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郊野公园游憩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日渐远离自然,人们对郊野公园的游憩需求正不断增加。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对郊野公园的游憩要素进行分类,从生态空间、游憩空间、人文价值、地形、水体、植被、设施7个角度出发,选取了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8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构建郊野公园游憩度评价体系。从构建的体系结果来看,生态空间空气清洁度高、生态空间面积适宜、游憩空间活动类型丰富的郊野公园具有较高的游憩度。且郊野公园的游憩特点为空间感舒适、野趣、清洁、安全。对郊野公园游憩度的研究,可以引导游人理性使用郊野公园的游憩资源,对提高郊野公园的游憩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管理郊野公园游憩环境与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探索游憩机会谱理论在郊野公园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对成都市6大郊野公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运用灰色统计法、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法,筛选出游憩环境因子划分出游憩机会类型,构建出成都市郊野公园游憩机会谱,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成都郊野公园游憩机会谱包含景观展示与特色程度、自然程度等5个游憩环境因子,形成滨河郊野型、湿地郊野型与主题郊野型3种游憩机会类型;其应用价值在于可编制提供游憩信息、清查管理游憩问题与规划分配游憩资源。本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郊野公园游憩环境的管理提供参考,为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郊野公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野公园是世界公园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郊野公园的历史演变、概念特征、类型模式和管理体制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郊野公园经历了理念起源、管理探索与功能转型、注重游憩3个历史发展时期,其特征表现为:近郊区位、以自然和乡村景观为主、保护环境、满足城镇居民郊外游憩需求等.郊野公园按照主要活动设施、主导游憩活动、地貌特征、景观特色和旅游资源五种标准分为24个类型.总结英国和我国香港较为成熟和完善郊野公园管理体系和立法政策,探讨我国城郊森林型、生态林型、环城游憩带型、乡村田园型4种郊野公园模式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不断扩张,促使城市近郊出现了一批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的郊野公园。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郊野公园的发展及定义进行概述,并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分析其植物景观特点。总结出郊野公园中自然式植物景观营造的四个要点:即调整原有植物群落,体现自然风貌;布置自然式花境,缓减人工气息;片植自播草花,突出自然野趣;利用乡土树种,体现地区特色。  相似文献   

5.
基于游憩者需求的郊野公园发展分析和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游憩者需求为切入点,针对游憩者游憩倾向和游憩者对郊野公园功能需求方面,对国内部分重点城市的城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分析结果,明确了以满足游憩者需求为主题的郊野公园开发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郊野公园开发体系的6个要素,包括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规划先行的开发原则,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制度保障,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开发形态,人性化的服务观念,以及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全球变暖、游憩空间缺失等一系列生态及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进行基于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提升的郊野公园环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首先利用CASA模型计算区域提供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用以表征区域内生态空间可提供的碳汇量的时空分布趋势;其次,应用核密度分析模型与邻域分析探究区域综合游憩功能的时空分布强弱,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帮助识别潜在游憩廊道;最后,应用CA-Marcov复合模型预测2023年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全面支撑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优化选址。  结果  综合不同区域所提供的碳汇服务及游憩潜力的差异,结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现状生态空间分布情况以及2023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模拟结果,共筛选出59处以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郊野公园拟建用地范围。  结论  协同提升碳汇与游憩两类功能的郊野公园选址方法具有一定的空间定量化研究优势,相关评价结果可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其他生态空间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绿化隔离带成为控制北京市建成区无序扩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在绿化隔离带范围内建设郊野公园是落实规划的有效途径。郊野公园的核心目标是在生态保育的同时提供少量的游憩活动,因此对于绿化隔离带范围内生境质量高的区域进行保护应作为郊野公园选址的基础原则。  方法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例,构建生境保护优先的郊野公园选址框架,利用InVEST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根据生境质量指数将生境划分为低生境、一般生境、中生境、高生境、极重要生境5个等级。以模型评价结果中极重要生境地区作为郊野公园选址的基础原则选取生境保护优先的备选区范围,叠加周边公园资源、已建和拟建郊野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市道路网可达性和土地利用现状6个外部建设条件和内部开发条件的指标因子选出适宜建设的区域,再根据植被覆盖类型的空间数据划定所选区域内的生境斑块群类型,最终完成研究区域内生境保护优先型郊野公园的选址和分类。  结果  不同类型的生境空间分布呈现一定差异性,根据不同生境划定混交林、灌丛、阔叶林或针叶林、农田、农田与纯林以及滨水6种类型的郊野公园,在通州区碱厂村、昌平区史家桥村、房山区梨村等村镇划定共41处以生境保护优先的郊野公园用地范围。  结论  以生境保护优先的郊野公园选址方法具有明显的空间定量化优势,其评价结果可以为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郊野公园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郊野公园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应用对于郊野公园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研究结合榆林市榆溪河郊野公园案例,以“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为目标,提出乡土景观资源在郊野公园中的保护、延续与再生应用策略,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现代城市人群游憩需求、展现地域乡土特色、促进周边区域发展、构建符合现代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上海市首批试点实施的郊野公园已经陆续建成开放,如何以郊野公园为平台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适应城乡居民户外游憩需求,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上海市郊野公园的发展现状,对郊野公园与6次产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日本广岛县世罗町农村公园为例,考察日本如何在农村振兴的目标下,以构建6次产业网络为核心进行农村公园建设,得到以下经验。首先,日本农村公园的规划路线是以农业和农村发展为本的。因此,上海市在下一步进行郊野公园的规划路线设计时,切忌以城市的形式取代农村,而是要坚持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注重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其次,日本农村公园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游客与当地农民产生的良好互动,达到6次产业化运动所提倡的复合效果。上海在郊野公园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郊野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探索产业融合与创新,并鼓励城乡居民共同参与。最后,作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有力保障,中央与地方政府需通力合作,制定完善的、科学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性机制。  相似文献   

10.
郊野公园在具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保育自然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开展自然游憩活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控制城市空间盲目扩张等多种功能,其建设因此日益加快。目前我国郊野公园正处在开发与建设的新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园林发展的新热点,郊野公园的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规划设计应具有符合自身情况的思路、规律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位于暖温带极端干旱区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为研究地点,选择了表现5种植物景观构成特征的典型荒漠植物群落(半开敞空间、垂直空间、完全封闭空间、覆盖空间和开敞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HP法建立了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模型,并对不同景观类型的植物群落景观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形态、色彩搭配、物种多样性、物种适应性和乡土特色是影响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景观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这5种类型植物群落的景观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卜娟娟  陈永生  李凤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33-14335,14436
依据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理论,针对合肥环城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的特点,初步构建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典型群落的生态功能、植物造景的视觉美、植物群落的社会效益三大类(准则层),最终构建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模型,为其他环城公园植物群落评价、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AHP的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金睿    辛欣  宋希强    何荣晓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62-268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社会功能3方面构建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口市9个主要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质量整体优良,但优质植物景观群落配置相对缺乏。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5个优秀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并提出以“近自然”复层式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优化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植物景观,突出本土特征,强化景观功能,提高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4.
北京近自然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地评价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质量,以北京17个园林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从自然度和景观美学指数两方面以植物群落组成、植物群落活力、干扰程度、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风景要素和植物配置要素等6个二级指标、植物群落地域特色、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天然更新幼苗数、植物群落郁闭度、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植物群落层次、直径分布、季相变化丰富度、观赏特性丰富度、植物群落与整体环境协调性、植物群落的景观地带性特色、植物生活型结构丰富度、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长势17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近自然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综合得分在0.35~0.71之间,评价等级多集中在Ⅱ级、Ⅲ级,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近自然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文中最后建议用近自然园林的理念来营造园林绿地、加强对乡土植物物种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以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实用功能3方面作为评价准则的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构建的体系对北京市8个郊野公园的120处景观样方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相关领域50人的评分结果显示,在准则层中,人们更重视植物景观为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其次是实用功能和景观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郊野公园建设水平处于Ⅱ、Ⅲ级。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归纳出了郊野公园植物景观3大功能的实现手段,对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园林植物配植水平,从植物群落林冠线和色彩2个方面对景观外貌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选取3处居住区中心绿地,测算样本材料的林冠线分形维数和色彩信息维数。研究发现,所选样本植物群落林冠线分形维数组内变异差别较大而组间较小,样本景观塑造以植物群落为主搭配园林建筑分形维数较高,完全以植物造景林冠线较连续,更具自然韵味,群落内部不同层次植物的林冠轮廓分形维数变异性较大,林冠线不连续且以建筑轮廓线为主的景观分形维数较低;色彩的信息维数体现了色彩分布的复杂和不均匀性,维数较高是园林植物群落接近自然群落的特征之一。3个样本植物种类的雷同性较高,样本内部植物配植的层次和龄级较单调,需加强乡土景观植物资源开发和植物配植水平,以营造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福建滨海地区岩岸景观、沙岸景观和泥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和适宜的配置模式,为福建滨海地区绿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采取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福建滨海地区耐盐园林植物种类,通过访谈、专家咨询与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岩岸景观、沙岸景观和泥岸景观进行耐盐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结果】岩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有44种,以岩生灌草丛和亚热带阔叶乔木山地林构成植物群落;沙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有50种,以沙生草本植被、沙生灌木植被、沿海防护林和混交林构成植物群落;泥岸景观可选择的耐盐园林植物有60种,以真红树植物、海岸陆缘半红树林和岸后季节性雨林构成植物群落。【结论】3类海岸景观的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构想模式,可作为福建滨海地区耐盐园林绿化植物应用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文振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50-153
选择上海环城绿带的典型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环城绿带复层植物种类与群落组成,探讨了群落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外环绿带植物种类丰富,调查的植物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53科83属97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49科79属93种。整个绿带呈现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乔木优势度大的多样性格局,不仅增加了群落稳定性及物种多样性,更提高了生态景观效果。绿带普遍采用乔-灌-草自然混交林式与模纹式相结合的配置结构,不仅丰富了生态景观,也提高了群落稳定性,降低了养护成本。  相似文献   

19.
先花后叶植物观赏特征及景观营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花后叶植物在我国的植物造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介绍了园林中常见的早春先花后叶植物种类,分析了先花后叶植物花、叶、枝的观赏特征及其在闹春、时序、视觉上的景观特征,最后针对目前该类植物在我国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园林景观营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济南景观干道植物配置及典型景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南市贯通东西的重要景观干道旅游路为例,通过9个样方测定、5类典型性景观分析,探讨了济南景观干道植物配置及景观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景观干道植物隶属51科98属,以落叶乔灌木为主。植物种类组成丰富,乡土、色叶等树种的选择具有显著的特征。植物配置纵向(沿公路)以自然式植物群落种植为主,形成了整体感强、景色优美、易于养护管理的道路绿化模式,垂直群落以多层优化组合+配合区域特征为主。典型路段的景观特征分析表明,山坡景观以垂直绿化配置为主,隧道口景观以与地形相结合的种植池和垂直绿化景观为主,交叉路口景观以不影响行车的灌木配置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