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舌下微循环特点.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老年脓毒症患者23例及未发生脓毒症的老年重症患者10例,根据病情分成严重脓毒症组(12例)、脓毒性休克组(11例)及非脓毒症组(1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另选取10名体检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SDF)于入组时及入组后第1、2、3天测定脓毒症患者的舌下微血管(≤25 μm)的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观察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根据28 d是否死亡,将脓毒症组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的PVD、PPV及MFI.结果 与严重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组的28 d病死率较高(54.6%比33.3%).所有老年患者无论是否发生脓毒症,与对照组相比,入选时舌下PDV、PPV及MFI值均较低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脓毒症组舌下微循环PVD、PPV、MF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VD:(13.7±4.0)比(19.1±4.0),PPV:(64.9%±11.8%)比(79.1%±12.2%),MFI:(2.4±0.5)比(2.9±0.7),P<0.05];严重脓毒症组舌下微循环PVD、PPV、MF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VD:(12.0 ±4.3)比(19.1±4.0),PPV:(59.7%±11.8%)比(79.1%±12.2%),MFI:(2.2±0.6)比(2.9±0.7),P<0.05];脓毒性休克组舌下微循环PVD、PPV、MF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VD:(7.9±4.2)比(19.1±4.0),PPV:(48.5%±12.1%)比(79.1%±12.2%),MFI:(1.7±0.6)比(2.9±0.7),P<0.05].脓毒性休克组舌下微循环PVD、PPV、MFI较非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均明显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而非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组舌下PDV、PPV及MF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性休克组较严重脓毒症组入组时及诊断后1、2、3d的PDV、PPV及MFI值均较低并有统计学意义,而乳酸值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较生存组入组时及诊断后第1、2、3天的舌下微循环PVD、PPV、MFI、乳酸水平均明显较低并有统计学意义,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会发生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舌下微循环指标MFI、PVD及PPV是评价脓毒症严重程度的较好指标,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老年脓毒症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芬太尼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3月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芬太尼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6 h、12 h舌下微血管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乳酸水平,计算28 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12 h 2组患者PVD、PPV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动脉血乳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 h、12 h PVD、PPV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M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为26.7%,对照组28 d病死率为3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可以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治疗脓毒性休克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所有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接受机械通气前及应用丙泊酚镇静后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参数。同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镇静目标达到Ramsay评分3~4分时平均丙泊酚应用剂量为1.2mg/(kg·h)。镇静后微循环指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 总血管密度TVD(P>0.05)无明显改变;灌注血管密度 PVD(P<0.05)、灌注血管比例PPV(P<0.05)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P<0.05)较镇静前下降明显。镇静后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剂量较镇静前轻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CI及MAP较镇静前亦有轻度下降,但二者相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织灌注指标血乳酸(LAC)及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镇静后升高(P<0.05)。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丙泊酚镇静可以使微循环及氧利用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旁流暗视野仪观察中药参麦注射液及西药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脓毒症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参麦注射液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遵照SSC2008指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参麦注射液和乌司他丁治疗,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舌下微循环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otal vessel density,TVD)、灌注血管密度(perfused vessel density,PVD)、灌注血管比例(proportion ofperfused vessels,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icrovascular flow index,MFI)。记录入组72 h的APACHEⅡ评分,以及患者住ICU天数及28天病死率。结果参麦注射液组患者舌下微循环在给药6 h后出现明显变化,PPV明显增加(P<0.05)。乌司他丁组患者在给药12 h后出现明显变化,PPV明显增加(P<0.05)。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均可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舌下微循环;监测舌下微循环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芬太尼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参与此次实验调查研究的患者为我院从2016年一年间收治的4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然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的例数为24,对照组中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手段,而且在常规治疗的条件下,进一步采取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治疗,实验组抽取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选择应用芬太尼注射,两组患者都接受治疗之后,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各项生命体征,然后对治疗效果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不同治疗后患者的舌下微血管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乳酸水平,以及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分别通过盐酸山莨菪碱注射与芬太尼治疗后实验组的PVD(mm/mm~2)、PPV%、MFI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另外实验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3.15%,但是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79.53%,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地差异,而且是实验组患者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12h后乳酸与乳酸清除率分别为(3.65±0.69)与16.8%,实验组应用芬太尼治疗乳酸为(3.18±0.44)与18.7%,且实验组患者通过治疗后28 d出现死亡的概率是2.58%,但是对照组在接受治疗28 d之后,出现死亡的概率仅为15.49%,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P0.05,在统计学中有研究价值。结论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选择应用芬太尼进行注射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能够维持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稳定,而且在临床治疗中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必须加快普及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纳洛酮辅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效果及对乳酸清除率、舌下微循环状态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乳酸清除率、治疗前后血乳酸、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舌下微循环状态[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比例(PPV)、灌注血管密度(PVD)、微血管流动指数(MFI)]、脑氧代谢[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饱和度(rSO2)、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O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MAP、CV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微循环指标变化.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9月收住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分为热伤气阴证(20例)、阴竭阳脱证(20例)、热盛腑实证(10例)、热伤营血证(11例),应用SDF技术检测舌下微循环指标.结果 各证型组微循环灌注血管密度(PVD)测定值,热伤气阴证9.95±2.12mm/mm2,阴竭阳脱证7.24 ±3.11mm/mm2,热盛腑实证7.41±2.39mm/mm2,热伤营血证6.83±3.98mm/mm2,与热伤气阴证相比,其他证型组PVD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改变各异,灌注血管密度可以作为热伤气阴证及阴竭阳脱证辩证分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ΔPPV)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入住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采集确诊后0、6、24和72 h的外周血,检测SDC-1、乳酸(Lac)等实验室指标,并收集相同时间点的舌下微循环图像,计算得到ΔPPV、乳酸清除率(LCR);分别于0、24 h和72 h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取2组间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及72 hΔPPV联合SDC-1绘制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28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ROC分析结果显示,24 h SDC-1、LCR,72 h SOFA评分、ΔPPV、SDC-1及72 hΔPPV联合SDC-1对预后有预测价值(P均<0.05),其中72 hΔPPV联合SDC-1曲线下面积最大[AUC(95%CI)为0.832(0.721~0.943)],敏感度为0.931,特异度为0.680。结论:72 hΔPPV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微循环障碍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3例)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6例),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观察两组患者舌下微循环指标,同时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与脓毒症组患者相比,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明显,总血管密度TVD(6.11 ±2.19mm/mm2 vs 8.51±2.11mm/mm2,P=0.000,r=-0.513),灌注血管密度PVD(7.23±3.09mm/mm2 vs 9.94±2.17mm/mm2,P=0.010,r=-0.505),灌注血管比例PPV(47.48%±20.60% vs81.46%±7.45%,P=0.000,r=-0.737),两组患者微血管流动指数无明显差别MFI(1.45±0.71 vs 1.89±0.85,P=0.054,r=-0.277);两组患者第28天病死率有明显差别(38.46%vs 13.04%,P=0.044,P<0.05).结论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明显,其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入住我院ICU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共46例,根据患者28天预后分为生存组(n=38)和死亡组(n=8),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早期动脉血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并评估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和复苏后2 h、4 h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也显著降低(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复苏后的4 h乳酸清除率对死亡预测的价值明显高于2 h乳酸清除率(AUC=0.824,P=0.035 vs AUC=0.786,P=0.024)。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沈林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发现,胃癌术后患者大多存在正气亏虚的表现,此时宜扶正为主。刘教授擅长应用大剂量黄芪、党参改善术后患者的气虚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疗效甚佳。笔者试对刘沈林教授运用大剂量黄芪、党参治疗胃癌术后气虚证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附1则验案以明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全国名老中医张西俭教授临床治疗湿滞互结证的相关特点及理法剖析——湿滞互结证以湿邪和食积形成后互结于中焦,化生郁火(郁热),郁火上炎、外发、下迫或化风、化毒、犯血为总的病机特点,可运用柴平加减方开畅上焦痹滞,分消中焦湿滞,清泄下焦郁火,辅以临证医案2例介绍张教授平脉辨证思维过程,提出中医湿滞互结新证型,为中医临床治疗湿滞互结证提供系统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消溃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TH17/Treg平衡靶点的调节作用,对FOXP3、RORγt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采用美沙拉秦灌肠液(0.7 g/kg)和消溃方高、低剂量(18.3、9.15 g/kg)进行灌肠治疗;治疗完成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reg和Thl7细胞占总CD4^+T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中IL-17、IL-6、IL-10和TGF-β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reg转录因子FOXP3和Th17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结果美沙拉秦组和消溃方高、低剂量组治疗后均能够降低促炎因子IL-17、IL-6的浓度,提高IL-10和TGF-β的浓度,且消溃方高、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均能提高FOXP3的表达,降低RORγt的表达,达到抗炎、促进UC溃疡面愈合的作用,并且消溃方高剂量组效果优于消溃方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结论消溃方能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Treg细胞分化生成,介导免疫耐受程度,抑制Th17细胞分化,调节Th17/Treg平衡,维持体内免疫平衡,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关于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RCT文献,并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2 3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总有效率、治愈率、镇痛起效时间、结石排出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较好,但现有研究文献质量较低,有待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方法,探讨附子温阳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心力衰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疾病模型,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药物相似度(DL)来筛选附子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出相应靶标;经人类表型术语集(HPO)数据库检索心力衰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靶标;然后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分别构建"附子成分-潜在靶标-心力衰竭"和"附子成分-潜在靶标-类风湿性关节炎"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将上述网络可视化,再根据节点介度、紧密度和连接度分别得到上述两个疾病网络的关键节点,借助GATHER数据库平台对关键节点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附子成分-潜在靶标-心力衰竭"网络包含146个节点,关键节点53个;"附子成分-潜在靶标-类风湿性关节炎"网络包含26个节点,关键节点10个;附子与心力衰竭相关的KEGG通路2条,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KEGG通路3条;两种疾病的共同通路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代谢通路和白三烯(Leukotrienes,LTs)代谢通路。结论经网络药理学测算,附子温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机体的PGs、LTs代谢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干预作用,明确解毒类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BALB/c雄性小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活血解毒方组、活血方组和甲氨蝶呤组,每组11只,采用外涂咪喹莫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甲氨蝶呤(1 mg/kg)、活血解毒方组(35.1 g/kg)及活血方组(26.9 g/kg)分别予以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纯净水灌胃。于第7天观察小鼠皮损变化情况后进行处死,取皮肤组织进行检测。HE染色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表皮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的表达以及微血管阳性标记物CD31的表达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皮损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方组皮损表皮增生较模型组少,角化不全的细胞明显减少;表皮厚度降低,P<0.001;活血解毒方组PCNA、CD3阳性表达远低于模型组,P<0.001;活血解毒方MVD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活血解毒方组IL-17、IL-23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的活血润肤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增殖,而清热解毒作用则通过调节IL-23/IL-17轴减少Th17相关因子的表达、表皮层角质细胞的增生、真皮层免疫细胞浸润以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弹拨疗法治疗产后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悬吊组)、B组(弹拨组)、C组(结合组),每组各26例。A组采用悬吊运动治疗,B组采用弹拨疗法治疗,C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与弹拨疗法相结合。1次/d,5次/w,连续治疗4 w为1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背痛评分、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厚度的变化。结果:3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AS、JOA评分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A、B组(P<0.05);超声探查腰大肌,腰方肌及腹横肌厚度的变化,治疗后的腰大肌及腰方肌厚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后的腹横肌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弹拨疗法治疗产后慢性腰背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评估参附注射液治疗不同证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再将2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通过对比2组患者急诊入院时、入院后24 h和72 h血浆Pro-BNP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从总体来看,治疗组治疗有效率、Pro-BNP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个证型来看,参附注射液治疗阳虚喘脱型效果最佳,阳虚水泛型次之,而痰浊阻肺型最差;从BNP下降趋势来看,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阳虚喘脱证>阳虚水泛证>痰浊壅肺证,尤其是在治疗72h后,阳虚喘脱型血浆Pro-BNP水平下降更明显,痰浊壅肺证患者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不同证型急性左心衰患者效果有差异,临床上应该辨证施治,效果会更确切。  相似文献   

19.
妇科杂病的病机系肾阴阳失调,肾虚血瘀,血瘀又加重肾虚,形成恶性循环。临床治疗常运用补肾活血法,每获良效。王佩娟教授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又须耗血,故常气有余而血不足。精血同源,肾精足则血旺,肾精亏则血虚,血虚则血瘀。且肾之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本源,肾虚可致血瘀。笔者通过门诊跟师并收集病案,整理导师治疗妇科杂病的诊疗思路及遣方用药规律,结合妇科杂病及补肾活血中药的相关文献及现代研究,对导师治疗本病的理论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一种具有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思想,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随着当今新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治未病思想开始被更多学者重视和发掘。近年来,治未病思想更是逐渐应用到妇科疾病的防治当中,本文从中医调体及中医传统疗法两大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