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河北省湿地生态环境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湿地资源比较丰富,面积约65.94万km2,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湿地分布不够合理,南方和东北地区占据全国湿地资源的75%以上,北方和西部地区湿地资源相对较少,致使北方和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河北位于北方,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故而介绍全省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种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口是中国第1大河流入海口,滩涂辽阔,食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和最具生态价值的自然景观类型之一。长江口不仅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通道,也是亚太候鸟迁徙的主要驿站。近几年出现了将大量滩涂湿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现象,不利于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如何有序开发长江口滩涂资源,合理保护长江口湿地,对于维持长江口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长江口水环境、水生态、湿地生态环境的演变进行分析,从维护长江口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长江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湿地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权  马铁民 《中国水利》2004,(17):10-12
我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并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项目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优先项目.过去,我国对湿地的开发利用既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严格的开发审批制度,造成湿地资源的破坏、锐减,我国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面临的态势不容乐观.今后要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环境保护的湿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据估算,我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被保存在各类湿地中,1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占陆地总面积8.6%的湿地储存着地球陆地生态系统35%的碳,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因而被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和  相似文献   

5.
1 北京的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因此,应当把保护湿地视同保护城市生命和人类生命功能一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开发和保护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改革完善管理机构,实施以自然湿地单元(系统)为单位的统一规划管理;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利用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湾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较高的生态价值,有利于环境净化、蓄水防洪,提高环境质量,但该地区尚存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污染严重、人口激增、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应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湿地滞洪蓄水、改善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自然保护与区域合理利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湿地经济重要性、温地衰退现状的介绍,说明湿地资源对人类及环境的重要作用;为了使湿地资源得到保护,必须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与投入,为人类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湿地在水利、交通、灌溉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水生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资源,其效益是显著的。我国湿地目前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无论从履行国际义务方面,还是从保护我国湿地资源方面都必须加以保护。水是构成湿地的要素,保护水质不受污染尤为重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进一步健全法制,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把关,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明确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努力实现到2000年水质不超过1995年污染水平、到2010年水质有较大改善的目标。促进湿地资源再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湿地为全球的3大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分析了目前中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生态威胁。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探讨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沈德贤 《人民长江》1999,30(12):23-24,35
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对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洞庭湖区现在存在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水质污染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借助搜集的资料,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视野下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提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新内涵,创建了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从生态支撑力、资源能源消耗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排放压力3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视野下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2010年数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研究区德安县、湖口县、南县以及永修县4个县市为超载失调区,新建县等10县市为可载失调区,进贤县及武汉等10个县市为可载较协调区,安庆县等15个县市为微超载较协调区;(2)生态承载力超载失调区域全部位于洞庭湖湿地区与鄱阳湖湿地区,而可载失调区域则比较分散,基本位于长江干流湿地区以及鄱阳湖湿地区东部;(3)利用SEPI模型分析,洞庭湖、鄱阳湖湿地区、江汉湖群湿地区以及长江下游干流湿地区县市经济社会压力的特点都是偏重环境污染。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和评价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现状,选取洞庭湖区及不同入湖水系共24个采样点分别研究表层水及底泥中重金属的浓度水平,采样点的布设覆盖了整个湖区及湖区的入水、出水水系,在空间上保证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同时对湖区重金属进行了Pearson相关关系分析,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洞庭湖区的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湖区内监测点位Cr,Cd,Pb,Cu,As,Hg的平均值分别为地球化学背景值的2. 0,10,2. 2,2. 3,6. 6倍;洞庭湖底泥中不同种类的重金属Igeo表现为Cd Hg Pb Cu Cr As,湖区内Itot(综合地累积指数)值表现为东洞庭(君山)南洞庭(万子湖)西洞庭(目平湖);各重金属潜在风险程度表现为Cd Hg As Cu Pb Cr,Cd和Hg的生态风险贡献率之和为87. 78%;湖区内的RI值在25. 32~222. 40之间,平均值128. 49,与2013年相比RI值显著降低,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洞庭湖是我国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等生产基地,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的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基于对洞庭湖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一些认识与思路,供讨论.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长江中游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称工南岸洞程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又集湘、资、沅、澧四水经湖区调节后于城陵矶汇入长江,形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受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江湖关系不断地发生调整变化,这直接关系到长江和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治理,因此,深入分析江湖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对研究三峡工程修建后江湖关系调整趋势于江、湖的治理均有重要意义。实测资料分析有松滋口近几十年来,长江与  相似文献   

16.
水利工程建设对洞庭湖及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峡水利工程建成运行以及长江上游干流梯级 水库的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对两湖(洞庭湖、翻阳湖)湿地的叠加累积影响正逐步显露,其主 要表现为泥沙对两湖湿地演化的影响,水文变化对两湖生物、生境的影响。对生物及生境的 影响,两湖湿地表现较为一致,为此,主要论述了对滩地、植被、越冬珍稀水鸟、鱼类的影 响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湿地演化的影响,两湖湿地表现出的差异性则较大:对洞庭湖, 长江干流水利工程减缓了湿地正向演化的速度,但却加重了湿地正向演化最终的萎缩程度; 对鄱阳湖,长江干流水利工程破坏了现有的泥沙冲淤准动态平衡过程,大大加速了湿地的正 向演化的速度,此外鄱阳湖控制工程将使鄱阳湖湿地迅速萎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我国湖泊出现面积萎缩与干涸,富营养化加剧,淤塞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问题。针对湖泊水环境问题,总结了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从截断外源污染和控制内源污染两方面提出了修复措施,并进一步给出了修复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洞庭湖区水体污染现状,揭示各区域水体营养化水平及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在湖区的水文-水质综合站网,于2017年8月在全湖24个代表性断面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分析了洞庭湖各区域营养水平和水环境质量状况,计算了出入湖的污染物通量。结果表明,全湖除汨罗江和六门闸为中度富营养化外,其他区域为轻度富营养化,洞庭湖总体营养水平呈恶化趋势;藕池河北支(东洞庭湖入口之一)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东洞庭湖出口处;沅水总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大通湖、东洞庭湖出口处和藕池河;六门闸(东洞庭入口之一)高锰酸盐指数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大通湖、沅水;汨罗江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东洞庭湖出口处和六门闸。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单因子数据分析及评价,总氮总磷两项营养指标的污染比较严重,使得全湖水质类别为Ⅳ类或者Ⅴ类,甚至为劣Ⅴ类。空间分布上,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源是沅水,其次是长江三口之一的松滋河;长江干流监利至螺山段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为洞庭湖。经综合考虑,对洞庭湖实施水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滇池水污染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湖泊老龄化、污染物超量排放、流域水资源匮乏、水流及物质交换不畅等是滇池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综合治理、改变滇池运行方式等水污染防治策略及若干关键控制技术,提出了滇池环湖入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额,并结合滇中调水规划,模拟预测引水济滇的水环境改善效果及改变滇池运行方式的水环境影响,可为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阳宗海最小生态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 《人民长江》2010,41(9):32-34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湖泊普遍出现了萎缩、水位下降、水量锐减、湖水盐化、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甚至干涸消亡等情况。确保湖泊生态系统必需的最小水量是解决可能出现的湖泊严重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危机的措施之一。以云南省阳宗海为例,从生态水文学原理出发,对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初步分析了阳宗海P=50%(理想保证率)、P=75%(适宜保证率)、P=95%(最小保证率)的最小生态需水量。最小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将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为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