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蛋白质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物(ZPI)是最近从血浆中分离出的一个分子量约为72 kD的糖蛋白,反应中心含有一酪氨酸,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成员。ZPI可抑制FⅩa,但速率较慢;在氨基磷脂及Ca~(2 )存在的条件下,ZPI与蛋白质Z(PZ)形成复合物,其抑制作用可提高1000倍以上。PZ的生物学意义长期未明,至目前为止认为它的基本功能是作为ZPI的辅因子而抑制FXa。ZPI在没有PZ、磷脂及Ca~(2 )存在条件下对FⅪa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与FⅩa、FⅪa作用过程中,ZPI的活性逐渐消耗。在FV Leiden的小鼠模型中,如同时伴有PZ缺乏则显现明显的高凝状态,目前认为PZ/ZPI或ZPI在体内不但调节凝血过程,而且可能参与纤溶或炎症反应的调控。ZPI和/或PZ缺乏症对人类血栓形成的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蛋白Z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作为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剂(ZPI)的辅因子,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能够抑制因子Xa,ZPI也能抑制因子Ⅺa。蛋白Z,ZPI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关系已有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蛋白质Z(protein Z,PZ)是一种维生素K依性的血浆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成员。它作为蛋白质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 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ZPI)的辅助因子,能提高ZPI抑制凝血因子FXa的活性,增强抗凝血作用。由于PZ的结构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其他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所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热点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Z(protein Z,PZ)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作为蛋白质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 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ZPI)的辅因子,能提高ZPI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在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中发挥双向调节作用,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出血、血栓性疾病的热点。PZ与其基因多态性在血栓性疾病、肿瘤、妇产科疾病等疾病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文对其近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蛋白Z(PZ)、蛋白Z依赖蛋白酶抑制剂(ZPI)及血小板参数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0名正常妊娠期孕妇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Z、ZPI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分析检测指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Z、ZPI、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不断降低,与病情程度均呈负相关(PZ:r=-0.356,ZPI:r=-0.374,PLT:r=-0.35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不断升高,与病情程度均呈正相关(MPV:r=0.362,PDW:r=0.371).观察组有5例患者终止妊娠,终止妊娠患者PZ、ZPI、PLT水平低于正常分娩者(P<0.05),MPV、PDW水平高于正常分娩者(P<0.05).结论:PZ、ZPI、PLT、MPV、PDW水平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处于凝血功能增强及纤容活性受抑制的状态.蛋白Z-蛋白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 Z-protein 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PZ-ZPI)是新发现的一种抗凝系统,可通过不同机制抑制FX、FXI及FIX因子活性.为研究血液中PZ、ZPI水平变化与AIS发病的关系,本研究检测84例AIS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Z、ZPI浓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蛋白Z(Protein Z,PZ)是由Prowse和Esnouf首次从牛血浆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的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成员。正常成人血浆平均浓度一般在2.5-2.9mg/L,t1/2约2.5d,新生儿血浆水平仅为成人的30%-50%,至青春期达到成人水平。蛋白Z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蛋白Z水平变化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血细胞组织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TF),即凝血因子Ⅲ、细胞表面抗原CD142,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也是体内活性最强的促凝物质之一。TF在钙离子、磷脂存在的条件下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Ⅶ/Ⅶa(FⅦ/FⅦa)接触并形成复合物。后者在ca++作用下,不但能通过外源性途径激活凝血因子X(FX),还能激活凝血因子Ⅸ(FⅨ)而启动内源性凝血反应,  相似文献   

10.
自1977年由Prowse和Esnouf首次从牛血浆中分离出蛋白Z(Protein Z,PZ)[1]之后,1984年由Brose等[2]报道了人类血浆Z.PZ是一种新的维生素K依赖性的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性家族成员,由于其许多方面类似于依赖维生素K的其他凝血因子,长期以来并末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研究资料1表明,PZ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学说,但随着人们对PZ的深入研究,PZ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本文对PZ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FⅦa、Ⅹ、Ⅱa在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活化及诱导SW620细胞IL-8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用PAR2激动剂(PAR2-AP)、FⅦa、Ⅹ、Ⅱa等不同刺激物处理SW620细胞,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L-8水平,以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IL-8mRNA表达。结果血浆浓度的Ⅶa需在FX存在下才能促进细胞IL-8表达;单克隆抗TF及抗PAR2抗体均可抑制FⅦa的作用;FⅡa轻微下调细胞IL-8表达,Hirudin、抗PAR1及抗PAR2抗体均可阻断此作用。结论TF—FⅦa及TF—FⅦa—FXa复合物,而非FⅡa,活化PAR2上调SW620细胞IL-8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蛋白Z(PZ)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未孕和早期、中期、晚期妊娠、分娩和产后妇女各3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PZ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Z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正常妊娠妇女从早期妊娠到分娩,血浆PZ水平较早期值升高22.6%(P〈0.05),在分娩后6~8周下降至正常未孕或早期妊娠时的水平;分娩组孕妇血浆PZ水平(2.32±0.66mg/L)显著高于早期妊娠组(1.90±0.60mg/L,P〈0.02)、未孕妇女(1.96±0.54mg/L,P〈0.05)和产后组(1.88±0.51mg/L,P〈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Z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正常妊娠妇女PZ水平的增加可能是机体通过调节凝血因子的水平而降低胎盘血栓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贺蓉  贺石林 《血栓与止血学》2012,18(3):100-102,105
Ratnoff等于1955年观察到患者John Hageman在术前检查中,全血与血浆凝固时明显延长。随后发现这是由于该患者缺乏一种当时未知的凝血因子,于是命名为Hageman因子,后来正式命名因子Ⅻ(facforⅫ,FⅫ)。1961年发现活化的FⅫ(FⅫa)可以激活因子Ⅺ(FⅪ),进而引起凝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质 Z(PZ)在肺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6例肺腺癌组织(包括肺腺癌旁组织),同时选取22例肺大泡、炎性假瘤的非肿瘤对照者。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 Western blot 方法测定 PZ 的表达水平。结果肺腺癌组织组分别与正常肺组织组、肺腺癌旁组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腺癌旁组织组与正常肺组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早期组分别与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肺腺癌中期组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腺癌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Z 可能参与了肺腺癌的发生及进展过程,可能是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过程中,组织因子(TF)/因子Ⅶa(FⅦa)复合物是凝血的重要启动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TFPI-1)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TF/FⅦa复合物的抑制物,其作用依赖于因子Xa(FXa)。rTFPI对实验性败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非常有效,但临床实验结果与此却并不一致。非常敏感。①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受到炎症刺激时解放的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可以在T87-T88、Q90-Q91和G160-T161处分别水解TFPI。②多种基质金最强,它在R83-L84和S174-T179处裂解TFPI。③纤溶酶可以在K86-T87、R107-G108、R199-A200、K249-G250和K256-R257几个位点处水解TFPI。临床资料表明在溶栓治疗后的再闭塞过程中,纤溶酶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④酸性磷脂存在时,FXa能够解水TFPI的K86-T87、R199-A200和C末端处的肽腱。⑤凝血酶可以水解TFPI的K86-T87、R107-G108、K254-T255和Q173-S174处的位点。在败血症、DIC和溶栓治疗等不同临床情况下,上述多种蛋白酶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DIC病人的截短型TFPI升高,脂蛋白结合的TFPI减,这些都是TFPI受到酶解的反映。游离TFPI升高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呈正相关,提示这与TFPI被水解有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存在TFPI的水解,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临床上用rTFPI治疗严重败血症时疗效有限。多项研究表明血栓性疾病过程也存在TFPI的水解。综上所述,基于TFPI对蛋白酶水解作用的敏感性和它对拮抗TF/FⅦa启动的凝血的重要性,监测体内TFPI的水解情况,可以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血栓性疾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寻找使TFPI免受蛋白酶降解的物质,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血栓形成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李邦涛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肺癌患者血浆蛋白Z及凝血因子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临床病理分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60例肺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蛋白Z及凝血因子Ⅶ,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同步检测D2聚体。结果(1)晚期肺癌组PT、APTT明显缩短(P〈0.01).D2聚体和Fbg显著升高(P〈0.01),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升高更明显。(2)肺癌患者血浆中彪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分期、病理分型相关。(3)肺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分期相关。(4)肺癌患者血浆PZ值与凝血因子Ⅶ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1)晚期肺癌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小细胞型肺癌尤为明显。(2)肺癌患者血浆中PZ的浓度明显降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浓度明显升高。(3)肺癌患者血浆中PZ的浓度与肺癌侵袭性、恶性程度、不良预后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 in Z,PZ)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Z用ELISA法检测。设立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A组),测定1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B组)、发病第3~4周时PZ的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四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C、D组的PZ水平分别为(936.34±230.06)μg/L、(1062.26±175.45)μg/L和(564.61±178.92)μg/L,与A组(2198.36±389.19)μg/L相比明显下降(P值均<0.001)。C组与D组(P<0.01),B组与D组(P<0.05)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PZ明显降低。结论PZ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降低,在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其浓度进一步降低,提示PZ缺乏可能是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存在的一个危险因素,并可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α1-抗胰蛋白酶(α1-AT)初期合成在肝脏和肺脏的单核细胞内。α1源于α1-AT电泳峰的位置,α1-AT能抑制一种蛋白酶。α1-AT初始抑制的靶物质是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而不是胰蛋白酶。α1-AT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血清中α1-AT正常含量约1.0g/L。当急性时相反应时,血清α1-AT水平随感染或炎症反应增加2~3倍。血清α1-AT是一种防御性蛋白质,可通过对各种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保护组织免受蛋白酶破坏,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凝血因子X(factor X coagulant,FX)的关系.[方法]PZ及凝血因子X抗原(factor X coagulant antigen,FX:Ag)用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采用一期法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80例健康者的PZ、FX:C、FX:Ag进行测定,作相关性比较.[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PZ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 195 ng/mL±442 ng/mL与1 822 ng/mL±577 ng/mL,(对照组为2 301 ng/mL±472 ng/mL),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组的FX:C、FX:Ag明显升高,分别为119%±27%、99%±24%,尿毒症血液透析后组FX:C、FX:Ag仍是明显升高,分别为96%±12%、87%±19%,(对照组分别为85%±26%和78%±23%),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组和血液透析后组及对照组PZ与FX:C、FX:Ag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后组比较PZ、FX:C、FX:Ag有明显差异(P<0.01),显示PZ水平的下降程度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过程.[结论]PZ水平在尿毒症患者中明显减低,而FX:C、FX:Ag明显升高,PZ与FX:C、FX:Ag存在明显负相关,FX升高的机制可能部分与PZ下降有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外基质积聚和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的成分与含量取决于基质合成与降解两者之间的平衡。在DN中同时存在基质合成旺盛与基质降解异常这两个过程。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方面,而降解能力下降在D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是近期才开始受到关注,研究最多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s)系统。现就DN的发生发展与MMPs/TIMPs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