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以不同浓度重组人HMGB1(100、200、400、800和1 000 ng/ml)分别作用MSC 24、48、72 h后,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确定HMGB1对MSC作用的最佳实验药物浓度(200和1 000 ng/ml),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明确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与q PCR法检测HMGB1作用前后MSC中IL-10、TGF-β1、TSG-6、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MSC的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细胞表面表达CD105、CD73、CD90,不表达CD45、CD34、CD11b、CD19和HLA-DR。CCK-8法检测HMGB1对MSC增殖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比较,HMGB1 100、200和400 ng/m L作用于MSC 24、48和72 h可明显促进MSC增殖(P0.05),以200 ng/ml浓度作用的增殖效果最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MGB1于200 ng/ml时可诱导MSC由G1期进入S期,促进MSC增殖。q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在HMGB1200 ng/ml作用下,MSC中IL-10、TGF-β1、TSG-6 mRNA较作用前表达增高,IFN-γ表达降低。ELIS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MGB1 200 ng/ml作用48 h后,MS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TGF-β1、TSG-6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IFN-γ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重组人HMGB1可促进健康人MSC增殖和影响其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槐耳浸膏对体外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转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槐耳浸膏(0、1.0 mg/ml、2.0 mg/ml和4.0 m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骨肉瘤MG63细胞24 h、48 h和72 h。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方法( CCK-8法),测定槐耳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槐耳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槐耳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槐耳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和对照组相比,2.0 mg/ml和4.0 mg/ml浓度的槐耳作用于骨肉瘤MG63细胞24 h、48 h、72 h后可以抑制细胞的活力( P均<0.01);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槐耳可以将大鼠MG63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 P均<0.01),可以促进大鼠MG63细胞凋亡( P均<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槐耳可以抑制MG63细胞的迁移能力( P均<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槐耳可以抑制MG63细胞的侵袭能力( P均<0.01)。结论槐耳可以促进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红景天苷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Ca2+信号是实现其生物学信号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探讨Ca 2+/CaM 信号通路在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红景天苷诱导组,红景天苷诱导组将不同质量浓度红景天苷(5,10,20,50,100 mg/L)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和100 mg/L红景天苷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24,48,72 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标志分子MAP2和Ca 2+/CaM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CaM、CaMKⅡ的表达水平。另外实验设阻断剂组,分别加Ca2+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500μmol/L EGTA (细胞外Ca2+螯合剂)、1 mmol/L Nifedipine (L型Ca2+通道阻断剂)、10 mmol/L LY294002(PI3K抑制剂)分别作用细胞30 min后,再加入100 mg/L红景天苷作用细胞24 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阻断Ca2+/CaM信号通路后NSE、CaM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红景天苷诱导后,MAP2的表达上调(P〈0.01),说明红景天苷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②不同质量浓度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后,10 mg/L红景天苷组CaM、CaMKⅡ的表达与其他诱导组比较显著上调(P〈0.01);同一质量浓度红景天苷诱导72 h后CaM、CaMKⅡ表达明显下调(P〈0.01)。③阻断细胞外Ca 2+和PI3K信号通路后,NSE与CaM的表达水平较红景天苷诱导组上调(P〈0.05)。结果表明,红景天苷通过抑制Ca2+/CaM信号通路实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高糖素样肽1(GLP-1)对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组培养,正常葡萄糖组(NG,葡萄糖浓度5.5 mmol/L),高葡萄糖组(HG,葡萄糖浓度33 mmol/L),高糖加GLP-1干预组(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浓度分别为1、10、20 nmol/L,分别记为C1、C2、C3组),于培养24 h,48 h和72 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结果48 h后高糖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GLP-1干预后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以中剂量最为明显(0.6±0.11 vs.0.47±0.09,P<0.05),72 h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高糖培养48 h细胞分泌VEGF明显减少[(101.72±6.82) ng/ml vs.(184.66±14.06 ng/ml),P<0.05],GLP-1干预后VEGF水平明显增加(P<0.05),尤其是中剂量组,72 h结果相似。结论 GLP-1能促进细胞分泌VEGF从而改善高糖导致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Fn、TPO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生成素(TPO)融合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Fn-TPO融合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以其对骨髓MSC进行基因修饰;观察Fn-TPO基因在骨髓MSC中的表达,以及基因修饰后骨髓MSC的体外增殖、黏附造血细胞和分泌TPO的能力;并将脐血CD34+细胞接种到基因修饰后骨髓MSC形成的滋养层,培养7d观察修饰后骨髓MSC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Fn-TPO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且以该逆转录病毒载体对骨髓MSC进行体外基因修饰;Fn、TPO基因在骨髓MSC内能够正常转录;基因修饰后的骨髓MSC体外增殖能力[(6.92±0.77)×104/ml]与对照组[(7.18±0.89)×10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黏附造血细胞能力分别为0.188±0.018和0.167±0.017(P<0.01),分泌TPO能力分别为(7.46±0.59)ng/ml和(5.58±0.37)ng/ml(P<0.01),细胞分泌TPO的能力不受培养时间的影响,但受细胞生长状态影响;2×104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经基因修饰后骨髓MSC联合必要细胞因子体外扩增7 d,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BFU-E、CFU-GM及CFU-GEMM分别为(29.9±2.7)×104、(33.3±2.8)%、109.3±4.1/1×104CD34+细胞、163.7±7.1/1×104CD34+细胞、13.3±1.5/1×104CD34+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Fn-TPO基因修饰能够增强骨髓MSC黏附造血细胞、分泌TPO及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丹参体外对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丹参处理RA FLSs 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RA FLSs的增殖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百分率。结果 加入不同浓度丹参处理RA FLSs 24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并在一定丹参浓度范围内(0~1.56 mg/ml)呈现剂量相关性,当丹参浓度达到1.56 mg/ml时,细胞增殖抑制达到平台期。对照组与不同浓度丹参处理组凋亡细胞百分率比较,在丹参浓度为0.195 mg/ml时差异不明显,当丹参浓度为0.39 mg/ml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在体外抑制RA FLSs增殖,可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紫草素对人绒癌耐药细胞株增殖的抑制及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紫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绒癌耐药细胞株(JAR/MTX)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及诱导细胞周期停滞的作用.方法 经不同浓度的紫草素分别作用24 h、48 h、72 h后,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其细胞毒性,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变化,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现象.结果 当紫草素浓度从0.1875 μg/ml增加到3μg/ml时,其48h抑制率从46.48±12.0%升高到92.05±9.2%,0.75μg/ml紫草素分别作用24 h、48 h、72 h,其抑制率分别为43.94±10.1%、68.56±10.2%、84.97 ±18.6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可见随着紫草素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绒癌耐药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也明显增加.当紫草素浓度从0.1875 μg/ml增加到3μg/ml时,与细胞作用48h后,凋亡率由12.13±5.67%升高到30.08±7.85%(P<0.05或P<0.01),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率亦增加,并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细胞周期分布也呈浓度依赖性改变,一方面增高C,0/G1期细胞比例(P<0.05),另一方面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P<0.05).结论 紫草素对JAR/MTX具有明确的抗增殖、促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血必净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增殖活力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内皮损伤修复的药物效应。方法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分别给予质量浓度为0、5、25和50mg/ml血必净刺激12、24和48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r)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必净对细胞周期(增殖指数%=(G2-M)%+S%)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0mg//ml)相比,血必净5mg组和25哗组在12h和24h的MTT和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在48h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而MTT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g组的MTT在12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4h和48h则显著降低(P〈0.05);其增殖指数在12h和24h均明显升高(P〈0.01),在48h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必净对于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特定药物浓度和时间内具有刺激增殖的作用,提示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登科  靳风烁  张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2):181-183,187
[目的]研究Ag85B/IL-2融合蛋白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及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Ag85B/IL-2融合蛋白在不同时相对人PBMC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Ag85B/IL-2融合蛋白作用人PBMC不同时间后IL-12和IFN-γ的分泌水平,并与Ag85B和BCG作对比.[结果]以0.8 μg/ml Ag85B/IL-2融合蛋白刺激组的人PBMC增殖活性为最强,此组在各时段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各浓度Ag85B/IL-2融合蛋白刺激48 h后的IL-12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以0.8 μg/ml的浓度刺激PBMC 72 h时,IL-12的分泌达最高;0.8 μg/ml和1.6 μg/ml刺激组的IFN-γ浓度在各个时相点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Ag85B/IL-2融合蛋白刺激PBMC 分泌IL-12和IFN-γ的作用,均显著强于Ag85B和BCG(P〈0.01).[结论]Ag85B/IL-2融合蛋白具有促人PBMC增殖和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羟氯喹对Toll样受体-9(TLR-9)介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FN-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的PBMC。分别将PBMC与0、0.375、0.75、1.5、3.0、6.0μg/ml TLR-9激动剂ODN 2216共同培养12 h,以及与1.5μg/ml ODN 2216共同培养0、6、12、24、48 h,从细胞水平模拟SLE高表达IFN-α。然后用1.5μg/ml ODN 2216与PBMC共同培养6 h,加入羟氯喹1.25μg/ml (实验组)及等量的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在未加入ODN 2216的PBMC内加入等量的培养基(空白对照组),继续培养12 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并比较各组PBMC中IFN-αmRNA表达水平。结果 PBMC与1.5μg/ml ODN 2216共同培养6 h时,IFN-αmRNA表达水平最高(P<0.01)。阳性对照组PBMC中IFN-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BMC中IFN-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羟氯喹可明显抑制经TLR-9介导的IFN-α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一氧化氮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预先接种在培养板上,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利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用Griess法检测培养体系NO的产生,real—timePCR检测淋巴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SC干预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其OD值为0.49±0.03,NO含量明显升高为(21.05±1.14)μmol/L,淋巴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为(1.56±0.34)%,而无MSC的MLC组NO含量为(3.30±0.36)μmol/L,FOXP3表达水平为(0.74±0.1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产生的NO上调淋巴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的Toll样受体2(TLR2)的配体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在体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体外扩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将分离培养的BM—MSC按一定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以1、10、20μg/ml的PGN与BM—MSC共培养为实验组,不加PGN的BM—MSC为对照组;培养第1至第7天,MTT法检测BM—MSC的增殖情况;以上述浓度的PGN与BM—MSC共培养72小时后,流式细胞术检测BM—MSC的细胞周期。结果表明,BM—MSC与PGN共培养后,BM—MSC的增殖指数明显增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以10μg/ml PGN促BMMSC增殖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GN干预组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以10μg/ml组最明显。结论:在培养条件下PGN可以促进更多的BM—MSC进入DNA合成期,从而有更多的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增殖细胞,并且这种影响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构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特异的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3对针对β-catenin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B中,构建PLB-β-catenin/shRNAl,PLB-β-catenin/shRNA2和PLB-β-catenin/shR-NA3;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病毒颗粒,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感染Msc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GFP阳性细胞,Westernblot和RT-PCR验证其对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筛选干扰效率最高质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7-AAD法检测干扰后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SC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构建的特异性慢病毒siRNA干扰组(PLB-β-catenin/shRNA2)能有效抑制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而空载体对照组(PLBgroup)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group)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血清饥饿法处理后,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但两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M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构建的特异RNAi慢病毒能够有效抑制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内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水平,从而对MSC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记(CD45、CD34、CD90、CD29)等鉴定MSC特征;以培养的第3代MSC(P3MSC)为实验材料,采用MTT法分析20ng/ml的VEGF作用12、36、72小时对MSC增殖的影响;随后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阻断剂50μmol/L PD98059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阻断剂30μmol/L SB203580等分别处理P3MSC,观察VEGF是否通过p38MAPK或ERK1/2途径影响MSC的增殖。结果表明:培养的P3MSC表达PDGFR-α、PDGFR-β和NRP1,不表达VEGF-R(Flk1和Flt1)。P3MSC呈现CD90(96.7%)和CD29(94.6%)强阳性以及CD34(0.79%)和CD45(0.84%)阴性特征,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20ng/ml VEGF作用于MSC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SC增殖也逐渐增强,在72小时达峰值。在50μmol/L PD98059或30μmol/L SB203580处理后,VEGF所介导的MSC增殖效应被阻断,且在对照水平以下。PD98059阻断效应明显强于SB203580的阻断效应。结论:VEGF可能主要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调节M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红景天苷对阿糖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景天苷(salidroside)对阿糖胞苷(Ara-C)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es-enchymalstemcells,hBMMSCs)凋亡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分离培养hBMMSC,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鉴定hBMMSC体外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实验分4组:对照组、Ara-C组、sali-droside组、Ara-C+salidroside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RT-PCR法检测BCL-2、BAXmRNA表达。结果表明,体外成功分离培养hBMMSC;细胞表达CIM4、CD29和HLA-ABC,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成骨、成脂诱导21d,茜素红染色可见钙化结节,油红0染色有质滴出现;Ara-C对红景天苷处理的hBMMSC的增殖抑制程度较未经红景天苷处理的hBMMSC明显减低(P〈0.05);在凋亡方面,Ara-C作用48h后hBMMSC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而中剂量红景天苷处理的细胞凋亡率较Ara-C组降低,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结论:红景天苷可抑制Ara-C诱导的hBMMS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细胞自然沉降性原理,以传统的全骨髓贴壁法为基础,探讨一种改良后简便而高效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采用6孔板培养细胞,将骨髓标本用MSC完全培养液培养48h,吸取上层无红细胞的上清层,置于新的培养孔以分离获取MS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情况,记录细胞首次贴壁时间、首次传代时间。并以传统全骨髓贴壁法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表面标记;用油红0及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分别对MSC成脂、成骨能力进行鉴定;应用计数板计数法描绘第1代,第3代,第5代MSC增殖曲线。结果表明,用改良法培养的MSC高表达CD90、CD105、CD13、CD44,低表达CD14、CD45、CD34;细胞周期中G0/G1期88.76%,G2/M期3.04%,S期8.2%,符合干细胞周期特征;增殖曲线呈典型”S”型;油红O与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的细胞贴壁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P=0.0004),首次贴壁时间短(P〈0.0001)、首次传代时间短(P=0.001)。结论:骨髓标本培养48h后的上清层中含大量贴壁活性的悬浮MSC,改良方法是一种比传统贴壁法更具有便捷、高效等优点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不同的输注途径以及不同的时段输注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脐血源CIK/NK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输注前每毫升MSC悬液中加入5μl DiI染液(红色),每毫升CIK/NK细胞悬液中加入1μl CFDA SE染液(绿色)进行荧光标记。每只NOD/SCID小鼠的MSC的输注量为1×106(0.1ml),CIK/NK细胞为1×107(0.1ml)。实验分4为组,每组6只。A组:MSC+CIK/NK细胞同时静脉输注;B组:MSC+CIK/NK细胞静脉输注,CIK/NK细胞在MSC后48小时输注;C组:MSC髓腔输注+CIK/NK细胞同时静脉输注;D组:MSC髓腔输注+CIK/NK细胞静脉输注,CIK/NK细胞在MSC后48小时输注。CIK/NK细胞输注后24、48小时解剖NOD/SCID小鼠(每批次3只),分别取小鼠肝、脾、肺、肾脏进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低倍镜视野红色和绿色荧光细胞的平均数量及其平均比值关系,以反映MSC与CIK/NK细胞体内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IK/NK细胞抑制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后,A、B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均高于C、D组,而A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高于B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后C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低于D组,而48小时后其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高于D组,但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A、B、C、D4组小鼠在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后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的平均比值之和均高于肾脏。结论:相同部位、相同时段输注MSC与CIK/NK细胞时,两种细胞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MSC在动物模型体内和CIK/NK细胞相互作用的场所可能主要位于肺部和肝脏等网状内皮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为解决血源短缺、杜绝输血传染、克服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等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利用添加SC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扩增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并通过问充质干细胞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表明,经过23天培养以后,本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2.52×10^5,其中95%以上都是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所占比例都在1%以内。无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在细胞扩增数量及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方面都明显逊于有间充质干细胞支持的培养体系。结论:利用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对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VEGF促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体外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用Notch通路阻断剂DAPT阻断Notch信号传导,观察该通路在VEGF作用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VEFG组、DAPT组及VEGF+ DAPT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各组相关基因(Notch1、Notch2、Flk-1、HES-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培养3d,各时间点(24h,48 h,72 h) DAPT组及VEGF+ DAPT组细胞存活率均较低,细胞形态变圆脱落,数目明显减少;VEGF组存活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VEGF组的Notch1、Notch2和Flk-1的表达水平均上调,而DAPT组及VEGF+ DAPT组Notch1和Notch2的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Hes-1基因水平下调,而DAPT组及VEGF+ DAPT组Hes-1基因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T组及VEGF+ DAPT组的Flk-1基因表达水平稍有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在VEGF作用下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DAPT可抑制这种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