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福兴  杨静  沈彬 《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653-656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2月接受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59-67岁,平均64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柄松动9例,髋臼磨损7例,全髋置换术后柄松动17例,柄断裂2例,髋臼松动或臼松动或臼柄松动10例。所有病例均I期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可弃拐行走。随访6-40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由术前35.0分提高至术后88.5分。结论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在翻修假体的选择上,骨水泥假体主要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患者、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患者及关节感染需在翻修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患者。翻修手术对手术技巧和手术设备要求较高,术前计划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说是十分成熟的手术,而人工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形状及有柄假体与髓腔的吻合程度,直接影响人工关节的耐久性、生物力学性及术后活动度,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中对髋关节建立模型,并可对模型进行分析、加工等处理,并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特性的髋关节假体,为解决髋关节置换术所带来的假体松动、骨溶解等并发症等问题带来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人工髋关节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我国在80年代开始研究关节置换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应用,其他关节人工假体相继出现,几乎全身的活动关节均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且广泛使用的人工关节是髋关节和膝关节,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的康复指导,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2002~2008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6例。骨折发生时间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5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为:A型2例,B1型6例,B2型3例,B3型3例,C型2例。非手术治疗3例,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8例,行长柄假体柄翻修联合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术2例,骨水泥长柄假体翻修术1例,长柄股骨假体柄翻修联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形状记忆合金环环抱器固定术1例,单纯钢板钢缆系统固定1例。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观察关节功能。结果除1例B2型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5例均得到1~4年随访。术后半年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术前Harris评分35分,术后1年评分80分9例,70~80分7例。结论应针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Vancouver类型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术后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多需另行髋关节翻修术。假体松动的诊断常出现误诊、漏诊。有学者将SPECT/CT显像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但用于诊断假体松动的报道少见。笔者探讨了SPECT/CT显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6.
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节翻修术一词是从英文revision翻译而来。国内最初曾称为二次或重复手术、修整术等 ,1992年以后逐渐统一称为翻修术。它是指关节因各种原因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松动、下沉、磨损等改变 ,需再次手术进行新的关节置换而言。其中髋关节翻修术临床应用最多。髋关节翻修术不是一般想象中的简单的“以旧换新” ,即取出旧的假体 ,换上新的假体 ,而是一个风险大、难度大、技术设备条件要求较高的复杂手术。这是因为在翻修术中存在诸如骨质缺失、局部髋臼、股骨上端解剖结构改变或消失等许多复杂问题 ,处理颇为棘手。一般手术时间长 ,出…  相似文献   

7.
283例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83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6年。结果 共出现如下并发症:假体松动42例,髋臼磨损15例,股骨头假体术后脱位3例,切口感染5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髋臼外缘骨折1例。结论 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手术操作、假体质量、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髋部疾病。方法: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62岁。全部行尢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髋部疾病的治疗,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历经了4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严重性髋关节疾病的临床标准手术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50余万人因骨折、骨关节炎、骨肿瘤等疾病而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我国,每年有3—5万人接受人工关节手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并发症患者的绝对数量也在成上升趋势,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已成为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本研究就目前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应的处理方式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病因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出现并发症而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并通过与手术对照以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诊断股骨柄无菌松动34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和(或)髋臼假体松动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股骨头脱位6例,X线2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2例表现为股骨头中心型移位,2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透亮带和假体移位是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透亮带的形态和窦道的形成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髋臼内股骨头位置的不对称或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外为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的原因、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对策。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2~87岁,平均65.5岁。左侧13髋,右侧15髋似体松动14例、臼松动11例,柄松动3例;股骨侧假体下沉4例;髋臼磨透3例;股骨柄似体过长3例;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柄穿通皮质1例;头臼不匹配1例;臼后倾1例。股骨柄假体15例取出顺利,13例取出困难,结果翻修成功27例。失败1例。全部患者经6个月-8年随访,平均3年7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4分。结论(1)无菌性松动和医源性错误是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2)人工关节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没有手术经验的医师尽量不要尝试;(3)股骨柄假体取出困难是髋关节翻修中常见的难题,骨水泥型更为突出;(4)术后科学的康复锻炼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普丽萍  王元山  朱燕  周艳  孙芳  肖丽  许兰  许颖  王波 《西南军医》2010,12(4):780-78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护理的24例应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症状改善,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手术的预期效果。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髋部疾病患者的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裴福兴  沈彬 《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1):649-650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研究进展 ,促进了人工关节的飞速发展。人工关节的假体设计、手术操作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康复治疗等均日趋完善和成熟 ,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术后 1 0年的优良率达 95 %以上 ,极大地鼓舞了骨科医师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和损伤。更多的患者对人工关节置换的优良效果充满了信心 ,乐意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本期《中华创伤杂志》组稿数篇探讨股骨颈骨折的关节置换效果和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磨损的相关研究 ,集中介绍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经验。从中可以学到不少新知识 ,但也有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B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10例,其中Vancouver分类B1型3例,B2型2例,B3型5例。B1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加钢丝环扎治疗;B2型骨折行切开复位,钢丝或线缆固定,加长股骨柄翻修;B3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加长股骨柄翻修,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加钢丝环扎固定。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7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X线片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骨折愈合,患肢恢复行走功能为治疗成功,而骨折未愈合、假体松动、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者为治疗失败。结果1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假体无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成功率100%。9例患者自由行走,1例需要助行器帮助。最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3分。移植骨板与宿主骨骨性愈合,股骨皮质厚度增加3~5mm。结论假体稳定性和局部骨骼条件是影响VancouverB型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VancouverB型骨折不同亚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重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但能提供固定支撑作用,而且可促进骨折愈合,增加局部骨量和改善骨强度,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涂层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X线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5例患者15髋采用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柄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6例,女9例;年龄58~82岁,平均66岁。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10例,感染性松动2例,假体松动、股骨骨折2例,股骨假体位置不良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前、术后定期X线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1~5年,平均2.3年。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2分,最后随访时增加至89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后完全负重,原有髋关节疼痛缓解。在最后随访时,有14例股骨柄假体获得骨长入固定,有1例获得稳定的纤维固定。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2例,其中1例为股骨柄尖端处无移位骨裂,1例为股骨假体柄远端穿出股骨皮质,术后脱位1例。本组中无假体固定失败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是髋关节翻修股骨侧的良好选择,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对个子矮小的患者选用加长翻修柄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需行Ⅱ期翻修手术的患者14例为3D打印组。Ⅰ期已行感染清创、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植入术,且规范抗感染治疗3~4个月。复查炎性指标正常,髋关节腔穿刺细菌培养阴性后,Ⅱ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术前根据CT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患侧髋臼、股骨及经镜像处理后的健侧股骨近端实体模型,术前预演并依据骨缺损的情况决定翻修假体的选择。同时,随机选取未采用3D打印技术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手术的患者14例为对照组。结果 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0.2±25.4)min,对照组为(126.6±28.8)min,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0.6个月。术后X线影像检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确、固定可靠,髋关节功能获得较大改善。3D打印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6.8±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平均(84.2±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中,具有实现术前个体化设计、进行手术预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提高手术效率等优点,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本组26例近期(3个月内)观察其人工全髋关节位置、形态正常.远期疗效正进一步观察中。文献报告,术后可出现股骨柄无菌松动和饿髋臼假体无菌松动;感染伴股骨柄和髋臼假体松动;可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影像学改变。结论:X线平片检查简单易行,是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获得1.5~5年随访(平均3年2个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1%,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效果好,可以尽快恢复患者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加长骨水泥柄人工髋关节假体,结合捆绑带固定植骨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23例。男7例,女1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6例;年龄71—87岁,平均77.4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Ⅲ17例,Ⅳ型6例。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7%。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吴翠玲 《西南军医》2010,12(6):1261-126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被认为是髋关节疾病和骨折的最佳治疗手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改善关节活动及稳定性,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总体生存质量,人工关节置换具有关节活动较好,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老年病人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等优点.但如不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并发症,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机患者生命.对我科2008年至2009年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以医护为主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的治疗模式,明显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