国肝硬化诊断标准 ,代偿期 32例 ,失代偿期 1 3例 ,同时胃镜检查证实合并PU ,其中男 35例 ,女 1 0例 ,年龄 37~ 73岁 ,平均年龄 48岁。胃溃疡 (GU) 1 5例 ,十二指肠溃疡 (DU) 30例 ,肝功能按Child分级 :A级 7例、B级 2 2例、C级 1 6例。入选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非胆系疾病的胆囊壁变化。方法选择无症状非胆系疾病患者200例,禁食12小时以后,行胆囊B超检查,胆囊壁≥3.5mm为增厚。结果病毒性肝炎58例;肝硬化51例;肺心病11例;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肾炎5例;肝内占位26例;酗酒8例;重度贫血2例。结论非胆系疾病的胆囊壁增厚,不一定是胆囊本身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病理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王鸿雁  王利军 《新疆医学》2004,34(3):108-110
近年,我们采用超声显像法对202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做了胆系检查。并与典型的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患者作对照,发现LC患者胆系B超检查有多种异常表现,包括胆囊壁增厚、结石,胆囊缩小或增大,胆囊息肉,胆固醇结晶等,且发生率明显高于AH和CH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血清雌二醇(E_2)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为肝炎肝硬化的临床干预及其中医病机的阐述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通过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全国九家合作医院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同时采集血液标本并统一检测所需客观指标;参照现行的多个诊疗共识,结合前期文献回顾与临床调查结果,并经过两轮专家论证制订了《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根据该标准,判定入组患者各自所属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然后,利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临床信息、客观指标及证候要素的数据结果进行存储及统计分析。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间、活动期与静止期之间的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的血清E_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E_2平均水平Child-pugh分级C级B级A级、失代偿期代偿期、活动期静止期。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的血清E_2值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P0.05,-1r0)。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最常见的是阴虚证,其中代偿期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最常见的是阴虚证和气滞证;失代偿期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最常见的是水停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分布频率远多于在代偿期患者中的分布。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的血清E_2水平气虚组非气虚组、水停组非水停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的血清E_2值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呈现升高趋势,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的血清E_2水平会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气虚证及水停证的出现可能会对肝炎肝硬化绝经女性患者的血清E_2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等炎性因子的改变与肝硬化病情发展有关犤1-2犦。为了找到加速肝硬化病情发展的因素,本研究选用细胞因子IL-8、IL-12、TNF-α和NO,对62例不同时期的肝硬化及不同肝功能状况的病人病情与细胞因子及NO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①代偿期肝硬化1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3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13例,共计62例;②分别测定静脉血浆和腹水中IL-8、IL-12、TNF-α以及血清和腹水中的NO浓度;③研究不同时期的肝便化、肝功能状况与上述细胞因子和NO之间的关系。2、检测方法:细胞因子的测定采用ELISA方法,NO则通过测定血及腹水中的NO2/NO3来估计其水平。结果IL-8、TNF-α和NO在各组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hild-PughA、B、C三级各组与正常人组相比上述四项参数均有明显升高(P<0.01)。DLC+SBP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可见上述四项参数均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四项参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除IL-12血浆/腹水比值大于1外,各组肝硬化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血清NO的血浆/腹水比值均小于1。结论代偿期肝硬化IL-12及NO继续升高2倍以上时,可能已发展为失代偿。2、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中IL-8和NO水平显著升高达正常值3倍以上,说明该患者已存在并发症(如S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