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护士岗前培训心肺复苏术考核中的缺陷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CPR)考核中的缺陷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管理对策,以提高CPR操作技能。方法对2008年新护士岗前培训的111名护士CPR考试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查出缺陷345人次,包括用物准备、评估、开放气道、应用简易呼吸器、胸外按压、操作后整理用物6大部分。结论应加强对新护士CPR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完善CPR技术操作规程及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培训考核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护理带教老师行2010版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状况,探讨2010版心肺复苏操作的问题和带教对策。方法本院自愿报名参加2013年度护理本科生带教老师遴选的具备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采用复苏模拟人,模拟巡视病房过程中突然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现场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为考核流程。结果本次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合格率为95.8%,优秀率为36.1%;CAB的操作程序无一人错误,不合格问题主要为气道开放(60%)、人工呼吸(68%)、吹气量(50%)、按压通气比(50%);胸外心脏按压合格率(75%)较气道开放及人工通气的合格率(40%)高。结论参加考核的护理带教老师对于现行的CAB程序掌握良好,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较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操作得分率高,但仍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的要求,可通过规范化精细化培训、增加培训次数、改进培训方法来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分析不规范操作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急诊科护士的管理培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统一标准对186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复苏体位、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简易呼吸器气囊挤压、EC固定手法、按压定位、按压移位、按压放松比例、按压时间、按压有效率共10个方面。结果急诊护士CPR技能整体掌握情况良好;不同职称护士开放气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急诊工作年限护士在开放气道有效率、按压放松比例适当率、5组全部有效按压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CPR技能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不同职称和急诊工作年限仍是影响其CPR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做CPR专项培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CPR急救技能,提升医院的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4.
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的精确性。方法:对43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记录每个循环的时间和操作的精确性。结果:90%以上的护士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人工呼吸合格率为31.63%,胸外按压合格率为39.07%,胸外按压平均速率为127.37次/分钟,两次胸外按压间隔时间为13.65秒。结论:护士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但操作精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重视胸外按压的速率和每个循环按压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9年~2010年护士心肺复苏培训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位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从而在临床工作中能熟练应用.方法:根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新指南>),制定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对58名工作2年的护士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技能比武的形式进行考核,并统计考核成绩、合格率及存在的问题.结果:58名护士55名操作合格,操作考核合格率94.83%,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士按压幅度过深或过浅,护士按压频率、按压部位不正确或按压过程中移位.结论:通过培训考核,普及了<新指南>的理论知识,规范了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程序,提高了年轻护士的心肺复苏技能.  相似文献   

6.
黄素芳  郑丹莉  金微  张冬林 《护理研究》2012,26(24):2292-2293
[目的]评价低年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精准性,分析其培训的难点和要点。[方法]对67名工作5年以内的低年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考核,记录操作的精确性。[结果]98.5%的护士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颈动脉搏动的判断精准率32.8%,呼吸气囊人工通气精准率为22.4%,胸外按压精准率为26.7%,胸外按压平均速率为130/min。[结论]护士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但操作精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是培训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互联网+"培训考核模式在护士单人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护士同质化培训考核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参加2019年单人心肺复苏培训考核且工号末位数为奇数的护士作为对照组( n=763),选择参加2020年"互联网+"心肺复苏培训考核且工号末位数为偶数的护士作为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紧急心肺脑复苏(CPCR)探索一条更快捷、更有效、更易推广普及的气道开放方法,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心跳、呼吸骤停需紧急心肺脑复苏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喉罩-气管插管序贯性气道开放实施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比较两组方法在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时效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协调性、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实施组和常规组比较,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明显缩短,能较快改善脑缺氧,置人过程不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提高,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组存活出院患者神经功能后遗症明显轻于常规组。结论 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可靠地早期开放气道,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提高CPCR患者存活率,减少致残率,适合在CPCR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京市远郊农村居民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2010年美国ACC/AHA心肺复苏指南》,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郊区居民116名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培训后进行胸外按压技能水平的测试。观察受训者心肺复苏的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频率和技能合格率。结果116名居民培训后平均胸外按压深度为(44.39±10.21) mm,合格率为30.2%(35/116);平均胸外按压频率为(118.70±22.81)次/min,合格率为78.4%(91/11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受训者胸外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F值分别为2.960,4.149;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受训者胸外按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037,6.587;P<0.05)。结论远郊居民胸外按压质量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胸外按压深度是今后心肺复苏培训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序贯性气道开放对紧急心肺复苏及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其存活率为5%~60%,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实施合理的心肺复苏(CPR),包括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建立循环及抢救药物的使用.气管插管作为CPR开放气道切实可行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插管困难的患者,有时需反复插管、费时颇长,无形中耽误了时间,且操作过程中有时较难与胸外心脏按压相协调.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提出手法-简易球囊通气能达到同样通气效果后,我们尝试在心肺复苏开放气道过程中,规范化地对院内患者采用手法-简易球囊通气,待心跳恢复后再行气管插管术(序贯性气道开放术),并探讨序贯性气道开放是否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心脏按压的交互作用,以期提高CPR的成功率及对复苏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模型人分析医护人员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探讨提高胸外按压质量的对策。方法利用Laerdal高级复苏模型及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某三级甲等医院219名临床医护人员对模拟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包括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同时记录疲劳时间。结果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疲劳时间为57.46S,明显低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的标准(P〈O.01);平均按压频率正确率(即按压频率〉100次/min占的比例)为95.63%,平均定位准确率为83.35%,按压深度正确率(≥5cm)为14.54%,胸壁回弹率为78.51%。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应重视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等重点环节,并提醒胸外心脏按压者自觉疲劳时应及时换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后考核,分析其培训的难点及要点。方法对67名临床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统一培训,集中考核,记录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培训方及护士双方的原因,以改进培训方法。结果仅1.5%的护士不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颈动脉搏动的判断错误率为67.2%,呼吸气囊人工通气错误率为77.6%,胸外按压错误率为73.3%,胸外按压平均速率为130次/min。结论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但操作精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呼吸气囊人工通气的有效性是培训难点,强调每步骤的规范性是培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本院两年来急诊初级心肺复苏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44例心肺复苏病例。观察其心跳骤停发生地点、骤停时间、病因、肾上腺素用量、有无电除颤及机械通气等指标。结果:成功组复苏前骤停时间比失败组短(P<0.05);在院内发生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比院外要高(P<0.01);成功组需要的胸外按压时间和肾上腺素总量均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基础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骤停的时间、地点、基础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及时开放气道、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肾上腺素的用量等可预测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机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胤  庞建国  刘汉青  袁逾喆 《临床荟萃》2006,21(23):1723-1724
心肺复苏(CPR)是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呼吸和循环支持。基于胸泵理论和心泵理论,通过挤压胸腔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为患者提供基础生命支持,从而为心肺脑复苏创造条件。徒手胸外按压,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等都直接影响着CPR的效果,心肺复苏机采用机械按压,克服了人工按压的不足。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心肺复苏机或徒手胸外按压治疗心搏骤停患者,旨在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毕业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培训的方法,以提高新护士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方法 依据《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制订并改进了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培训考核模式及标准,运用该模式按新评分标准对新毕业护士进行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及考核.在培训前后对操作考核合格率和操作技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培训,新毕业护士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合格率从培训前60%上升到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技能如人工呼吸无效、胸外按压位置、按压姿势、按压频率、按压幅度不合格率、未处置危险场景方面均好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理论知识讲授、指导老师示范演练、现场指导及危险场景的模拟训练能使新护士有效地掌握心肺复苏(CPR)术提高急救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房护士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程度,提出改进对策,近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技能.方法 对50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考核,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结果 50名护士全部考核合格.结论 随着操作时间的延长,按压位置、频率、深度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只有不断的学习,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68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脑复苏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不同电除颤时间,是否人工气道的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迟、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采用边看边练的培训模式,分解细化操作步骤,注重细节培训,提高培训效果。结果:护理人员在评估技能、气道开放、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球囊人工通气、胸外按压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而护士心电图基础普遍较差,未能有效识别心律失常。结论:采用边看边练的培训方法,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影响胸外按压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机不协调、合并胸部外伤、按压有效性降低、按压频率无具体指标等,认为胸外按压质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保障,本院针对影响胸外按压质量采取的各种措施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有待于循证医学依据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年轻护士胸外按压的质量状况,探讨应用节拍器、计时器指导年轻护士心肺复苏是否能够提高CPR的质量。方法针对年轻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研究组应用节拍器、计时器进行辅助培训。结果研究组按压频率、力度、频率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节拍器、计时器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能够保证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提高了培训效果,提高了低年资护士进行临床抢救的信心,在实际急救中能做到敏捷、准确、有效,从而能保证胸外按压质量,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