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2例正常人和101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常规MRI及DWI检查,b0,b1000的ADC图上测量ADC值,各数据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病变的ADC值为:肝细胞癌(1.0±0.13)×10~(-3)mm~2/s,胆管细胞癌(1.02±0.11)×10~(-3)mm~2/s,转移瘤(0.97±0.24)×10~(-3)mm~2/s;肝血管瘤(1.83±0.35)×10~(-3)mm~2/s;肝单纯囊肿(3.1±0.21)×10~(-3)mm~2/s;局灶性结节增生(1.14±0.14)×10~(-3)mm~2/s。12例正常肝组织(1.16±0.09)×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结节增生、正常肝组织与恶性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有价值方法 。  相似文献   

2.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鼻咽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3.0T MR颈部扩散加权成像(DWI)区分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及适宜的b值.方法 采用GE 3.0T MR及颈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对50例鼻咽癌患者及20名志愿者行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DWI,分别使用4组b值(600、800、1000、1200 s/mm~2)扫描,将鼻咽癌组中判断为转移的淋巴结与志愿者组的淋巴结ADC值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b=600、800、1000、1200 s/mm~2时,鼻咽癌转移淋巴结ADC值(×10~(-3) mm~2/s)分别为0.808±0.112、0.769±0.098、0.732±0.095、0.696±0.083;正常对照组良性淋巴结ADC值(×10~(-3) mm~2/s)分别为0.993±0.172、0.967±0.165、0.903±0.157、0.855±0.122.转移淋巴结ADC值明显低于相应良性淋巴结(P<0.05).当b=800 s/mm2,ROC曲线上ADC诊断阈值取0.873×10~(-3) mm~2/s时,鉴别诊断鼻咽癌转移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8.41%,特异度为69.43%,准确率为75.22%,既能兼顾良好的图像质量又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数值.结论 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MR成像技术,DWI有助于区分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DWI图像,测量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最小ADC值(ADC_(min))和最大ADC值(ADC_(max))。比较胰腺良恶性黏液性囊性肿瘤的平均ADC(ADC_(mean))、ADC_(min)和ADC_(max),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性能。结果:胰腺良性黏液性囊性肿瘤(n=27)的ADC_(mean)高于恶性肿瘤组(n=18;3.34×10~(-3)mm~2/s vs 2.36×10~(-3)mm~2/s,P0.000 1),ADC_(mean)鉴别肿瘤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胰腺恶性黏液性囊性肿瘤的ADC_(min)低于良性黏液性囊性肿瘤(1.24×10~(-3)mm~2/s vs 2.54×10~(-3)mm~2/s,P0.000 1),ADC_(min)鉴别肿瘤良恶性的AUC为0.94。胰腺良恶性黏液性囊性肿瘤的ADC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10~(-3) mm~2/s vs 3.86×10~(-3) mm~2/s)。结论:DWI中ADC_(mean)和ADC_(min)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良恶性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在下肢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放射科做下肢MRI发现有肿块的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下肢3.0 T MRI平扫以及多b值(0、10、20、30、40、50、75、100、150、200、400、800、1000、1500 s/mm~2)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检查以及多b值(0、100、700、1400、2100 s/mm~2)DKI扫描检查。经Siemens第三方软件(DKI_tool_3_4)分别获得IVIM模型和DKI模型的参数值ADC值、D值、f值、D*值以及MK值、MD值。根据病理结果,将肿瘤分为良恶性骨肿瘤与软组织肿瘤,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良恶性骨肿瘤与软组织肿瘤的IVIM各参数及DKI各参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联合IVIM和DKI模型参数在鉴别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价值。结果在54例肿瘤患者中,骨肿瘤28例,其中良性组7例,恶性组21例,软组织肿瘤26例,其中良性组11例,恶性组15例。恶性骨肿瘤的ADC值、D值、MD值分别为(1.23±0.27)×10~(-3) mm~2/s、(1.12±0.22)×10-3 mm~2/s、(1.26±0.46)×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组(1.95±0.39)×10~(-3) mm~2/s、(1.78±0.42)×10~(-3) mm~2/s、(1.91±0.5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值(10.0%±3.98%)明显高于良性组(3.43%±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值为(0.76±0.45)×10~(-3) mm~2/,明显高于良性组(0.36±0.22×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和良性组的D*值分别为(9.72±4.89)×10~(-3) mm~2/s、(6.86±3.53)×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骨肿瘤ADC、D、f、D*、MK、M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35、0.939、0.891、0.701、0.840、0.844。其中ADC值、D值、MK值、MD值的诊断效能较高,以1.64×10~(-3) mm~2/s、1.45×10~(-3) mm~2/s、0.56×10~(-3) mm~2/s、1.86×10~(-3) mm~2/s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85.7%、85.7%、71.4%、71.4%,特异度分别为95.2%、95.2%、1 0 0%、95.2%。同样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D值、MD值分别为(1.27±0.38)×10~(-3) mm~2/s、(1.04±0.35)×10~(-3) mm~2/s、(1.53±0.55)×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组[(1.90±0.43)×10~(-3) mm~2/s、(1.71±0.45)×10~(-3) mm~2/s、(2.24±0.6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值[(0.82±0.56)×10~(-3) mm~2/s]高于良性组[(0.45±0.9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15.66±29.66)×10~(-3) mm~2/s]高于良性组[(10.26±5.92)×10~(-3)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值(8.20%±3.84%)低于良性组(9.62%±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软组织肿瘤ADC、D、f、D*、MK、MD值的AUC分别为0.876、0.885、0.633、0.552、0.894、0.812。其中ADC值、D值、MK值、MD值的诊断效能较高,以1.33×10~(-3) mm~2/s、1.42×10~(-3) mm~2/s、0.60×10~(-3) mm~2/s、1.71×10~(-3) mm~2/s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100%、7 2.7%、6 0.0%、90.9%,特异度分别为6 0%、93.3%、1 0 0%、6 6.7%。结论 IVIM参数ADC、D值及DKI参数MK、MD值有助于下肢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联合IVIM和DKI能提高临床对下肢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椎病变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结合常规MER,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脊椎良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和DWI,DWI b值分别选择70 s/mm2、100 s/mm2、165 s/mm2、300 s/mm2、500 s/mm2,经Functool 2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病变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指数弥散系数(EDC)值.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中,脊椎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差异无显著性.b≤100 s/mm2时,弥散效应不明显;b>300 s/mm2时,图像信-噪比过低.当b=165 s/mm2时,其图像可满足诊断需要.当b=165 s/mm2时,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为(3.19±O.33)×10-4mm2/s,EDC 值为(715.68士28.36)×10-3;脊椎恶性肿瘤(转移瘤)的AIN;值为(1.87±0.12)×10-4mm2/s,EDC值为(1466.25±41.69)×10-3.与恶性肿瘤相比,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偏高,EDC值明显偏低.结论 脊椎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差异无显著性.因此,不能单纯根据DWI信号的高低对脊椎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脊椎EPI-DWI中,当b值在100~300 s/mm2时,能够得到适合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当b=165 s/mm2时,脊椎ADC值和EDC值可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若AIX;值大、EDC值小,则提示病变良性可能较大;反之则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部良性及恶性肿瘤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b值下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D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差异,探讨其在肺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肺部肿瘤患者50例,其中恶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组),均于术前行MRI平扫及多b值(b值分别为300、500、800 s/mm~2)DWI检査,比较2组肺部病变实质在不同b值下ADC值及SI值差异;绘制不同b值的ROC曲线,分析ADC、SI值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效能以及最优b值。结果 b值为300、500、800 s/mm~2时,良性肿瘤组ADC值[(1.80±0.30)×10~(-3)、(1.60±0.26)×10~(-3)、(1.40±0.23)×10~(-3)mm~2/s]高于恶性肿瘤组[(1.50±0.18)×10~(-3)、(1.32±0.18)×10~(-3)、(1.11±0.20)×10~(-3)mm~2/s](P均0.05),SI值(391.31±77.11、291.34±77.47、202.38±69.21)与恶性肿瘤组(431.23±79.64、313.57±77.70、223.31±68.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值为300、500、800 s/mm~2时的AUC分别为0.785,0.794、0.819,且b值为800 s/mm~2时ADC值的鉴别诊断效能最大,鉴别良、恶性肺部肿瘤的截断值为1.37×10~(-3)mm~2/s,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88.2%。结论多b值DWI检査可用于肺部肿瘤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b值为800 s/mm~2时ADC值诊断肺部肿瘤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对椎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椎体疾病患者(共34个病变椎体)行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b值为0、50、100、200、400、600、800、1000s/mm2),其中良性病变13例(21个椎体,良性组),恶性病变9例(13个椎体,恶性组)。以患者自身正常椎体作为对照组(共34个正常椎体)。通过AW 4.3工作站测量并两两比较3组间的Fast ADC及Slow ADC值。结果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Fast ADC分别为(4.31±1.48)×10-3 mm2/s、(2.85±1.26)×10-3 mm2/s、(0.86±0.63)×10-3 mm2/s,Slow ADC分别为(0.68±0.08)×10-3 mm2/s、(0.38±0.08)×10-3 mm2/s、(0.23±0.04)×10-3 mm2/s。3组间Fast ADC及Slow 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可为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组织学参数(Fast ADC及Slow ADC)。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病人76个病变椎体,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部分病人)检查。椎体良性病变10例18个病灶(n=18),其中血管瘤8例12个病灶,结核性病变2例6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0例共58个病灶:其中肺癌转移12例35个病灶,肠癌转移4例13病灶,乳癌转移4例1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DWI信号改变,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无统计学差异,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29±0.814)×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29±0.725)×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良恶性病变在DWI上的信号变化对鉴别诊断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疾病患者(85个病灶)以及10名健康自愿者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分别测量40个正常乳腺,22个恶性病灶,50个良性病灶,13个炎性病灶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比较分析各组ADC值;采用两种方法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并分析比较两者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①b=5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3)、(0.90±0.19)、(1.68±0.30)、(2.03±0.30)×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6)、(0.68±0.20)、(1.53±0.33)、(1.85±0.31)×10^-3mm^2/s。②取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阈值时,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16×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03×10^-3mm^2/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阈值,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30×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14×10^-3mm^2/s。结论DWI量化分析对乳腺良(不包括炎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的b=1,000 s/mm^2时的ADC阈值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MRDWI,分析影像特点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40例肝脏占位病变DWI检出75处异常信号病灶。信号特征与病变结构、成分有关。但无一定特异性。病变的ADC值均值为:肝细胞癌(1.25±0.30)×10^-3mm^2/s,肝转移癌(1.12±0.52)×10^-3mm^2/s,肝血管瘤(2.27±0.49)×10^-3mm^2/s,肝囊肿(3.05±0.59)×10^-3mm^2/s,肝脓肿(1.91±0.46)×10^-3mm^2/s,各种病变间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WI病变检出率不低于常规MRI,但各种病变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特异性。ADC值测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胰腺癌主要的转移方式,影响手术治疗疗效和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估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判断胰腺癌转移性淋巴结方面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1月39例胰腺癌伴胰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常规MR加DWI检查,手术行胰腺癌根治术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转移性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短径,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淋巴结ADC值及短径对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9例胰腺癌患者共获取部位明确的淋巴结65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28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37枚。转移性淋巴结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呈等或高信号;其ADC值分别为(1.55±0.21)×10^-3mm^2/s和(1.84±0.20)×10^-3mm^2/s,短径分别为(12.85±2.78)mm和(10.13±1.85)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取最佳分界值为1.68×10^-2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和77.8%。结论:3.0TMR—DWI有利于胰腺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ADC值诊断胰腺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度高于短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行淋巴结清扫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手术共清除淋巴结303枚,比较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差异,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确定诊断前列腺癌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303枚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102枚(33.7%),非转移淋巴结201枚(66.3%),转移淋巴结的DWI信号为明亮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平均ADC值[(0.816±0.105)×10^-3 mm^2/s]小于非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值[(1.298±0.251)×10^-3 mm^2/s],P=0.025;ADC值用于诊断转前列腺癌移淋巴结的最佳临界点为0.970×10^-3 mm^2/s,此时诊断的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74.5%,准确度为67.0%。结论DWI扫描ADC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表观扩散系数在诊断小脑原发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mcient,ADC)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微观状态,本文探讨其对小脑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原发肿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1例血管母细胞瘤,1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淋巴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值测量,对前4种肿瘤的绝对ADC值、相对ADC值在Stata9.0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tt检验。结果:不同肿瘤间的绝对ADC值及相对ADC值均有差异(P〈0.001),血管母细胞瘤的ADC值【(1.97±0.214)×10^-3mm^2/s)】要明显高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643±0.223)×10^-3mm^2/s](P=0.001),髓母细胞瘤的ADC值【(0.698±0.124)×10^-3mm^2/s】明显低于室管膜瘤【(1.062±0.148)×10^-3mm2/s】(P=0.00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则明显高于室管膜瘤(P〈0.001);脉络丛乳头状瘤亦有较高的ADC值,而淋巴瘤有较低的ADC值。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这4种肿瘤中,取〈0.8×10^-3mm^2/s、(0.9-1.2)×10^-3mm^2/s、(1.3-1.7)×10^-3mm^2/s、〉2.1×10^-3mm^2/s分别作为上述肿瘤的ADC值的界值时,可获得100%的特异性。结论:ADC值是诊断小脑肿瘤的简便而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b值下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上尿路肿瘤患者24例(肿瘤组)及上尿路非特异性炎症患者14例(炎症组)分别进行不同b值的DWI,测量病灶的ADC值及其信噪比(SNR)并作统计学分析,病灶ADC值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b值DWI间ADC值比较用Friedman检验、不同b值DWI的病灶SNR用ANOVA检验。结果当b值为500、1000、1500、2000s/mm2时,肿瘤组ADC平均值分别(1.70±0.40)、(1.46±0.36)、(1.21±0.28)、(1.04±0.21)×10^-3mm^2/s,炎症组ADC值分别为(2.47±0.83)、(1.99±0.49)、(1.76±0.43)、(1.49±0.36)×10^-3mm^2/s,肿瘤组及炎症组病灶的ADC随着b值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b值下,肿瘤组的ADC值均明显低于炎症组(P值均〈0.01),不同b值ADC值对于肿瘤组及炎症组鉴别诊断的ROC检验结果显示,b值为1500及2000s/mm^2时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b值为500及1000s/mm^2(P值均〈0.05);b=2000与b=1500s/mm^2之间及b=1000与b=500s/mm^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b值增加,图像SNR明显降低,当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对鉴别上尿路肿瘤及炎症最佳,该b值下,诊断界值为1.42×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79.2%。结论 DWI对于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是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患有乳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及13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对照组)乳腺MRI资料,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常规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常规平扫、DWI图像的信号特征,测量不同b值感兴趣区(ROI)的ADC值.根据手术病理,按照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正常腺体分为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当b =500、1000 s/mm2时,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及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b值下,乳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和正常腺体明显低,而良性结节平均ADC值较正常腺体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确定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ADC阈值,当b=500 s/mm2阈值为1.202×10-3mm2/s;b=1000 s/mm2阈值为1.117×10-3 mm2/s.结论 ADC值分析结合DWI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用Mann—Whitneyu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7例,其中1例为双侧)、皮质腺瘤(21例)、原发恶性肿瘤(包括7例皮质癌及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及髓脂肪瘤(7例)的ADC值依次为:(1.948±0.357)×10^-3mm2/s)、(1.666±0.547)×10^-3mm2/s、(1.434±0.430)×10^-3mm2/s、(0.951±0.144)×10^-3mm2/s及(0.764±0.209)×10^-3mm2/s。除外髓脂肪瘤,以ADC值≤1.08×10。mm。/s为阂值,诊断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87.50%、灵敏度为85.29%、准确率为85.7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及皮质腺瘤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值分别为0.003、O.006及0.00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髓脂肪瘤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肾上腺原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而ADC值能够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兔腘窝淋巴结动物模型,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三种不同的半自动方法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 21只兔被随机分为炎症和肿瘤转移两组,在动物模型建立以后,行磁共振扫描,采用多b值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后取出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利用...  相似文献   

20.
方艳  姜原  秦乃姗 《上海医学影像》2013,(2):132-134,13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对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腺体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选取已确诊为乳腺癌并行NAC者16例,收集其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MRI图像,分别测量健侧乳腺乳晕后方实质(正常纤维腺体)的ADC值。对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依次增高,分别为(1.56±0.35)×10-3mm2/s、(1.64±0.35)×10-3mm2/s和(1.75±0.33)×10-3mm2/s;其中NAC前与NAC第4个周期后、NAC第2个周期后与NAC第4个周期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腺体的ADC值与化疗进展周期数具有线性关系。结论乳腺癌NAC可使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升高,而这种效应可能随着化疗周期数增多而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