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例8岁男性患儿因特发性膜性肾病应用他克莫司(1.25 mg,1次/12 h)联合泼尼松(12.5 mg,隔日1次)口服治疗。5周后,患儿相继出现多饮、多尿、呕吐、嗜睡、脱水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葡萄糖22.4 mmol/L,动脉血酸碱度7.24,标准碳酸氢盐12 mmol/L,尿酮体(+++)。诊断为酮症酸中毒。停用他克莫司,给予静脉补液(2125 ml/d)及重组人胰岛素2.5 U/h持续静脉输注。10 h后血酸碱度7.40,空腹葡萄糖8.5 mmol/L,连续2次检测尿酮体均为阴性,改为三餐前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6.25 U。3周后,患儿空腹葡萄糖5.9 mmol/L。  相似文献   

2.
1例69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突发言语不清和口角歪斜入院。入院前服用格列齐特80 mg,2次/d和阿司匹林0.1 g,1次/d。查血糖:1.7 mmol/L。给予50%葡萄糖100 ml静脉注射。1 h后血糖升至20 mmol/L,症状缓解。停用格列齐特,改为格列吡嗪缓释片5 mg,1次/d。次日,患者空腹血糖1.7 mmol/L、餐后血糖2.7 mmol/L,并有心慌、头晕等症状。静脉滴注10%葡萄糖250 ml后症状好转。入院第3~5天停用降糖药,患者血糖维持在空腹8.2 mmol/L、餐后10.1 mmol/L左右。第6天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5 mg,1次/d,血糖维持在5.5~6.5 mmol/L。2 d后患者出院,继续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出院12 d,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遂再次入院。查血糖示:1.6 mmol/L。入院第3天开始给予二甲双胍治疗,餐后2 h血糖维持在8.7 mmol/L左右。第9天患者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指导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瑞格列奈组(38例)给予瑞格列奈0.5 mg/次,餐前15 min服用,3次/d,根据血糖调节剂量,疗程为12周;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组(22例),口服瑞格列奈不达标,加用甘精胰岛素体重0.2 U/kg起始,1次/d,固定时间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节剂量,疗程为12周;预混胰岛素+瑞格列奈组(12例),应用预混胰岛素,2次/d,午餐后血糖不达标,加用瑞格列奈,1次/d,午餐前15 min口服,根据血糖调节剂量,疗程为12周。结果72例患者经服药治疗后,其中达标者60例(83.33%),低血糖发生者5例(6.94%);治疗前FBG(9.80±2.17)mmol/L,餐后2 h血糖(2hPBG)(13.60±3.4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8.32±1.22)%,治疗后空腹血糖(FBG)(6.96±1.25)mmol/L,2hPBG(10.21±2.32)mmol/L, HbAlc(7.13±1.12)%,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无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甘精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都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4.
格列美脲导致严重脱发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患者女,46岁。糖尿病史1年,既往单用二甲双胍片,3次/d,2片/次治疗,空腹血糖8.4mmol/L,餐后2h血糖12.8mmol/ L,HbA1c为8.8%。为进一步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加用格列美脲2mg,1次/d,应用5d后,患者头顶部开始脱发,未在意,  相似文献   

5.
杜金山 《天津药学》2011,23(4):77-78
1.临床记录患者,男性,48岁。肥胖,体重指数(BMI):30 kg/m2腰围(腹围):110 cm血压:150/105 mmHg甘油三酯:1.85 mmol/L总胆固醇:6.5 mmol/L空腹血糖:6.8 mmol/L诊断: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受损2.用药缬沙坦胶囊80 mg 1次/d马来酸罗格列酮片4 mg 1次/d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那格列奈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名单纯饮食控制加运动疗法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那格列奈组(A组)30例及阿卡波糖组(B组)30例,A组那格列奈治疗,120mg/次,3次/d;B组阿卡波糖100mg/次,3次/d,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重指数(BMI)变化。结果那格列奈组FPG平均下降2.2mmol/L,PG2h平均下降6.9mmol/L;阿卡波糖组FPG平均下降1.4mmol/L,PG2h平均下降8.1mmol/L,两组P值均〈0.01;两种药物对P2hBG均有明显地降低作用(P〈0.01),且降低程度相似;两组HbA1c均能显著降低,两组间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均有明显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及HbA1c的作用,那格列奈有较少的胃肠道反应,依从性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李亚平  李维君 《江西医药》2014,(10):1068-1070
目的:探讨饮食日记对I型糖尿病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4例I型糖尿病患儿控制血糖稳定出院后,根据患者家属意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在营养师指导下每周3d进行饮食日记和血糖监测,共6个月;对照组维持出院时营养师制订的饮食计划进食,每月复查一次血糖。分别于方案实施后2个月和6个月评估两组患儿血糖值(睡前、空腹及餐后2h)、血浆白蛋白、身高、体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进行饮食日记干预2个月后血糖值为睡前(7.2±2.3)mmol/L,空腹(6.9±2.7)mmol/L,餐后2h血糖(8.1±2.1)mmol/L;血浆白蛋白(39.1±2.5)g/L;身高(131.5±0.5)cm;体重(25.5±1.4)kg。对照组2个月后血糖值为睡前(8.6±3.8)mmol/L,空腹(8.4±4.3) mmol/L,餐后2h血糖(10.9±4.2)mmol/L;血浆白蛋白(36±2.8)g/L;身高(130.5±1.1)cm;体重(23.5±1.4)kg。观察组饮食日记干预6个月后血糖值为睡前(6.2±1.3)mmol/L,空腹(4.9±0.4)mmol/L,餐后2h血糖(7.6±0.6)mmol/L;血浆白蛋白(43.8±2.8)g/L;身高(134.5±1.2)cm;体重(27.7±1.5)kg。对照组6个月后血糖值为睡前(8.9±4.2)mmol/L,空腹(8.5±2.6)mmol/L,餐后2h血糖(11.2±4.3)mmol/L;血浆白蛋白(35.5±3.6)g/L;身高(132±1.5)cm;体重(24.6±0.8)kg。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饮食日记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血糖值(睡前、空腹及餐后2h)、血浆白蛋白、身高、体重数据呈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日记有助于控制患儿血糖,使之保持平稳;而且有助于保证患儿各项营养,促进了患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和普通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格列齐特片组36例,80mg/次,2次/d;格列齐特缓释片组36例,60mg/次,1次/d,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与基线值比较;格列齐特缓释片组中,HbA1c平均下降1.19%,空腹和餐后血糖值分别下降2.16、2.06mmol/L;而格列齐特片组中,HbA1c平均下降1.08%,空腹和餐后血糖值分别下降1.87、2.28mmol/L。两组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下降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实验室证实的低血糖(血糖≤2.78mmol/L)。结论: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天血糖及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45岁,因"血糖升高10年,颈部增粗伴憋胀2周"收治我院。2006年发现空腹血糖16 mmol/L,经相关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控制饮食并口服二甲双胍及消渴丸,空腹血糖8.0~9.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12.0mmol/L,后间断口服药物治疗。2013年测空腹血糖11mmol/L,餐后2 h血糖20 mmol/L,改为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空腹血糖降至6~7 mmol/L,餐后2 h血糖降  相似文献   

10.
张维强  刘建萍 《江西医药》2014,(11):1252-1253
1病案报道
  患者,男,57岁。患者于2000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尿,4000-6000ml/d,多饮、多食,主食1.5-2斤/d,体重1周内下降10余斤,多次查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因腹胀、腹泻明显而停用,后改为消渴丸8粒,3次/d治疗,控制饮食,饭量每日6-7两,每日游泳半小时。血糖控制尚可,无低血糖反应。此后先后服用阿卡波糖50mg3次/d和克糖胶囊(自购中成药,无通用名)2粒3次/d,血糖控制不佳。2009年起先后改用诺和锐30、甘精胰岛素(具体剂量不详),因皮肤出现明显硬结停用。2013年5月22日,换用优泌乐2512U(早),8u (晚),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未出现硬结,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12mmol/L。2013年6月19日,患者注射优泌乐25后10min突然出现全身性红色皮疹,胸口麻木、呼吸困难。当时神志清楚,血压80/40mmHg,心率119次/min,休息30min 后自行缓解,立即停用优泌乐25胰岛素方案,并住院治疗。入院查体:T:36.0℃P:89次/min R:18次/min Bp (卧位):120/80mmHg,立位:110/70mmHg,神清,身高:168cm体重:72kg体重指数:25.5kg/m2神清,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无黑棘皮征。心肺腹无异常,左侧足背动脉明显减弱,右侧正常,双侧胫部以下温度觉减退,无水肿。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有慢性胃炎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无糖尿病家族史。不饮酒,嗜烟,10余支/d。影像学检查:颈动脉超声:双侧颈总动脉管膜增厚、毛糙并左侧斑块形成。双下肢超声:下肢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硬化斑块形成。实验室检查:入院时查空腹:6.28-8.6mmol/L,三餐2h 后控制在:11.0-13.8mmol/L, HbA1c:6.8%。空腹C肽:3ng/ml(正常值:0.6-3.8ng/ml),60min:10.2ng/ml,2h:8.82ng/ml,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入院后逐步调整降糖方案为格列美脲4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患者血糖控制尚可,但于6月24日,7月1日及7月5日发生中餐前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6月24日中餐前血糖3.8mmol/L,7月1日及7月5中餐前血糖未监测),于7月6日调整为维格列汀50mg2次/d,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晚,调脂及稳定斑块治疗;银杏叶片2片,3次/d (因该患者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故未给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整方案后,无低血糖发生。7月15日查血糖:空腹7.0mmol/L,早餐后2h:7.7mmol/L,午餐后2h:8.1mmol/L,晚餐后2h:9.2mmol/L,睡前6.8mmol/L,停用阿卡波糖50mg3次/d,余治疗不变,7月30日查血糖:空腹6.2mmol/L,三餐后2h:7.0-8.2mmol/L,睡前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目前定期监测血糖一直控制平稳,无低血糖反应,无酮症酸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1.
1例66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女性患者3年来一直口服左甲状腺素钠50μg,1次/d。患者近期诊断为2型糖尿病,加用瑞格列奈1mg,2次/d降糖治疗。服药1周后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实验室检查血糖2.3mmol/L,诊断为低血糖症。遂停用瑞格列奈,给予葡萄糖注射液后患者血糖水平升至3.9、5.1和8.7mmol/L,意识逐渐恢复。改用那格列奈120mg,3次/d治疗,患者未再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L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70例患者,经过磁共振证实114名患诊断为LA;其余66名为健康病例,收集每个病例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年龄等信息。结果随着患者年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升高,LA的发病率也升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在LA中的诊断阈值为6.39mmol/L、7.925mmol/L。结论高血糖可以导致LA,糖尿病患者需要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在6.39mmol/L、7.925mmol/L以下。  相似文献   

13.
1例78岁男性患者因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给予头孢唑肟钠(2.25 g静脉滴注,1次/d)、卡马西平(0.2 g口服,2次/d)、尼美舒利(100 mg口服,2次/d)、二羟丙茶碱(0.5 g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次)、盐酸哌替啶(25 mg,肌内注射1次)和盐酸布桂嗪(100 mg,肌内注射3次)等药物治疗。第7天,停用头孢唑肟钠,改为磷霉素钠(8 g静脉滴注,1次/d)。第11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9×10^9/L。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0.0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第17天患者出现右肺气胸、肺不张。第20天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4.
1例54岁女性患者因"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自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1次/d,服用1个半月后出现心慌、全身重度水肿和皮疹,药物减量无缓解,遂入院。体格检查:心率78次/min,手脚皮肤皲裂伴液体渗出,睑结膜充血、水肿,全身重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0.74×109/L,红细胞计数3.44×1012/L,血糖6.67 mmol/L,丙氨酸转氨酶42 U/L。立即停药,给予氢氯噻嗪10 mg,3次/d口服;普罗帕酮100 mg,3次/d口服。患者心慌和水肿症状逐渐好转。入院第4天患者出现皮肤过度角质化、粗糙,局部脱屑;第7天出现全身大量皮肤脱屑,30 d后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1例74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通心络、辅酶Q10、阿托伐他汀钙、维生素E及维生素C。因降脂效果不达标,患者自行停用阿托伐他汀钙,改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1次/d。随后4个月,患者血糖水平较前升高,空腹血糖波动于6.5~7.8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7.7~10.5 mmol/L。7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达11.5 mmol/L,餐后血糖达16.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患者自行停用瑞舒伐他汀钙。3个月后,空腹血糖降至5.9 mmol/L,餐后血糖降至7.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至6.6%。  相似文献   

16.
伏立康唑致Ⅱ型呼吸衰竭伴急性肾衰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例71岁男性患者因肺烟曲霉菌病,用伏立康唑治疗,第1天静脉滴注伏立康唑300mg,2次/d;第2天200mg,2次/d。用药2d后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不能平卧。血气分析示pH值7.32,PO27.02kPa,PCO28.59kPa,BE-6.25;第4天患者24h尿量减少为300mL/24h,BUN28.32mmol/L,SCr318μmol/L,考虑为伏立康唑引起的Ⅱ型呼吸衰竭和急性肾衰竭。遂停用伏立康唑,改为米卡芬净100mg/d静脉滴注,同时对症处理和血液透析。3d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加替沙星致高血糖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例患者静脉滴注加替沙星引发高血糖。第1例为81岁男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给予加替沙星0.4g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3d后患者出现烦躁、多尿、口渴、疲劳,血糖由用药前6.01mmol/L升至28.84mmol/L。立即停用加替沙星,给予12U胰岛素静脉滴注,2d后血糖恢复到5.2mmol/L。第2例为61岁男性梗阻性胆管炎、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给予加替沙星0.4g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谷胱甘肽1.2g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消炎利胆片6片,3次/d。治疗后第4天,血糖由用药前的5.60mmol/L升为13.81mmol/L。遂停用加替沙星,改为克林霉素静脉滴注。3d后血糖降至5.84mmol/L。  相似文献   

18.
1例73岁男性患者,因心房颤动给予胺碘酮治疗。800mg/d静脉滴注1周后,改为口服600mg/d1个月、400mg/d2个月、200mg/d3个月。用药6个月后患者出现干咳、气促。肺CT示双肺呈间质性改变。实验室检查示:WBC22.68×10^9/L,N0.76,BUN11.20mmol/L,SCr182μmol/L。pH值7.36,PO235mmHg,PCO249mmHg,SaO264%。考虑为胺碘酮所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给予面罩吸氧,左氧氟沙星0.5g静脉滴注,1次/d,头孢哌酮-舒巴坦3.0g静脉滴注,2次/d;甲泼尼龙40mg静脉滴注,2次/d及乙酰半胱氨酸0.6g,口服2次/d。治疗第14天患者肺弥散功能严重下降,重度低氧血症(SaO2曾降至50%以下);BUN18.90mmol/L,SCr286μmol/L,尿量200mL/d以下。入院第21天检查示BUN24.10mmol/L,SCr357μmol/L。患者血压明显下降伴频发心房颤动,终因多脏器衰竭和肺部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19.
1例29岁女性患者因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住院。为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给予普萘洛尔10mg,3次/d口服。患者用药前血钾水平为4.64mmol/L,治疗第9天升至6.41mmol/L,但尿量未减少,亦未发现肾功能恶化的证据。给予低钾饮食、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胰岛素、呋塞米,治疗后血钾仍高于正常;普萘洛尔减量后,血钾恢复正常;再次加量,血钾再次升高;停用普萘洛尔,改用美托洛尔治疗,血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